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8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13篇
林业   18篇
农学   9篇
基础科学   4篇
  31篇
综合类   122篇
农作物   5篇
水产渔业   5篇
畜牧兽医   29篇
园艺   36篇
植物保护   8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15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15篇
  2018年   25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20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51.
王月 《吉林农业》2013,(3):276-276
我校"211三案"引学教学模式成功地在教学过程中实施。文章主要对"211三案"教学方法进行总结。  相似文献   
52.
长期不同施肥棕壤玉米地的酶活性之时空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揭示长期不同施肥对棕壤玉米地酶活性时空变化的影响,利用31年长期肥料定位试验研究了玉米生育期内3种主要土壤酶活性的时空变化及其与土壤理化性质的关系。结果表明,棕壤上各种酶随玉米生育期推进而有规律地变化。土壤脲酶、转化酶活性高峰出现在玉米拔节期,酸性磷酸酶活性高峰出现在玉米大喇叭口期;玉米收获后,土壤转化酶、脲酶均高于播前或与播前相当,而酸性磷酸酶活性则低于播前。在同样化肥水平上增施有机肥能增加脲酶、转化酶活性,而降低酸性磷酸酶活性;3种酶活性的空间分布规律均遵循随土层深度加深而不断减小的规律,长期培肥对深层土壤酶活性亦有影响。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土壤脲酶同转化酶呈极显著正相关(r=0.636**);脲酶、转化酶同土壤有机碳、pH、含水量、碱解氮、速效磷基本呈极显著正相关;酸性磷酸酶同各因子无显著关系。土壤酶与土壤肥力因素关系密切,可作为衡量土壤肥力的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53.
  【目的】  探究长期不同施肥对土壤有机硫矿化量、动力学特征和酶活性的影响,揭示玉米–大豆轮作体系中棕壤有机硫矿化特征及其主要驱动因子。  【方法】  沈阳农业大学长期定位试验于1979年建立,为玉米–玉米–大豆 (一年一熟) 轮作模式。试验设置15个处理,本研究选取了其中7个处理,分别为:CK (不施肥)、N1 (低量化学氮肥)、N2 (高量化学氮肥)、N1P (低量化学氮肥+磷肥)、N1PK (低量化学氮肥+磷钾肥)、M1 (低量有机肥) 和M1N1PK (低量有机肥配施化学氮磷钾肥)。不同作物有机肥投入量相同,氮磷钾化肥投入量不同。选取2014和2015年的耕层 (0—20 cm) 土壤样品,测定土壤基本理化指标 (pH、有机碳和全氮含量)、有机硫矿化量、土壤中性蛋白酶及土壤芳基硫酸酯酶活性。同时,进行矿化培养试验,分析不同温度下有机硫矿化特征。于玉米、大豆收获后测定产量。  【结果】  长期施肥处理均提高了土壤有机硫的矿化量,7个处理总体表现为M1N1PK > M1 > N1PK、N1、N2 > N1P > CK。单施化肥条件下,增加氮肥用量对有机硫矿化作用无显著影响;单施有机肥或有机肥与化肥配施均可明显促进土壤有机硫矿化。与CK相比,M1N1PK处理有机硫矿化量提升幅度最大,提高了57.30%。利用一级动力学方程进行拟合,长期施肥均提高了有机硫矿化势,无机肥处理 (N1、N2、N1P和N1PK) 的提升幅度均较低,提升效果最优的是M1处理,比CK提高了45.27%。环境温度和作物种类均显著影响有机硫矿化量和矿化势,随着环境温度的升高,有机硫的矿化量和矿化势均明显增加;玉米种植季有机硫矿化量和矿化势均高于大豆种植季。土壤中性蛋白酶活性和芳基硫酸酯酶活性均以M1N1PK处理最高,与单施化肥相比分别提高了96%~220%、264%~986%。有机硫累积总矿化量在种植玉米的年份与土壤有机碳 (r = 0.7693) 含量和全氮 (r = 0.7554) 含量呈显著正相关 (P < 0.05)。  【结论】  土壤的有机碳和全氮含量是棕壤有机硫矿化的主要驱动力。只施用无机肥对土壤有机硫的矿化没有显著影响,而有机无机肥配合施用可显著提高土壤芳基硫酸酯酶、中性蛋白酶活性,进而提高有机硫矿化势和矿化量。玉米因其较高的生物量也成为有机硫矿化的主要驱动力。  相似文献   
54.
结合传统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对地锦(Parthenocissus tricuspidata)叶斑病病原菌进行了鉴定,并在室内纯培养条件下,采用生长速率法研究了病原菌在不同培养基、p H值、温度、光照、碳源和氮源条件下菌丝生长和菌落形态。结果显示:病原菌为马卡假尾孢(Pseudocercospora macadamiae Deighton);病原菌生长较适培养基为PDA培养基和20%地锦植物煎汁的PDA培养基,适宜p H值为6.0~7.0,菌丝生长适宜温度范围为25~30℃,最适碳源为蔗糖,最适氮源为酵母粉,最佳光照条件为全黑暗。  相似文献   
55.
多媒体玉米病虫害诊治专家系统   总被引:4,自引:6,他引:4  
本文利用专家系统生成工具,获取领域专家知识和成熟的科研成果,研制开发了多媒体玉米病虫害诊治专家系统。该系统由数据库、知识库、图像库组成,通过对玉米生长过程中病虫害的图像、文字、数据的描述和知识库的运行,实现对玉米病虫害的诊治咨询。  相似文献   
56.
近60年洞庭湖区水沙演变特征及趋势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洞庭湖1951-2009年年径流泥沙量数据,采用趋势分析法和阶段分析法对近60 a来洞庭湖水沙的演变特征及变化趋势进行分析,并以年份序列为自变量,对洞庭湖水沙累积量进行多项式函数拟合,结果表明:①近60 a来,洞庭湖区除四水入湖水量的趋势性不显著以外,三口入湖水沙量、四水入湖沙量和城陵矶出湖水沙量均呈较显著的减少趋势;②洞庭湖水沙在演变过程中表现出一定的阶段性特征;③洞庭湖水沙的演变特征及趋势与下荆江裁弯工程、葛洲坝截流工程、三峡工程等水利设施的建设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7.
以土地集约利用理论的基本涵义与外延为基础,从分析兴化市土地集约利用的现状入手,通过指标评价分值等数学方法定量地评价了兴化市建设用地、农村居民点用地的集约利用水平,进而以此为依据,提出若干有益于兴化市土地集约利用的模式建议。  相似文献   
58.
‘蜜玉’是从混合实生后代中筛选出的优良资源,经无性繁殖系统选育出的软枣猕猴桃新品系。果实椭圆形,果皮绿色,光滑无毛,平均单果重12.1 g。果肉绿色,可溶性固形22.5 %,总糖13.4 %,总酸1.06 %,维生素C1050.0 mg?kg-1。口感较甜,香气浓郁,抗寒、抗病能力较强。在吉林左家地区,6月中旬开花,9月初成熟。果实在常温条件下第7天开始软熟,低温(2~4℃)条件下第24天开始软熟。  相似文献   
59.
于2014—2015年在辽宁抚顺、沈阳地区采集了马勃科大型真菌标本,鉴定该地共有马勃3属13种。其中长刺马勃(Lycoperdon echinatum Pers.)和光皮马勃(Lycoperdon glabrescens Berk.)为辽宁新纪录种,昏暗马勃(Lycoperdon nigrescens Pers.)为中国新纪录种。结合辽宁其他地区的马勃资料,统计辽宁共有马勃6属29种。  相似文献   
60.
正1食用菌市场发展现状及潜力我国幅员辽阔,食用菌资源丰富。目前我国已知的菌物1.6万种,其中可食用的近1000种,广泛食用的有200种左右,人工驯化栽培成功的食用菌也已超过100种。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我国食用菌产业也进入了高速发展阶段,据中国食用菌协会统计数据显示,近年我国食用菌产量已高达3169.68万吨,直接产值1707亿元,间接产值6828亿元,从业人口逾2000万。我国食用菌产量已占全球总产量的7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