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5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13篇
林业   20篇
农学   22篇
基础科学   8篇
  17篇
综合类   117篇
农作物   20篇
水产渔业   6篇
畜牧兽医   42篇
园艺   10篇
植物保护   4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21篇
  2022年   22篇
  2021年   15篇
  2020年   25篇
  2019年   32篇
  2018年   30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61.
为研究饲料中添加新型蛋白源鸡肠粉对鲤(Cyprinus carpio)肠道菌群的影响,选取初始体重为(57.30±0.10)g的鲤150尾,随机分为5组,每组10尾鱼,分别投喂鸡肠粉添加量为0%(D1组)、5%(D2组)、10%(D3组)、15%(D4组)、100%(D5组)的试验饲料,进行56 d养殖试验。饲养结束后,采集肠道样品,基于Illumina Miseq PE300平台进行高通量测序。结果表明,饲料中添加10%和15%的鸡肠粉降低了鲤肠道菌群的多样性,但具有改善肠道菌群结构的效果。D3、D4组α多样性显著低于D1组(P<0.05)。D3组降低了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和邻单孢菌属(Plesiomonas)相对丰度,D3、D4组鲸杆菌属(Cetobacterium)和气单孢属(Aeromonas)相对丰度升高。表明在鸡肠粉添加量为10%时,鲤肠道致病菌相对丰度最低,有益菌相对丰度最高,对鲤肠道菌群结构有最好的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262.
为分离筛选出对马铃薯黑痣病菌有较强拮抗作用的生防菌,采用平板对峙筛选拮抗细菌,盆栽试验测定其防治效果,通过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性及16S rRNA基因序列鉴定生防细菌。结果表明,通过筛选获得1株有明显拮抗效果的细菌KSD17,菌株平板对病菌抑菌率高达78.91%。该菌株具有产纤维素酶、蛋白酶、β-1,3-葡聚糖酶能力,盆栽防效为66.17%,且对马铃薯植株株高和匍匐茎数均有提高,分别增加了9.05%和22.0%。菌落呈不透明乳白色,无皱褶,粘稠,无色素产生,边缘不规则,结合16S rRNA基因序列和生理生化分析,将其鉴定为多粘类芽孢杆菌。拮抗菌株KSD17是具有较强生防潜能的菌株,对防治马铃薯黑痣病生物菌剂的开发具有良好的前景。  相似文献   
263.
为了探讨敲除生长分化因子11(gdf11)基因对小鼠生长性状的影响,本试验根据gdf11基因序列设计向导RNA(sgRNA)并利用规律成蔟的短间隔回文重复序列和CRISPR相关蛋白(CRISPR/Cas9)基因编辑系统对该基因进行敲除,利用显微注射的方法获得gdf11敲除型F0代小鼠,通过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和测序鉴定子代小鼠基因型。繁育后观察F1代小鼠形态,并采用骨架染色方法观察不同基因型小鼠的性状。结果显示,成功构建了gdf11基因敲除小鼠,并且通过繁育得到了野生型(gdf11+/+)、杂合型(gdf11+/-)和纯合型(gdf11-/-)3种基因型的小鼠;形态观察发现,与野生型小鼠相比,纯合型小鼠在围产期死亡且尾巴是截断的,骨架染色显示,野生型小鼠有13个胸椎和6个腰椎,纯合型小鼠有18个胸椎和9个腰椎。结果表明,敲除gdf11基因可能会影响小鼠胚胎和中轴骨发育从而改变小鼠的生长性状。  相似文献   
264.
乔舒敏  王悦  吴澎 《中国果菜》2023,(2):24-29+50
作为花卉副产物高附加值再利用的经典产品,牡丹籽油因富含不饱和脂肪酸尤其是亚麻酸而受到广泛关注,其成分结构合理且营养价值较高,因而发展潜力巨大。本文分析了牡丹籽油的组分构成、生物活性以及稳定性,总结了当前牡丹籽油的提取方法,分析探讨了近年来牡丹籽油的应用价值,并且对牡丹籽油的发展前景做出了展望,以期能为牡丹籽油的进一步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65.
三熟制模式下南方双季稻茬口衔接季节紧张是协调双季稻周年增产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虽然前人在三熟制模式下水稻品种搭配以及肥料利用率方面做了大量研究,但是三熟制模式下南方双季早稻产量及其养分积累分配相关性的研究鲜有报道。为了比较南方双季早稻养分积累分配特征,本文以15个水稻早稻品种为研究对象,对不同水稻品种的秧苗素质、基本苗及分蘖动态、经济性状、营养元素积累及分配、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品种间秧苗素质存在显著差异,‘株两优819’的叶龄、苗高、百株鲜重等多项指标优于其他品种,秧苗素质表现佳。分蘖动态调查表明不同品种达到分蘖峰值的时间不同,其中以‘株两优929’的高峰苗最大,1 hm2达616.65万茎蘖数,‘株两优929’与‘中早39’高峰苗差异最为显著,‘株两优929’较‘中早39’显著增加33.62%。氮、磷、钾总养分的积累方面,‘株两优929’和‘陵两优942’养分积累量显著高于其他品种,分别为311.88 kg/hm2和376.35 kg/hm2。‘陵两优942’的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量最高,为12 028.09 kg/hm2。‘株两优929’的实际产量最高,为7873.01 kg/hm2。成熟期水稻品种养分积累量与子粒产量的相关性分析表明,氮、磷积累与有效穗均呈显著正相关(r=0.62*,r=0.50*),株高与千粒重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r=0.80**),有效穗数与每穗粒数之间呈极显著负相关(r=-0.76**),结实率与千粒重之间呈极显著负相关(r=-0.68**)。通过关联度分析表明,‘陵两优942’和‘株两优929’的综合表现明显优于其他品种。本研究对南方多熟制稻区早稻品种筛选及高效栽培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66.
白花鬼针草(Bidens alba)是危害海岸带最严重的入侵恶性杂草之一,通过种间联结性、种群稳定性、生态位宽度等数量学方法探讨白花鬼针草入侵群落中各物种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种间关系,有利于评估白花鬼针草入侵对海岸带危害程度。结果表明白花鬼针草入侵群落中共有植物113种,隶属41科95属,白花鬼针草与群落中主要物种呈不显著负关联。种间联结性、生态位分析和群落稳定性结果表明,群落内主要优势种对环境适应相似,物种联系不够紧密。入侵群落结构的非稳定状态表明,白花鬼针草入侵后群落正处于演替早期的动态调节中。种植阔叶丰花草可以用于海岸带白花鬼针草入侵植物群落的修复与防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