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4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15篇
林业   3篇
农学   14篇
综合类   69篇
农作物   12篇
畜牧兽医   1篇
园艺   1篇
植物保护   14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51.
滇中稻瘟病菌多样性及分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采自云南水稻主产区15县的236个稻瘟病菌株进行了rep-PCR (repetitive element-based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指纹分析,应用STATISTICA 5.0软件UPGRAM程序构建了134个代表菌株的DNA指纹聚类图。依1.75遗传相似距将供试菌株划分为8个遗传型群,第1,2,4群为优势群。各遗传型群具有一定的地域性,同一块稻田同一寄主品种上稻瘟病菌遗传型群基本一致,但有时包含不同的遗传型,甚至同一病斑存在遗传型差异。遗传型与寄主水稻品种存在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52.
云南灯盏花根腐病病原初步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根腐病是云南省灯盏花人工驯化栽培过程中出现的一种新病害,是限制灯盏花人工栽培产业进一步发展的主要障碍之一。确定引起灯盏花根腐病的病原物,可以为制定有效的防治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对人工栽培田间的灯盏花根腐病进行调查、采样,对病原菌进行分离、鉴定,并进行了田间人工接种。【结果】观察发现感病后植株地上部先萎蔫,然后整株枯死。根部和茎基部变为黑褐色,将根切开,可以明显看到维管束组织完全变为黑色。分离得到的病原菌在标准培养基上初生菌落为白色,后为红色和红褐色。无性繁殖产生大、小两型分生孢子,大型分生孢子较少,镰刀状;小型分生孢子产生量很大,卵形至棍棒形。在弱培养基(2%的水琼脂)上产生厚垣孢子。【结论】这种新发现病害是由半知菌亚门丝孢纲瘤座菌目镰孢菌属拟枝孢镰刀菌(Fusarium sporotrichioides)引起,本文是国内外对该病害的首次报道,而且灯盏花是拟枝孢镰刀菌的新记录寄主。  相似文献   
53.
香荚兰根腐病原茄类镰刀菌的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茄类镰刀菌Fusarium solani是香荚兰根腐病的主要病原菌之一,为对该病害进行有效的防治提供试验数据,主要从温度、pH值、光照等条件对其菌落生长及孢子萌发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茄类镰刀菌在8—36℃内菌丝能生长,分生孢子能萌发,且菌落生长和孢子萌发的最适温度均为28℃,菌落直径达7.39cm.孢子萌发率为5.51%;分生孢子致死温度为58℃ 10min;该菌可生长在pH值为2—12的酸碱范围内,菌落生长最适pH值为6.5,菌落直径可迭6.92cm,孢子萌发最适pH值为4,萌发率为2.98%;全光照对菌落生长有抑制作用,光暗交替有利于菌落生长。  相似文献   
54.
香荚兰 (VanillaplanifoliaAndr.)又名香子兰、香果兰、香草兰 ,分布在南、北纬 1 5°~ 2 0°之间 ,海拔 70 0m以下地带。香荚兰原产于墨西哥东南部和中美洲的热带雨林中 ,主要分布在马达加斯加、印尼、科摩罗。中国主要分布在海南、云南和福建。香荚兰是名贵的天然食品香料 ,经发酵生香的香荚兰制成的浸剂 [主要成分香兰素 ( 3-甲氧基 - 4羟基苯甲醛 ) ],是食品工业的重要香料 ,也用于烟、酒、茶、化妆品、医药等的加香上。我国从 2 0世纪60年代初到 70年代末开始引种试种研究 ,到 1 994年以后规模种植 ,但由于香荚…  相似文献   
55.
香荚兰尖孢镰刀菌致病性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来自云南省西双版纳、河口和海南省兴隆香荚兰种植区的96株尖孢镰刀菌的致病性测定结果,强致病性菌株占56.3%,中等强度致病性菌株占9.4%,弱致病性菌株占21.8%,非致病性菌株占12.5%;云南省西双版纳、河口及海南省香荚兰种植区根腐病主要由尖孢镰刀菌引起。并从中筛选出12株非致病性尖孢镰刀菌作为香荚兰根腐病防治的候选菌株。  相似文献   
56.
酿酒酵母分泌蛋白组的计算机分析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3  
 结合计算机技术和生物信息学的方法,采用组合的信号肽分析软件SignalP v3.0、TargetP v1.01、Big-PI predictor和TMHMM v2.0对已公布的6 700个酿酒酵母(Saccaromyces cerevieiae)基因的N-端氨基酸序列进行信号肽分析,同时系统分析了信号肽的类型及结构。结果表明,在6 700个酿酒酵母蛋白中,163个为Sec-信号肽分泌蛋白,经Sec途径分泌。在163个分泌蛋白中,有47个的信号肽没有典型的N-区,仅有H-区和C-区,其余116个分泌蛋白的信号肽包含完整的3个区,即N-区、H-区和C-区。比较了酿酒酵母与白假丝酵母菌(Candida albicans)分泌蛋白信号肽的氨基酸组成顺序,表明酿酒酵母与白假丝酵母菌的信号肽的氨基酸组成和顺序差异很大,两者信号肽长度分布范围、氨基酸种类及其出现频率大体一致。在酿酒酵母分泌蛋白中出现了少数氨基酸组成完全一致的信号肽,为进一步确认具有相同信号肽的分泌蛋白是否具有同源性,分别采用BLAST 2 SEQUENECES 和CLUSTAL W 对具有相同信号肽的分泌蛋白进行了序列比对。结果表明具有相同信号肽的分泌蛋白同源性非常高,氨基酸组成也非常保守。由此可以推断,编码这些分泌蛋白的基因属于旁系同源基因(paralogous)。酿酒酵母作为一种模式生物,以其诸多的优点,被认为是表达真核外源蛋白的首选宿主。对酿酒酵母进行基因组水平的分泌蛋白及信号肽结构的分析,可更好地利用该宿主表达分泌型的外源蛋白研究提供参考信息。  相似文献   
57.
[目的]探究灰霉菌及其胞外大分子毒素对不同植物的伤害情况。[方法]以灰霉菌分生孢子及其分泌的胞外大分子毒素为试验材料,选取21科29属30种植物为供试植物,观察了灰霉菌对其侵染性以及灰霉菌分泌至培养液中的大分子毒素对其伤害情况。[结果]30种供试植物中既被灰霉菌侵染又被毒素损害的植物有17种,占全部植物的56.7%;有2种植物均不能被灰霉菌侵染也不能被毒素伤害。[结论]为进一步了解植物病原真菌毒素致病机制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58.
利用籼粳稻特异InDel标记分析云南糯稻品种的籼粳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籼粳杂种优势是实现水稻超高产育种目标的重要途径之一。利用根据粳稻日本晴和籼稻93-11基因组序列设计的34对特异性插入/缺失(Insertion/Deletion,InDel)引物,对采自云南省7个地州17个县的181份糯稻品种进行籼粳性分析。通过对这些糯稻品种DNA样品在这34个InDel位点上的籼型或粳型基因频率,确定各个糯稻品种的籼、粳性。结果表明:141份测试品种被鉴定为典型籼稻,18份为籼稻,8份为典型粳稻,13份为粳稻,1份为偏粳稻。主成分分析表明,云南糯稻籼粳分化明显。  相似文献   
59.
云南枇杷炭疽病菌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实验从碳氮源、pH值、光周期及湿度对枇杷炭疽菌生长的影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该菌菌落生长的最佳碳源是麦芽糖,氮源是蛋白胨;促进产孢量增加的最佳碳源是麦芽糖,氮源是尿素。在pH值为3~10内,菌丝均能生长和产孢,菌丝扩展最适pH值为6,产孢量最大和分生孢子萌发率最高的pH值为5。全光照处理有利于菌落扩展和产孢量的增加,但抑制了分生孢子的萌发。分生孢子在饱和湿度中萌发率较高,相对湿度低于81%时不能萌发,且致死温度为50℃、10 min。  相似文献   
60.
云南省是世界水稻品种遗传多样性的分布中心之一。针对目前水稻种质资源严重流失的现状,选择云南省具有代表性的6个不同地区进行村寨调查。通过34项调查指标和4项水稻遗传多样性指数的回归分析,发现自留种的比例与水稻遗传多样性丰富度呈显著正相关,这为有效进行水稻种质资源的保存和利用提供了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