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篇
  免费   0篇
农学   1篇
  1篇
综合类   15篇
农作物   1篇
  2015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0年   1篇
  1991年   5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
对温敏型叶绿素突变体进行遗传分析表明,离子束诱变的水稻温敏型叶绿素突变体苗期叶片黄化性状是以一对隐性核基因为主,核质互作遗传;其叶绿体在超微结构上表现为基粒数少,基粒类囊体片层数目少,发育滞后,叶绿体缺少明显的双层膜结构。  相似文献   
12.
籼稻品质及其与丰产性状的相关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近些年来,稻米的品质,特别是籼稻的产高质次问题,已日趋引起社会的关注,有关水稻品质的研究及论著也日益增多。但是,国内外对于稻米品质性状进行相关性的研究还不多见,至于它们与作为丰产性状的“源”与“库”,即株形和产量性状之间的关系,则更少报道。为此,近两年来,我们选用了部分国内外代表性的籼稻品种,开展籼稻主要品质及  相似文献   
13.
<正> 近年来,随着杂交稻的发展需要,国内已开始进行有关产量因子相关性的研究,但很少有按其组成产量因果关系进行通径分析等的专文报道;同时鉴于目前对杂交稻的产量结构亦存在着一定的异议,笔者特选用近年来我国南方稻区杂交组合较多,产量较高,布点较广的一份杂交稻联合区域试验资料(1983,中熟组),试图在相关分析的基础上,按其产量的构成逐级进行通径与回归分析,进而联系实际,讨论高产结构,明确主攻方向,以期为杂交稻高产育种与栽培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为克服湖南烟稻轮作烟区冬春季育苗光照不足的障碍,利用育苗工厂闲置烤房进行增温催芽,并采用蓝光与红光1:1比例的LED灯对春季封盘后烟苗进行补光,以研究催芽及补光技术及其对烟草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烤房增温催芽能有效缩短烤烟种子萌发时间15 d以上,并且能明显提高烤烟种子出芽速度和整齐度;烤房温度控制在25~30℃,种子5 d左右萌发出苗较为适宜。悬挂1 m的600 WLED灯补光对烟苗生长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云烟87烤烟种子的催芽出苗速度和补光出叶速率均快于K326,说明不同烤烟品种对光温的敏感性存在差异;经补光处理的烟苗移栽后生长率、株高和茎围均大于对照。  相似文献   
15.
籼稻垩白与气温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稻米垩白主要决定于品种的遗传性,但也受气温的影响。为此探讨垩白与气温的关系,以期为水稻品质育种和生态区划提供参考。 试验选用南方稻区种植及垩白差异较大的12个中籼品种(表1)。1988年在六安地区农科所(N31°52'),于4月26日(Ⅰ)、5月6日(Ⅱ)、5月16日(Ⅲ)和5月26日(Ⅳ)分4期播种,两次重复。随机排列共96小区,每小区2行,每行30穴,株行距(16+32)cm×  相似文献   
16.
经离子束诱变处理的新广亲和系,影响其产量的主要因素是有效穗数、每穗实粒数和千粒重,三者对产量具有均等的贡献。亲子代性状之间相关分析表明:通过选用千粒重大,每穗实粒数多、株高较矮、全生育期适中的亲本,能达到改善杂优组合的目的。遗传力高的较为稳定的性状,诱变后变异幅度不大,育种上最好选择杂合体进行离子束诱变处理。  相似文献   
17.
为明确隆回烟区优质烟叶生产的适宜移栽期,研究了该烟区3月上旬、中旬和下旬膜上移栽烟株的生长及初烤烟叶品质特征。结果表明,随气温升高,光照强度增大,烟株大田生育期随移栽期推迟而缩短;受低温影响,上中旬移栽烟株的叶片宽度、单叶重、含梗率、总糖、还原糖均低于下旬移栽烟叶,而叶片厚度、总氮、烟碱、钾、氯含量均高于下旬移栽烟叶;上旬移栽烟叶的干物质积累过少,糖碱比、钾氯比和氮碱比低,烟气杂气大,中旬移栽的烟叶厚度过大,烟气刺激性大,感官评吸质量最差,下旬移栽烟叶糖碱比、钾氯比和氮碱比高,香气质和劲头最好,理化特性较为协调,感官评吸质量最好。因此,3月下旬是该烟区的适宜移栽期。  相似文献   
18.
<正> 努力改善、提高稻米品质,对促进农村商品生产,进一步巩固发展我省农业优势具有重要意义。1986年我省水稻种植面积3270.26万亩,单产366公斤,总产1198.33万吨。面积是1981年以来最大的一年,单产、总产均创历史最高水平,稻米的内在品质有了进一步提高。从种植品种的内在米质分析,1986年全省优质品种面积达860多万亩,比1984年增长345万亩,比1985年增长214万亩;劣质品种面积1984年为1294万亩,1985年压缩为1160万亩,1986年进一步压缩到957万亩。优质、中质、劣质品种的面积比例1984年为16:42:42,1985年为21:42:37,1986年提高到27:42:31。优质稻的发展主要是扩大了粳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