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91篇
  免费   29篇
  国内免费   46篇
林业   63篇
农学   71篇
基础科学   46篇
  47篇
综合类   463篇
农作物   53篇
水产渔业   32篇
畜牧兽医   206篇
园艺   51篇
植物保护   34篇
  2024年   22篇
  2023年   77篇
  2022年   70篇
  2021年   43篇
  2020年   43篇
  2019年   73篇
  2018年   68篇
  2017年   36篇
  2016年   38篇
  2015年   41篇
  2014年   81篇
  2013年   56篇
  2012年   50篇
  2011年   55篇
  2010年   39篇
  2009年   35篇
  2008年   40篇
  2007年   26篇
  2006年   20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25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19篇
  1998年   13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2篇
  1958年   1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31.
为了探索以小质素为模板剂制备无机多孔材料的方法,提高木质素产品附加值,以小质素三甲 铵盐为模板剂、正硅酸乙酯为硅源,采用溶胶凝胶法和焙烧脱模法制备多孔氧化硅材料。结果表明:小质素三甲基事铵盐行在于煅烧前的复合物中,煅烧后得到的多孔氧化硅材料中木质素三甲基季铵盐吸收峰消失,但具有SiO2特征吸收峰;多扎氧化硅材料孔隙发达...  相似文献   
132.
为了解长江野生暗纹东方鲀群体遗传多样性现状,采用已发表的16对红鳍东方鲀微卫星引物对暗纹东方鲀基因组DNA进行PCR扩增,结果有10对微卫星引物(占总数62.5%)能扩增出特异性条带。利用这10对微卫星引物对采自长江常熟江段30尾暗纹东方鲀群体进行扩增分析,共获得51个等位基因,每个位点等位基因数在2到10之间,平均为5.1。10个位点平均观察杂合度(Ho)为0.820 0,平均期望杂合度(He)为0.692 8,平均多态信息含量(PIC)为0.630 0。8个位点表现为高度多态(PIC>0.5),2个位点表现为中度多态(0.25相似文献   
133.
宋静  王欣莹  高崴 《安徽农业科学》2011,(17):10249-10250
为给“一村一名大学生”研究及信息交流提供参考依据,采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对我国2002年1月~2010年11月发表的有关的“一村一名大学生”研究文献的年代分布、核心作者、主要期刊分布及产出单位等方面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一村一名大学生”研究文献数量整体呈波动上升趋势;持续研究不够深入,研究人员之间合作有待加强;江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和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为发表相关文献数量最多的期刊;研究单位主要为高校,以河北农业大学的发文量最多;从地域分布上讲,以浙江省和河北省发文量最多。  相似文献   
134.
文章主要介绍了目前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的形势,新形势下财政直接支付工作要求及难点,并探讨中央基层预算单位如何做好财政直接支付工作,保证资金使用及时、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35.
细菌耐药性产生的原因、机制及防治措施   总被引:6,自引:4,他引:2  
20世纪40年代青霉素的问世将人类带入了抗生素时代,抗感染治疗由此进入了新纪元,感染性疾病的病死率大大降低。半个世纪以来,人类一直把抗菌药物作为抗感染治疗最有力的武器。然而随着抗菌药物的广泛应用,感染性疾病的治疗又遇到了新的挑战——细菌对抗生素产生了耐药性,而此种耐药性表现为抗菌药物使用得越多耐药性亦变得越严重。目前已发现某些细菌对现有的几乎全部抗菌药物产生耐药,超级细菌的出现使人类有可能再次回到面临感染而无药可医的困境,控制细菌耐药性的增长已成为医学界乃至全人类的当务之急。正在逐渐建立自己的细菌耐药监测网络,监测细菌耐药的流行状况和规律,研究细菌产生耐药性的机制。  相似文献   
136.
2011.7山西区域性暴雨天气过程诊断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为了进一步研究山西区域性暴雨天气过程的主要成因,利用常规和非常规气象观测与监测资料,对2011年7月1—3日山西区域性暴雨天气,从大尺度环流背景、中低层影响系统、红外卫星云图、不稳定能量及物理量场的空间垂直剖面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该次暴雨发生在东高西低副高影响的环流背景下,中低层切变为暴雨主要影响系统,强烈的上升运动、低层辐合高层辐散的流场配置为暴雨提供了有利的动力条件,涡度场与高低空系统的时空分布变化相一致,ki指数≥32℃的高能区、si<0℃的不稳定区域在降水时段始终与中低层切变系统的位相一致,促进了持续性强降水的产生。  相似文献   
137.
油松端粒酶活性的测定方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端粒酶具有修复延伸端粒的功能,对于维持真核生物染色体的完整性至关重要,因此对其活性的测定有着重要意义。通过大量的摸索实验,将常用于动物细胞端粒酶活性检测的端粒末端重复序列扩增法(TRAP法)运用到对植物材料的检测中来,对北方常见木本植物油松进行了端粒酶活性测定。基于TRAP法的原理,对体外延伸、引物选择、退火温度、电泳检测等实验条件进行优化。结果表明,油松端粒酶活性测定的最佳体外延伸条件为30℃延伸1 h,最适前导链引物和反向引物分别为TS21和ACX,PCR退火温度为61.8℃,电泳检测使用Gene Finder核酸染料染色效果更好,建立了一种有效测定木本植物油松松针叶端粒酶活性的测定方法。  相似文献   
138.
余甘子(Phyllanthus emblica L.)是著名的药食两用植物,其果实富含多种有效成分,具有极高的药用价值和开发潜力。但是,余甘子果实口感酸涩等缺点,严重制约了其相关产业的发展,急需对余甘子相关性状进行遗传改良。本综述论述了余甘子常规遗传改良(种质资源收集与分类,繁殖培育)和分子遗传改良(分子标记技术,转录组高通量测序技术和基因工程技术在余甘子遗传改良中的应用)的研究进展,探讨了余甘子遗传改良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发展方向,提出余甘子遗传改良应采用常规育种方法结合分子辅助育种的研究策略,为今后余甘子遗传改良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39.
依据知识图谱相关理论,利用Citespace对1992—2015年来自CNKI数据库中的中文核心期刊和CSSCI期刊收录的乡村旅游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绘制出相关研究的发文机构、发文作者、关键词的知识图谱。研究发现: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乡村旅游、农业旅游、"农家乐"、新农村建设,相关研究呈现出多学科的融合和交叉性,乡村旅游的研究水平和发展现状存在区域一致性,未形成核心作者群,各机构之间缺少合作与交流。提出未来应从基础理论、相关政策、乡村旅游文化内涵、乡村旅游产权制度、精准扶贫对乡村旅游的要求、乡村旅游的融合发展6个方面展开研究。  相似文献   
140.
为提高东北玉米集约化生产区秸秆资源利用和培肥土壤,采用大区对比试验,设置常规栽培(对照)、秸秆覆盖还田、秸秆粉碎旋耕还田和秸秆翻埋还田,采用常规方法探索半干旱地区玉米秸秆对土壤物理性质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常规栽培方式(对照)土壤容重最大,为1.38g·cm~(-3),其次为覆盖还田、翻埋还田和旋耕还田,与对照相比分别降低了3.00%、8.06%和7.46%。0~20cm土层,吐丝期翻埋还田处理土壤含水量分别比常规栽培、覆盖还田、旋耕还田高12.20%、7.35%和16.30%;成熟期翻埋还田土壤含水量分别比常规栽培、覆盖还田和旋耕还田高18.52%、17.64%和22.63%。20~40cm土层,吐丝期翻埋还田土壤含水量分别比常规栽培、覆盖还田和旋耕还田高14.90%、13.73%和15.82%;成熟期翻埋还田土壤含水量分别比常规栽培、覆盖还田和旋耕还田高14.98%、14.66%和17.82%。覆盖还田处理的行粒数最大,其它还田方式略低。不同方式秸秆还田各处理间玉米产量存在一定差异,其年平均产量最高为秸秆翻埋还田,较对照提高9.6%。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