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45篇
  免费   30篇
  国内免费   60篇
林业   197篇
农学   243篇
基础科学   97篇
  99篇
综合类   559篇
农作物   41篇
水产渔业   21篇
畜牧兽医   654篇
园艺   304篇
植物保护   20篇
  2024年   12篇
  2023年   39篇
  2022年   51篇
  2021年   46篇
  2020年   40篇
  2019年   61篇
  2018年   75篇
  2017年   23篇
  2016年   44篇
  2015年   56篇
  2014年   123篇
  2013年   111篇
  2012年   126篇
  2011年   146篇
  2010年   100篇
  2009年   101篇
  2008年   82篇
  2007年   62篇
  2006年   53篇
  2005年   67篇
  2004年   49篇
  2003年   98篇
  2002年   76篇
  2001年   58篇
  2000年   48篇
  1999年   43篇
  1998年   42篇
  1997年   35篇
  1996年   26篇
  1995年   36篇
  1994年   50篇
  1993年   29篇
  1992年   36篇
  1991年   28篇
  1990年   41篇
  1989年   21篇
  1988年   15篇
  1987年   19篇
  1986年   9篇
  1985年   7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8篇
  1982年   7篇
  1981年   11篇
  1980年   7篇
  1965年   3篇
  1962年   2篇
  1961年   2篇
  1960年   3篇
  195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01.
农田生态系统生产力演变及驱动力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依据农田生态系统水、肥、产量关系长期田间定位试验资料,系统分析了旱作农业区农田生态系统生产力及其限制因子的演变过程,探讨了对限制该区生产力提高的水、肥因子的主次及转化问题。结果表明,生产力水平较低时,肥是首要限制因子;随着化肥投入的增加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水分因子逐渐转化成为首要限制因子。化肥和地膜覆盖栽培是该区生产力跃升和稳定的主要驱动力。  相似文献   
102.
[目的]本文旨在评价甲酸、纤维素酶和乳酸菌对水稻秸秆青贮发酵品质和结构性碳水化合物降解的影响。[方法]试验设无添加对照组(CK)、甲酸添加(6 m L·kg~(-1))组(F)、纤维素酶添加(0.5 g·kg~(-1))组(C)、乳酸菌添加1×106CFU·g~(-1)组(L)和乳酸菌+纤维素酶组合添加组(CL),添加量以鲜质量计。水稻秸秆青贮6、15、30和60 d后采集样品,分析青贮饲料发酵品质和结构性碳水化合物的组分变化。[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添加甲酸(F组)显著提高水溶性碳水化合物含量(P0.05),降低氨态氮/总氮值,但一定程度上抑制乳酸发酵;纤维素酶组对水稻秸秆青贮发酵品质具有一定的改善效果;添加乳酸菌L组显著提高乳酸含量和乳酸/乙酸值(P0.05),显著降低pH值、氨态氮/总氮值和乙酸含量(P0.05),明显改善水稻秸秆青贮发酵品质;相对于L组,CL组并没有进一步改善青贮发酵品质。整个青贮过程中,F组始终显示最低的纤维素和半纤维素含量(P0.05),C组和CL组纤维素和半纤维素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CL组纤维素和半纤维素含量又低于C组(P0.05)。[结论]甲酸对纤维素和半纤维素降解作用最为明显,乳酸菌和纤维素酶组合添加不但提高了发酵品质,还对纤维素和半纤维素具有较为明显的降解作用。  相似文献   
103.
生态系统服务时空变化研究能够为自然资源管理与土地利用规划提供指导。基于忻州市2000,2010年土地利用数据,分析了忻州市土地利用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时空变化,探究了土地利用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结果表明,2000—2010年忻州市土地利用变化整体表现为耕地与湿地减少,林地、草地、水体与建设用地增加的趋势;耕地主要转变为草地,林地主要转变为草地与耕地,草地主要转变为林地与耕地。生态系统服务降低的区域(集中于西南部)占忻州市总面积的1.66%,而增加的区域(集中于中部)占2.45%;代县、繁峙、偏关、五台、忻府与原平生态系统服务表现为增加趋势(忻府与原平增加幅度最大),其他县区表现为降低(静乐与岢岚降低幅度最大)趋势。食物生产主要由耕地、建设用地与草地的变化引起,原材料生产主要受林地控制,气候调节与土壤保持等调节、支持与文化服务主要受林地、草地、湿地与水体变化控制。未来应加强自然资源保护,继续实施退耕还林(草)等恢复政策。  相似文献   
104.
[目的]对2年生酸枣移栽苗进行耐盐性评价,为其在新疆盐渍化地区扩大种植面积提供依据.[方法]以2年生酸枣移栽苗为材料进行不同程度的NaCl胁迫处理,研究其细胞膜透性、丙二醛(MDA)含量以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和渗透调节物质含量的变化趋势.[结果]将2年生酸枣幼苗移栽后第80 d(CK1),其叶片细胞膜透性、SOD、POD、CAT活性和脯氨酸含量均显著高于2年生酸枣实生苗(CK) (P <0.05);MDA、可溶性糖、淀粉、蛋白质含量没有达到显著水平(P>0.05).NaCl胁迫下,浓度为0~200 mmol/L,2年生酸枣移栽苗叶片中细胞膜透性,SOD、POD、CAT活性显著高于2年生酸枣实生苗(CK)(P<0.05);浓度为250、300 mmol/L时,SOD、POD的活性下降,而CAT活性处于稳定状态.随之NaCl浓度的加重,2年生酸枣移栽苗叶片中脯氨酸的含量成倍增加,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淀粉的含量均呈增加趋势.[结论]对于酸枣移栽苗来说,在NaCl浓度为0~200 mmol/L,其叶片中的活性氧清除酶开始启动,解除活性氧的毒害,脯氨酸起着重要的渗透调节作用,因此,在此范围内的酸枣移栽苗受到盐害较轻;而在250~300 mmol/L的NaCl胁迫下,酸枣移栽苗受到的伤害比较高.  相似文献   
105.
有机肥对苏打盐碱土的改良效果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通过田间与盆栽模拟试验研究了有机肥对苏打盐碱土的改良效果。结果表明:苏打盐碱土施有机肥后,土壤pH值显著下降;土壤盐基离子组分发生显著变化,如Na+含量下降,Na+占阳离子比例由77.91%降至68.56%,而Ca2+、Mg2+含量变化与之相反;同时,施用有机肥使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含量显著增加;此外,玉米单产随有机肥用量的增加而呈增加趋势。结果表明:施用有机肥是一种改善盐碱土理化性质、增加玉米单产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06.
杂交与亲本沙棘光合生理特性与产果量的差异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中国沙棘亚种丰宁雄(父本)与蒙古沙棘亚种乌兰沙林(母本),以及二者的杂交子代优选雌株为研究对象,比较了杂交子代沙棘与其亲本之间光合生理指标和产果量的差异.结果表明,亲本与杂交子代沙棘的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E)、气孔导度(GS)的日变化曲线均为单峰曲线,但峰值出现的时间不同;杂交子代沙棘的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和气孔导度均显著高于亲本,但是杂交子代的水分利用效率不及双亲,抗旱能力较差;而子代沙棘植株的果产量明显高于母本.因此,从抗旱能力方面评价,现有杂交子代还不是最佳的改良品种,尚需进一步选优和更新.  相似文献   
107.
【目的】研究与猕猴桃抗溃疡病基因连锁的SSR分子标记,为猕猴桃抗病育种提供早期分子筛选标记。【方法】以易感病的雌株西选二号和抗病的雄株SX45872杂交F1代的198株群体以及40份猕猴桃材料为试材,利用离体接种法进行抗性鉴定。利用SSR(Simple sequence repeat)技术,结合集群分类分析法(Bulked segregation analysis,BSA)进行猕猴桃抗溃疡病基因(PR)分子标记筛选。【结果】抗性鉴定结果表明,猕猴桃溃疡病抗/感病分离比符合由1对主效基因控制的1∶1分离比例。通过对51对SSR引物的筛选,获得了与抗溃疡病基因连锁的SSR分子标记UDK97-428116;将获得的SSR标记在40份猕猴桃材料中进行验证,分子标记结果与离体枝条接种结果一致率达95.5%,从而验证了该标记的可靠性。【结论】SSR标记UDK97-428116可用于猕猴桃材料溃疡病抗性鉴定和分子标记辅助育种。  相似文献   
108.
对花生施用不同钙质肥料,试验结果表明:石膏、牡蛎壳粉、生石灰和轻质碳酸钙等钙质肥料均可有效提高花生荚果产量,增产幅度达13.17%~14.81%,不同钙质肥料之间差异不显著;且施用不同钙质肥料的花生籽仁蛋白质和脂肪含量均一定程度的提高。  相似文献   
109.
玉龙草小品     
玉龙草别名姬麦冬、矮麦冬,为天门冬科(以前归百合科)沿阶草属多年生草本植物,根系发达,几乎无茎,叶丛生,叶长5~10cm,窄线形,墨绿色,革质,稍有弯曲。沿阶草属植物还有一些变种和园艺种,适合制作盆景的要求株型不大,姿态优雅,如黑龙沿阶草等。  相似文献   
110.
在大田条件下研究4种栽培方式(农户习惯、高产高效、高产、保产增效)产量构成、干物质及氮、磷、钾的累积转运特征.结果表明,高产栽培方式下产量最高,为11 135.8 kg/hm2,较农户习惯增产112.7%.高产高效栽培方式下玉米生育后期子粒干物质分配比例高于其他3种栽培方式;成熟期后高产栽培方式下氮素子粒分配比例最高,保产增效栽培方式下磷素子粒分配比例最高.农户习惯栽培方式下子粒氮、磷、钾累积量与转运量显著低于其他3种栽培方式.高产高效栽培方式下子粒氮、磷、钾累积量最大,氮、磷、钾转运量保产增效栽培方式下最大.高产高效栽培方式下子粒中钾的累积比例显著低于氮、磷,其钾转运贡献率比氮、磷转运贡献率高20%~20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