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5篇
  免费   42篇
  国内免费   6篇
林业   119篇
农学   15篇
  1篇
综合类   110篇
畜牧兽医   21篇
园艺   5篇
植物保护   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15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27篇
  2013年   18篇
  2012年   25篇
  2011年   25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23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5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61.
以采自6年生欧洲云杉采穗母株的插穗,研究了S -3307(稀效唑pentefezol)不同浓度和处理时间对欧洲云杉生根的影响.结果表明:S-3307在促进欧洲云杉生根中对插穗有杀菌防腐作用.不同激素种类处理对插穗生根率的影响存在极显著的差异,IBA和S-3307处理的插穗生根性状较好.S-3307不同时间处理和S-33...  相似文献   
62.
欧洲云杉扦插生根进程中内源激素和多酚类物质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欧洲云杉嫩枝扦插生根过程中的生根性状、插穗内的内源激素和多酚类物质含量的变化情况,探讨插穗内内源激素和多酚类物质对欧洲云杉扦插生根影响,旨在为欧洲云杉扦插繁殖机理研究提供科学理论依据。【方法】以5年生欧洲云杉嫩枝插穗为试验材料,在扦插后30,40,50,55,60,65,70,75和80天分别取20株插穗调查愈伤组织形成和根系发育情况,以及扦插后0,37,45,67和72天取插穗的针叶和45,67和72天取插穗基部或基部愈伤组织分析插穗内源激素和多酚类物质含量。【结果】欧洲云杉扦插30天后已有55%的穗条形成愈伤组织,50天愈伤组织全部形成,50~75天为愈伤组织分化生根的高峰期,生根率达到90%,平均生根数为10.7。之后生根数量不变,根系仍然在生长,且扦插后根系效果指数持续增高。扦插后至37天,IAA和ZT/GA3分别降低28.79%和52.35%;GA3,ZT/IAA和GA3/IAA分别升高55.02%,32.78%和67.97%。扦插后37~45天愈伤组织形成期,IAA和GA3分别降低25.75%和40.91%;ZT/GA3,ZT/IAA和GA3/IAA分别升高39.32%,23.75%和20.41%。不定根诱导期(45~67天),IAA由61.7 ng·100 g-1增加至79.8 ng·100 g-1,ZT/GA3增加13.84%;而GA3,ZT/IAA,GA3/IAA降低,分别降低16.27%,24.86%,35.26%。扦插后至67天,ZT的含量约为80 ng·100 g-1,67~72天以29.97%速率降低,降低为55.6 ng·100 g-1。对羟基苯甲酸在愈伤组织形成前(37天前)呈升高的趋势,由2.23 ng·100 g-1增加至7.19 ng·100 g-1。当进入不定根形成期,对羟基苯甲酸含量呈逐渐减小的趋势,减少至4.16 ng·100 g-1。儿茶酸和总酚酸含量在欧洲云杉枝插生根过程中均呈降低的趋势。扦插基部韧皮部的内源激素和多酚类物质的含量及比值的变化趋势基部同针叶内,只是含量及比值远远高于插穗基部韧皮部。植物的内源激素和多酚类物质多在幼嫩的叶和芽内合成,并向茎基部和其他部位运输。因此欧洲云杉扦插生根进程中,针叶的内源激素和多酚类物质含量远远高于插穗基部韧皮部内,尤其是67天针叶内IAA含量(79.8 ng·100 g-1)是基部韧皮部内(17.4 ng·100 g-1)是4.58~7.52倍。【结论】在欧洲云杉扦插生根进程中,内源激素和多酚类物质的此消彼长共同影响促进愈伤组织分化和不定根的形成。不定根诱导期IAA含量升高,而GA3,ZT和多酚类物质降低是促进插穗生根的重要原因。因此IAA是促进不定根形成的主要内源激素,GA3和ZT以及多酚类物质是不定根形成的抑制剂。  相似文献   
63.
以11个楸树杂种无性系3年生幼树树干为材料,分析了木材材性的26个性状。结果表明:木材的基本密度、气干密度、纤维长度、木纤维比量和导管比量等材性性状在无性系间存在极显著差异,且重复力较大,受遗传控制较强,其遗传变异系数( GCV)分别为21.77%、34.09%、5.51%、7.52%、19.58%;因此在进行楸树无性系早期材性选择时,只需要分析木材密度、纤维长、木纤维比量、导管比量即可做出对无性系材性的初步评价。通过主成分和聚类分析可知,11个无性系在材性性状方面具有4个类型,第一类为无性系002-1、004-1的木材,密度大、纤维长,但胸径生长量小;第二类为无性系008-1,生长量中等,木材密度相对较小;第三类为无性系015-1、1-2、1-3、1-4、2-1、2-2、9-1、013-1,生长量、木材密度和纤维长度处于中等水平;第四类为无性系001-1,生长量最大,但木材密度和纤维长度中等。  相似文献   
64.
以灰楸、楸树花粉为试材,在固体培养基上离体培养,研究花粉萌发的最适温度、适温下的最佳培养时间及外源钙离子浓度对花粉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30~35℃是灰楸花粉发芽的最适温度,25~35℃是楸树花粉发芽的最适温度;2种楸树花粉的最佳培养时间均为3h。外源钙离子能促进楸树、灰楸花粉的萌发,灰楸花粉以1.36~2.04 mmol/L CaCl2·2H2 O作用最为显著,楸树花粉以3.4 mmol/L CaCl2·2H2 O作用最为显著。贮藏条件对花粉的贮藏时间起决定作用。其中在常温常湿条件下,灰楸、楸树的花粉贮藏10天时完全失活;在-20℃、-80℃冷冻条件下灰楸、楸树花粉的活力分别可保持120天、90天以上。表明灰楸、楸树花粉适宜的贮藏条件依次为-20℃、-80℃冷冻。此研究可为楸树、灰楸生产上的花粉贮藏和人工授粉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65.
探讨了竹笋多糖复合酶法辅助提取及醇沉工艺,并对其体外抗氧化活性进行研究,为其工业化生产 提供参考。结果表明,复合酶最佳添加量为每0.3 g 样品添加纤维素酶、果胶酶、木瓜蛋白酶分别为360、1 080、7 200 U;最佳提取条件为院提取温度60益,提取时间2.2 h,料液比1颐35;多糖最佳醇沉条件为80%乙醇20益醇沉4 h;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竹笋多糖具有较高的体外抗氧化活性,对DPPH 自由基和ABTS 自由基的清除率分别达到 88.1%和86.5%。  相似文献   
66.
【目的】研究柴达木盆地白刺群落叶片的养分特征,分析土壤养分对叶片营养的影响规律,为白刺退化居群的保护提供依据。【方法】在青海柴达木盆地选择6个重要的唐古特白刺(Nitraria tangutorum)分布区域,采集区域中白刺叶片和0~15,15~30,30~45cm土层土壤样品,测定白刺叶片营养元素和土壤养分含量,分析不同白刺居群间的叶片养分特征,并建立叶片养分与土壤养分含量的回归模型。【结果】6个区域白刺居群间叶片营养含量存在显著的空间变异性,其中叶片有机碳(C)、氮(N)、磷(P)和钾(K)含量分别为357.43~415.63,26.12~52.65,1.60~4.23和8.03~17.32g/kg;C/N、C/P和N/P分别为7.68~13.49,95.33~218.98和12.44~17.84。叶片有机碳(C)含量与叶片N、P、K含量相关性均不显著,而叶片P、K含量与叶片N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叶片养分含量与纬度、经度和海拔相关性不显著。回归分析结果表明,白刺叶片养分含量与表层(0~15cm)土壤养分含量相关性达显著水平,其中叶片N含量与表层土壤碱解N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叶片P含量与表层土壤全P含量呈显著负相关,叶片K含量分别与表层土壤全K、碱解N和土壤有效P含量显著相关。15~30cm土层土壤全N、全P、碱解N和速效K含量仅对叶片P含量有显著影响。白刺叶片N、P、K含量与30~45cm土层土壤养分含量无关。【结论】白刺居群中叶片N和P含量相对充足,K相对不足;表层土壤(0~15cm)养分含量对白刺叶片养分含量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67.
枫树容器育苗轻基质配方筛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青榨槭、三角枫、茶条槭、青枫为试验树种,用炭化稻壳、泥炭土、珍珠岩、蛭石为原料,按照不同的配比制成9种基质进行网袋容器育苗,各基质上生长容器苗性状指标苗高、地径、一级侧根数、单株生物量、质量指数均存在极显著差异.运用多目标决策法筛选出培育4树种容器苗的最优基质体积比是V泥炭土∶V炭化稻壳=5∶5.  相似文献   
68.
桤木栽培区区划和栽培区适生种源的综合选择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以桤木自然分布区内13个种源的生长、材性、果实等性状为研究对象,研究了桤木的地理变异及其趋势,探讨了地理变异的气候生态学基础,对栽培区进行了区划,并对各栽培区进行适生种源的综合选择.研究表明桤木种源生长性状与生态梯度(EGA)的相关显著,在单个生态因子分析中,桤木种源生长量呈以经度和海拔为主的梯度变异.纤维长度与经度和纬度的相关关系不显著,地理趋势并不明显.而木材基本密度与经度的正相关关系显著,呈单向渐变模式.根据试验地点EGA,对桤木新引种区划分为两个生态亚区,即长江中下游丘陵区和赣、浙、闽沿海山地—丘陵区,并对各个栽培区进行了适生种源选择和种源调拨区划.合理的种源调拨,平均树高、胸径和材积的育种增益分别为5.42%、6.74%和18.72%.  相似文献   
69.
桤木种源区域试验的AMMI模型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桤木13个种源在5个测试点进行了生长性状的遗传测定.结果表明,AMMI(加性主效应和复合交互效应)模型和传统稳定性分析模型相比较,AMMI分析和生态价法的结果较吻合,而与回归分析法的结果有所差异,但排序结果基本是一致的.AMMI的Di值法相对比较精确可靠.  相似文献   
70.
基于叶片解剖结构对青藏高原25种灌木的抗旱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青藏高原25种灌木叶片解剖结构和气孔特征,了解其水分适应机制,为青藏高原地区造林筛选优良耐旱植物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通过常规石蜡切片技术,对比叶片角质层、上下表皮、栅栏组织、海绵组织和叶片厚度等12项指标,运用主成分分析和隶属函数法对供试植物进行抗旱性能分析与评价.【结果和结论】25种植物叶片具有典型的旱生结构,叶片厚度最高为323.00μm、平均为186.25μm,上表皮角质层厚度最高为4.83μm、平均为1.71μm,上表皮平均比下表皮厚30.00%,气孔小而密集,这是植物长期适应高原干旱环境的进化结果,12项指标的种间差异极显著.通过主成分分析法结合各指标的变异系数筛选出5项具有代表性的抗旱指标:气孔密度、叶片厚度、栅栏组织厚度、海绵组织厚度和角质层厚度,运用隶属函数值法对各树种的抗旱性能评分排序,将25种植物分为抗旱性极强树种、抗旱性较强树种、抗旱性一般树种和抗旱性较弱树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