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51篇
  免费   76篇
  国内免费   111篇
林业   224篇
农学   168篇
基础科学   117篇
  160篇
综合类   1133篇
农作物   137篇
水产渔业   63篇
畜牧兽医   666篇
园艺   206篇
植物保护   64篇
  2024年   22篇
  2023年   109篇
  2022年   98篇
  2021年   80篇
  2020年   82篇
  2019年   164篇
  2018年   145篇
  2017年   89篇
  2016年   113篇
  2015年   90篇
  2014年   167篇
  2013年   153篇
  2012年   223篇
  2011年   197篇
  2010年   224篇
  2009年   195篇
  2008年   143篇
  2007年   125篇
  2006年   120篇
  2005年   86篇
  2004年   83篇
  2003年   60篇
  2002年   34篇
  2001年   34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17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13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961.
基于高效液相色谱指纹图谱的玛咖及其制品真实性识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玛咖及其制品的真实性是保障品质的关键。为了研究玛咖及其制品的差异,对玛咖制品进行真实性鉴别,分别以不同产地、色型的玛咖及玛咖制品为供试材料,对其进行高效液相色谱(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HPLC)指纹图谱不同识别方法的研究。采用Waters Symmetry Shield TM C18(250 mm×4.6 mm,5μm)色谱柱,乙腈-水为流动相梯度洗脱,检测波长210 nm,体积流量0.80 m L/min,各成分得到较好分离。经方法学验证,方法具有较好的精密度、重复性和稳定性。对19个玛咖样品和6个玛咖制品HPLC指纹图谱进行分析,确定了15个色谱峰为玛咖和其制品的特征指纹峰,建立了玛咖及其制品的指纹图谱。以数字化指纹图谱为基础,分别进行主成分分析、判别分析和相似度分析。结果表明,3种方法均能使玛咖与玛咖制品得到较为一致的模式识别结果。主成分二维平面图和判别分析能够区分玛咖和玛咖制品,具有简便、直观的特点,玛咖与玛咖制品相似度分析差异显著(P0.05),分别为0.916和0.668,不同来源和色型的玛咖、玛咖制品间相似度均无显著差异(P0.05)。结果显示玛咖制品具有玛咖的特征峰,但含量存在差异。3种方法均能准确地体现指纹图谱的一致性和特征性,为玛咖和玛咖制品的区分及玛咖制品真实性保障提供了参考。利用HPLC指纹图谱可对玛咖及其制品的真实性进行鉴别。  相似文献   
962.
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及计算机的普遍应用,信息化技术在农业方面的应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本文主要从我国农业信息化发展现状入手,着重分析了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而得出电子信息化对于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963.
以冬小麦品种‘临Y7287’为供试材料,秸秆还田条件下,研究了在等化肥施用量,额外增施生物有机肥,氮肥不同底追比对小麦生长发育、干物质运转和籽粒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单施化肥相比,化肥与生物有机肥配施可显著提高冬小麦叶面积,提高灌浆期干物质累积量,促进干物质向籽粒转移,显著提高了千粒重、穗粒数和成穗数,从而提高了小麦产量。在配施生物有机肥4 500 kg·hm~(-2)条件下,以氮肥底追比为1∶1(即50%氮肥底施,50%氮肥拔节期追施)增产效果最好,较单施化肥成穗数提高了12.71%,穗粒数提高了4.93%,千粒重提高了6.42%,产量增加了11.27%。因此,推荐山西临汾盆地冬小麦施肥方案:以生物有机肥4 500 kg·hm~(-2)配施N 225 kg·hm~(-2),50%氮肥底施,50%拔节期追施较宜。  相似文献   
964.
水稻特异性失绿突变株表型性状及遗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自然变异的叶色突变体lgs(t),在幼苗期叶片出现大部分或完全白化,分蘖期叶色逐渐转变为不规则绿白条纹,为了研究该性状发生原因,进一步挖掘其利用价值,通过对突变性状表现期的生理指标、农艺性进行调查状及遗传分析。结果表明,叶色失绿与叶绿素含量紧密相关,叶绿素a和叶绿素b含量均显著降低;白化现象的出现使得叶片中可溶性糖含量降低,游离氨基酸含量呈现增加的趋势,进而影响结实率和千粒重等产量性状;遗传分析表明该性状受一个单隐性核基因控制。  相似文献   
965.
校园植物是校园环境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南阳师范学院校园植物进行了实地调查与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现有校园植物171种,隶属于84科,151属,校园植物种类相对丰富,Shannon-Weiner多样性指数在0~0.692之间,Simpson指数在0~0.499之间,Pielous均匀度指数在0.074~0.172之间.但...  相似文献   
966.
【目的】陕西渭北旱塬属于暖温带半湿润易旱气候区,干旱对旱地农作物生产威胁严重,降水短缺及其季节分布不均制约着旱地冬小麦和春玉米生长发育,是导致作物产量低而不稳的主要因素。论文旨在探索渭北旱塬冬小麦-春玉米轮作区在不同轮耕措施下土壤蓄水保墒效果和作物增产增收效应。【方法】于2007-2013年在陕西合阳实施了免耕/深松、深松/翻耕、翻耕/免耕、连续翻耕等不同耕作处理田间定位试验,测定休闲期和作物生育期土壤水分及作物收获期土壤理化性状,分析各耕作处理作物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变化规律。【结果】(1)3种耕作处理均能降低土壤容重,提高土壤孔隙度,增加田间持水量和土壤有机质,且以免耕/深松轮耕处理效果最佳,与连续翻耕相比,免耕/深松轮耕处理平均土壤容重较连续翻耕处理降低3.6%,平均土壤孔隙度、田间持水量和土壤有机质含量较连续翻耕处理分别增加4.4%、11.6%和6.9%。(2)在6个试验年度的3个休闲期间,平均土壤蓄墒率:免耕/深松>翻耕/免耕>深松/翻耕>连续翻耕,免耕/深松、深松/翻耕和翻耕/免耕处理平均土壤蓄墒率较连续翻耕处理分别增加22.4个百分点、4.4个百分点和4.9个百分点,增墒效果显著;免耕/深松、深松/翻耕和翻耕/免耕处理0-200 cm土层平均土壤蓄水量较连续翻耕处理分别高18.2、1.3和11.8 mm。(3)在冬小麦生长期,免耕/深松、深松/翻耕和翻耕/免耕处理0-200 cm土层平均土壤蓄水量较连续翻耕处理分别增加13.2、1.7和14.6 mm;在春玉米生长期,免耕/深松和深松/翻耕处理0-200 cm土层平均土壤蓄水量较连续翻耕处理分别增加17.8和15.1 mm,深松/翻耕处理低于连续翻耕处理5.0 mm。(4)在冬小麦生产年度,免耕/深松、深松/翻耕和翻耕/免耕处理平均产量较连续翻耕处理分别增产8.1%、8.9%和4.9%,水分利用效率平均提高14.3%、13.8%和10.2%;在春玉米生产年度,免耕/深松和深松/翻耕处理平均产量较连续翻耕处理分别增产10.2%和6.4%,水分利用效率平均提高4.6%和8.2%,翻耕/免耕与连续翻耕处理平均产量接近,水分利用效率接近。【结论】综合可知,3种轮耕模式中,与连续翻耕处理相比,深松/翻耕轮耕模式土壤水分状况较差,但其作物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较高;翻耕/免耕轮耕模式土壤水分状况较好,但其作物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较差;而免耕/深松轮耕模式对于改善土壤耕层物理结构、提高土壤蓄水保墒效果和作物增产效应最佳,为渭北旱塬区麦玉轮作田较适宜的休闲轮耕模式。  相似文献   
967.
为明确黑龙江烟田杂草的发生危害情况,采用倒置“W”9点取样法对黑龙江省7个地区烟田杂草进行调查。结果表明,黑龙江烟田杂草共计有33种,隶属15科,阔叶杂草26种,禾本科杂草6种,蕨类植物1种。其中优势杂草有稗草、狗尾草、马唐、藜、反枝苋、苘麻、铁苋菜。7个县(市、区)烟田主要优势杂草种群稍有差异。  相似文献   
968.
报道了氨基酸叶面肥在小青菜上叶面喷施的田间试验结果。  相似文献   
969.
[目的]探讨岚皋县岩石、土壤和农产品硒含量分布特征及其相互关系,揭示岚皋县岩石、土壤和农产品硒的分布规律.[方法]采集岚皋县岩石、土壤和农产品样本,测定样本中总硒含量.[结果]岚皋县岩石硒含量范围0.006~43.38 mg kg-1,均值4.15 mg kg-1,震旦系和寒武系地层岩石硒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地层;土壤硒含...  相似文献   
970.
为实现对高原湿草甸的有效保护与恢复,针对高原湿草甸干扰现状,通过定位观测试验对不同放牧和水文扰动下湿草甸植物群落的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禁牧使群落内优势种重要值下降,放牧加水条件下优势种重要值提高,而禁牧加水则导致其重要值降低;放牧干扰对物种丰富度与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的影响显著,水文干扰对放牧影响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两种干扰对群落均匀度无显著影响;禁牧加水条件下群落地上生物量最高,放牧无水条件下最低,水文条件的改善有利于群落地上生物量的积累;地上生物量干鲜比总体以禁牧条件下较高,水文条件的改善降低了生物量干鲜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