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4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1篇
林业   3篇
农学   32篇
基础科学   1篇
  3篇
综合类   66篇
农作物   20篇
畜牧兽医   7篇
园艺   23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3篇
  1989年   2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农杆菌介导的细菌阿特拉津氯水解酶基因对水稻的遗传转化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研究构建了植物表达载体p1301-atzA,使来源于节杆菌(Arthrobacter sp.)AD1菌株的阿特拉津氯水解酶基因atzA受控于CaMV35s启动子下表达。用农杆菌介导法将植物表达载体p1301-atzA导入粳型保持系津稻107中,经潮霉素抗性筛选,得到可育的再生植株。转基因植株总DNA经PCR和Southern检测表明atzA基因已整合到水稻的基因组中。对转基因植株进行除草剂阿特拉津抗性检测,在喷施浓度为0.133%的阿特拉津溶液后,对照植株和敏感植株死亡,而转基因植株表现出对阿特拉津的抗性,  相似文献   
42.
RFLP揭示的籼粳基因组多态性   总被引:8,自引:3,他引:8  
采用28个RFLP籼粳特异性探针和6个SSR籼粳特异性标记对水稻不同品种进行了籼粳基因组多态性分析,结果表明,这些标记分布在水稻12条染色体上,能对水稻品种进行籼粳稻分子分类。由于水稻基因组序列图的完成和释放,使得这些籼粳特异性标记揭示的基因组多态性可以在基因组序列水平上进行分析和验证。本研究以RZ906探针和RM405为例分析了籼粳特异性其及序列分子生物学基础。  相似文献   
43.
利用ISSR分子标记研究栽培稻和野生稻亲缘关系   总被引:72,自引:0,他引:72  
本研究利用ISSR分子标记研究了37份栽培稻和野生稻的亲缘关系。结果表明,18个ISSR引物共扩增133个多态性条带,每个引物平均扩增多态性条带7.4个,扩增产物片段大小在0.1-3.0kb之间。而AA荆垢普通野生稻和栽培稻遗传关系密切,而与非AA型野生稻有一定亲缘关系。聚类分析将37份栽培稻和野生稻明显分为5组,第1组为AA类型的普通野生稻和栽培稻,第2组为疣粒野生稻,第3、4组分别为CC,CCDD染色体组野生稻,第5组为O.Rhychoryza。栽培稻与野生稻的亲缘关系体现了地妥由普通野生稻分化而来,而普通野生稻是从南向北逐渐分化的。本研究还讨论了栽培稻与普通野生稻的进货关系。  相似文献   
44.
我国粳稻食味品质研究进展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阐明了粳稻食味的内涵和影响食味的主要理化指标,综述了我国粳稻食味品质研究进展。并提出了促进我国粳稻食味品质研究和生产的4项建议:多单位、多学科协作,以食味品质研究为核心,尽快提高我国稻米品质;降低稻米蛋白质含量、直链淀粉含量,提高最高黏度值,三者平衡性好;采用食味水稻育种法选育优良食味水稻品种;加强食味品尝评价体系的构建,建立品评员队伍。  相似文献   
45.
张欣  施利利  丁得亮  黄晓珊  赵梅  王松文  崔晶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1177-1178,1184
[目的]研究水稻直链淀粉含量、蛋白质含量与RVA特征值间的关系及其食味特性。[方法]以在天津市推广的10个水稻品种(组合)为材料,通过测定分析其直链淀粉含量、蛋白质含量、RVA特征值及食味值研究了其食味特性。[结果]试验稻米的直链淀粉含量与最高粘度、崩解值呈极显著负相关,与消减值呈显著正相关,其相关系数分别为-0.826、-0.861和0.896。试验稻米的蛋白质含量仅与消减值呈显著负相关,其相关系数为-0.659。初步推测津川1号、盐丰47、DB16和E28的食味较好。食味计测定结果表明,津川1号的食味值最高,津原D1的食味值最低;津川1号、DB14、E28和DB16的食味较好,而其他6种稻米的食味稍差。[结论]该研究为天津市改良水稻品种和选育优良食味品种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6.
以优质粳型水稻品种津川1号为材料,研究了不同收获期对其产量、常规品质、RVA特征值和米饭食味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收获期的产量、整精米率、垩白率、蛋白质含量、RVA的崩解值和消减值、米饭食味值等指标均有差异。与第一收获期相比,推迟收获可以提高产量、稻米的碾磨品质、崩解值和黏度值,改善外观,降低垩白率、硬度,减少消减值,蛋白质含量也随之降低。从第四收获期开始,其直链淀粉含量适中(15.50%~16.24%),蛋白质含量较低(7.13%~7.87%),食味值较高(59.3~66.5),RVA的崩解值均大于100RVU,其米饭食味均较好,产量较高。第七收获期稻米的产量最高,食味品质最好。  相似文献   
47.
高校是培养高层次人才的摇篮,教师是造就人才的特殊劳动者。青年教师作为教师队伍中最具活力的群体,它的思想道德和内在素质将直接影响教师队伍的稳定,发展和提高。本文试图透视社会发展,社会劳动和阶级属性诸多方面,剖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高校青年教师自身修养的深层次问题,寻求加强青年教师自身修养的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48.
本文对162个籼籼、粳粳、野栽、广亲和性品种与籼(粳)组合F1的小穗育性作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某一特定组合的F1育性(平均结实率)较为稳定,不同组合间的F1育性表现十分复杂。籼籼、粳粳、广亲和品种与籼(粳)杂交组合F1的平均结实率分别为63.3%、58.5 %和57. 85%,而野栽组合、籼粳组合 F1育性分别为 29. 05 %和 34. 79 %。试验中还发现 IR36/Dular、广陆矮四号/南京 11、秋光/勐宋 1号(云 7)等杂交组合表现出异常杂交亲和性。广亲和性基因对F1的杂交亲和性有明显促进作用。在大量研究的基础上,本文作者提出了基于F1育性的K值、L值双向分布图,并对K值、L值指导下的稻种资源归类,搜集寻找及其利用等进行了分析。本文还对不同稻种遗传分化对杂交亲和性的影响,F1育性在不同稻种分类及其相关研究中的作用等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49.
水稻半矮生品种对改良株型 ,提高干物质生产能力有良好的效果 ,同时表现高度的抗倒伏性 ,因而对世界各稻作地区的增产起着极为主要的作用。我们发现水稻半矮生性基因 sd- l与不同的微效基因共同作用 ,可以使水稻株高这一性状有不同的表现。因而适当的株高成为理想株形和超高产育种的一个重要方面。在我们及其他研究者的 RFL P分子标记研究中 ,已经将 sd- l基因定位到第一染色体上 ,与 RFLP标记 C86和 C1 91 A分别相距 4.4c M和 9.0 1 c M,而与 RG1 0 9紧密连锁 ,为将 sd- l分子标记方便地用于育种计划 ,我们开始建立基于 PCR的 sd- …  相似文献   
50.
为了确定中国粳稻品种的食味品尝评价方法,通过对中国产粳稻品种进行食味品尝评价,分析品尝员的识别能力和适口性,探讨由中国人来构成品尝员时进行食味品尝试验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对食味评价值进行方差分析的结果:食味评价值在品尝员之间和品种之间都存在着1%水平的显著差异,而品尝员和品种之间的相互作用的差异是不显著的。因此,虽然不同品尝员之间的食味评价值存在着差异,而全体品尝员对于同一品种的评价则呈现了一定的趋势。关于每个品尝员的识别能力,高于5%F值的品尝员为18人中的9人,为总人数的50%,这9名品尝员可以被判定为具备识别能力。此外,这9名品尝员中与全体品尝员适口性相一致的为8人,与全体适口性不一致的为1人。综上所述,在对粳稻型品种进行食味品尝试验时,虽然具有识别能力的品尝员人数较少,但是从品尝员全体对品种的食味评价存在显著性差异这一点可以判断通过本试验这样的食味评价方法来评价中国产粳稻品种的食味是可行的。此外,因为品尝员中具有识别能力的人数十分之少,为了育成具有良好食味品质的水稻品种,加大对品尝员食味评价能力的培训就是首先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