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2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5篇
农学   21篇
  19篇
综合类   73篇
农作物   62篇
畜牧兽医   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8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81.
我国南方高粱生长季节降雨量大,高温多湿,有利于叶病和穗螟的发生.北方育成的高粱品种引进到南方种植多不适应。通过选育高产、糯质、抗病、散穗耐虫的酿酒高粱杂交种在生产上应用对进一步促进我国南方名优白酒生产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2.
2011—2013年,以50个杂交中稻组合为材料,通过大田分期播种与智能人工气候室控温,以使开花期遇高温伤害,研究了杂交组合开花期的耐高温特性与库源性状及开花习性的关系。结果表明,杂交组合间耐高温能力差异显著,鉴定出了开花期常温下结实率和耐高温指数均较高的组合10个,即绵香优576、蓉稻优415、香绿优727、绵优5240、川谷优202、川优6203、冈优169、内香优5828、川谷优7329、江优126。开花期耐高温能力与开花当时植株光合物质的供给水平有关,有效穗数越少的组合的穗粒数和粒叶比越高,即单位颖花的光合源占有量越少,以致开花期耐高温指数与粒叶比呈显著负相关;9:30—11:00时段开花比例和叶绿素含量分别与耐高温指数呈显著正相关。选用穗数型、花时早而集中的杂交组合和提高开花期叶绿素含量,是增强杂交水稻开花期耐高温能力的重要途经。  相似文献   
83.
开展特定区域适宜优质稻区域化种植的气候生态条件评价及空间分布格局的研究,可为我国不同稻作区稻米品质生态改良及宏观决策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通过四川、云南、贵州、重庆多地不同生态区田间试验、气象资料的统计分析建立齐穗期与经度、纬度及海拔间的回归模型,以四川省稻作区为分析样区,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空间差值等方法,对四川省稻作区优质稻生产的气候生态条件适宜性及其空间分布格局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四川省各稻作区优质稻生产均存在显著的区域特色,通过对影响不同生态区优质稻生产诸环境及气候生态因子的相对重要程度关系进行回归分析,明确了齐穗期与经度、纬度及海拔间的回归模型;并在研究区域范围内筛选了对优质稻生长发育及米质形成影响较大、且分布差异显著的气象因子:齐穗后灌浆结实期间30 d范围内的日均气温、日照百分率、天文辐射、水汽压等作为优质稻气候生态区划的评价指标,并构建了四川省稻作区优质水稻生态适宜性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以此为基础,进行了四川省稻作区优质稻生产的气候生态条件适宜性分级评价及其空间分布格局分析。结果表明:四川省稻作区适宜种植优质稻的区域主要分布在盆周边缘稻区的西北部、盆西平原稻区的西部及北部、川西南山地稻区除西部以外的大部分地区,盆周边缘稻区的西南部、东北部也有零星分布;较适宜种植优质稻的区域主要分布在盆周边缘稻区的北部、西南部,盆西平原稻区的东部、南部,盆中浅丘稻区的西北部、东北部,及川西南山地稻区的西部;除上述区域外皆不适宜种植优质稻。本研究可为科学规划四川省优化优质稻生产布局和结构,促进四川省优质稻高产、优质、高效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4.
以18个杂交中稻组合为材料,在稀植高氮与密植中氮2种栽培条件下,研究了籽粒充实度与源库结构关系.结果表明,着粒数是影响籽粒充实度的关键因子,结实率可代替充实率作为籽粒充实度的测试指标,在重穗型杂交水稻育种中选育组合的最大着粒数  相似文献   
85.
 以18个杂交中稻组合为材料,在稀植高氮与密植中氮两种栽培条件下,研究了籽粒充实度与源库结构关系。结果表明,源库比是影响籽粒充实度的重要因素之一,主要影响中、下部籽粒,对上部籽粒影响极小。反映籽粒充实特征的结实率、充实率和充实指数3个指标中,充实指数受源库比的影响最敏感,其次是结实率,充实率最差。在保证理论产量和产量潜力分别达9 t和11 t,结实率不低于80%的高产前提下, 相应组合的源库特征的最佳取值范围: 每穗着粒数160~220粒,每公顷有效穗180万~210万,千粒重28~30 g,叶粒比6.66~7.52 mg/粒,结实率80%~90%,充实率96.5%~97.5%,充实指数78%~87%,单穗重4.3~5.0 g。  相似文献   
86.
我国高粱一苏丹草杂交种研究进展及应用前景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综述了近20年我国高粱与苏丹草杂交选育新品种及相关配套技术研究进展。结果表明,高梁与苏丹草进行杂交具有强大的杂交优势,其杂交种具有产量高、品质优、适口性好、抗逆性强、适应性广等突出特点,加速推广应用,对促进我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发展畜牧业、增加农民收入和生态重建具有积极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87.
杂交中稻Ⅱ优7号的高产生理基础与栽培技术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98~ 2 0 0 0年 ,研究了杂交中稻Ⅱ优 7号的高产生理基础与栽培技术。结果表明 :Ⅱ优 7号高产的生理基础是库大源足 ,Ⅱ优 7号产量为 90 0 0kg/hm2 以上的库源特征为 :齐穗期叶面积指数 6 5~ 7 0 ,成熟期叶面积指数 3 4~ 4 0 ,成熟期干物重 1875 0kg/hm2 左右 ,颖花 375 0 0万朵 /hm2 左右 ,齐穗期叶粒比 1 7cm2 /粒。Ⅱ优 7号的主要高产农艺措施是 :移栽叶龄 3~ 4叶 ,栽 2 4~ 2 7万穴 /hm2 ,施纯N 16 5~ 180kg/hm2 。  相似文献   
88.
为了给稻田养鱼的施肥管理提供科学依据。试验以杂交中稻新品种‘内6优106’为材料,在3个鱼-氮处理(CK:不养鱼+不施氮、F:养鱼+不施氮、FN:养鱼+施氮150 kg/hm 2)和4个本田栽秧密度下,研究稻田养鱼与氮密耦合对土壤肥力、水稻产量及其养分吸收累积的影响。结果表明:稻田养鱼后的有机质显著提高、氮素能维持平衡、磷钾素则显著下降。鱼氮处理水稻产量、地上部干物质及氮、磷、钾累积的总体趋势表现为FN>F>CK,FN与F分别比CK显著增产22.98%和13.43%。栽秧密度在9.0万~22.5万穴/hm 2范围内稻谷产量无显著差异,干物质和氮累积影响随密增加而增加。每1000 kg稻谷的地上部植株氮、磷、钾素的需要量分别为10.24~16.74、1.31~2.72、34.38~56.49 kg/hm 2。中高产养鱼稻田在施肥管理上应控制氮肥和增施磷钾肥。  相似文献   
89.
杂交中稻稻谷整精米率与籽粒及穗部性状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18个杂交中稻组合为材料,在2个施氮水平条件下,通过相关、回归与通径分析,研究了杂交中稻稻谷整精米率与籽粒及穗部性状的关系。结果表明,籽粒的长、长宽比、长厚比、千粒重分别与整精米率呈极显著负相关,籽粒的宽、宽厚比、容重、着粒数和结实率则分别与整精米率呈极显著正相关。籽粒的长、宽、厚、长厚比、宽厚比5个性状对整精米率的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均极大。并预测出在川东南生态条件下,整精米率达56%~52%(国家1~3级优质稻标准)的籽粒及穗部性状值分别为:籽粒长8.10~8.58mm、宽3.16~3.06mm,长宽比2.58~2.84,长厚比3.70~3.93,宽厚比1.44~1.40,容重1.02~0.99g/ml,千粒重26.20~27.47g,每穗粒数229.16~213.56粒。  相似文献   
90.
利用2004~2005年长江上游国家区试部分组别的杂交中稻组合在不同地域种植的全生育期与经度、纬度和海拔资料,对杂交中稻组合在长江上游不同地域种植全生育期的预测方法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杂交中稻全生育期与种植所在地的经度、纬度及海拔呈极显著线性关系,并建立了全生育期变异值(△Y)与经度(X1)、纬度(X2)、海拔(X3)变异值关系的回归模型:△Y=-2.59+1.324X1+1.288X2+0.025X3,R2=0.8398,F=202.76,P=0.0000。经模型检测,390个杂交组合点次的预测误差变幅为0~7d,其中累积偏差5d以下的保证率高达96.41%,相对误差0.22%~2.22%,RMSE值0.19%~0.48%。应用该模型,只要已知某一杂交中稻品种在已知经度、纬度、海拔的某地种植的全生育期,就可较准确地预测该组合在已知经度、纬度、海拔的其他地区种植的全生育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