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3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8篇
林业   6篇
农学   11篇
基础科学   7篇
  2篇
综合类   35篇
农作物   1篇
水产渔业   44篇
畜牧兽医   9篇
园艺   13篇
植物保护   7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2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有丝分裂雌核发育牙鲆的微卫星鉴定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通过静水压抑制卵裂方法获得多个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有丝分裂雌核发育家系,在仔鱼阶段经历大批死亡后,将各个家系残存的个体混合饲养,24个月后获得1批存活个体。利用11对微卫星分子标记,对173尾有丝分裂雌核发育牙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其中111尾在11位点全部纯合,62尾在部分位点杂合,平均杂合子比例为0.2338。11个位点的等位基因数为4~8,平均等位基因数为5.0336,有效等位基因数为2.0421~5.1268,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为3.2815。采用NJ法对111尾纯合牙鲆的亲缘关系进行聚类分析,可分为4群。微卫星标记鉴定结果表明,通过静水压抑制卵裂法可以获得完全纯合的牙鲆,但有部分杂合个体出现。分析其原因,可能是由于某些卵子发育不同步,静水压抑制其第二极体排出而非全部抑制卵裂,导致减数分裂雌核发育所致。  相似文献   
72.
为在分子水平解析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抗淋巴囊肿病的机理,本研究克隆牙鲆淋巴囊肿抗病免疫相关基因efhd2和tbc1d25的c DNA全序列,运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基因序列进行了详细分析;同时,采用荧光定量PCR分析了efhd2和tbc1d25基因在牙鲆胚胎发育不同阶段、淋巴囊肿抗病和患病个体不同组织的表达特征。结果显示,efhd2基因c DNA全长为5231 bp,开放阅读框(ORF)长为699 bp,编码232个氨基酸。tbc1d25基因c DNA全长为3173 bp,ORF长为2601 bp,编码866个氨基酸。定量结果显示,efhd2和tbc1d25基因在胚胎发育的各个时期均有不同程度的表达,其中,efhd2在出膜仔鱼期表达量最高,而tbc1d25在受精卵中的表达量显著高于其他时期(P0.05)。在所研究的淋巴囊肿抗病和患病个体不同组织中,efhd2和tbc1d25基因均有不同程度的表达,抗病个体的血液中,这2个基因的表达量均显著高于患病个体(P0.05)。本研究结果为深入探讨efhd2和tbc1d25基因功能和解析牙鲆淋巴囊肿抗病机理提供了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73.
明确内蒙古中熟区不同玉米品种光合效率、青贮产量及品质的差异性,为筛选适宜内蒙古中西部地区种植的中熟青贮玉米品种提供理论依据。系统分析了先玉335、利禾1号、东裕120、金创998、京科青贮301和种星青饲1号6个玉米品种关键生育时期的叶面积指数、叶绿素含量、光合特征指标的动态变化规律以及青贮收获期的产量和品质指标。结果表明,随生育期的推进各品种的各项光合指标变化规律均表现为抽雄吐丝期>大喇叭口期>灌浆初期>灌浆中期。各品种玉米的叶绿素含量均无显著差异。种星青饲1号、先玉335和利禾1号叶面积指数显著高于其他玉米品种,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的变化趋势较平缓,其生物产量均达到了20 100kg/hm 2以上,品质优良,综合各玉米品种的光合特性、产量以及品质分析得出,种星青饲1号、先玉335以及利禾1号3个品种作为内蒙古中熟区青贮玉米种植。  相似文献   
74.
以34个玉米品种为试材,在青贮收获期调查田间倒伏率、株高、穗位高、茎粗等农艺性状,测定茎秆穿刺强度及压碎强度,比较分析不同玉米品种的茎秆力学特性、品种差异性和指标相关性,为筛选抗倒能力强、适宜机械化收获的青贮玉米品种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茎秆基部节间的穿刺强度及压碎强度随节间的上升逐渐降低,且与株高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茎折是玉米青贮收获期倒伏的关键因素,参试的34个玉米品种中,32D22、先玉1692、东单606和KXA4574综合抗倒能力较强。  相似文献   
75.
王玉芬 《现代园艺》2009,(11):57-58
杏扁"围选1号"为抗寒、耐旱、丰产类型.是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林业局果树技术服务站于1989年在杨家湾乡务本堂村果农田国玉的果园发现的杏扁优株,起源不详,树龄至今约40年以上。在围场、张家口抗寒性强,抗杏疔病能力强,多年来"围选1号"未发生过冻害,据河北农大霜箱测定围选1号花瓣抗零下6.3°,雄蕊抗零下5.4°,雌蕊零下5°,围选1号幼果花后13天抗零下4.7°,蕾期抗零下7°低温。抗寒能力明显强于其它的杏扁品种。2007年底通过河北省林业局品种审定,被确定为推广的杏扁新品种。  相似文献   
76.
不同灌水量对免耕玉米土壤水分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提高保护性耕作玉米田的出苗率、产量和经济效益,文章研究了免耕条件下播前不同灌溉量对玉米出苗率、土壤含水量、玉米产量以及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留茬灌溉和灭茬浅旋灌溉的出苗率、不同土层含水量、玉米的植物学性状、产量以及总收益和纯收益均高于留茬不灌溉,且留茬灌溉和灭茬浅旋灌溉的出苗率比留茬不灌溉高5.48%和6.38%,不同层次的土壤含水量呈M型变化趋势,留茬灌溉和灭茬浅旋灌溉的产量比留茬不灌溉高13.6%和14.7%,留茬灌溉和灭茬浅旋灌溉的纯收益比留茬不灌溉高11.7%和9.9%。结论:播前灌溉可提高玉米的出苗率和产量。  相似文献   
77.
牙鲆家系亲权鉴定的微卫星DNA标记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刘永新  孙朝徽  王玉芬  刘奕  刘英杰 《水产学报》2015,39(11):1593-1603
为准确进行不同家系的亲权鉴定,筛选具有高亲本排除概率的微卫星DNA标记,从牙鲆选育基础群体中挑选性腺发育良好的雌雄亲本各10尾建立全同胞家系10个,从独立饲养的每个家系中随机选取30尾个体组成系谱结构已知的家系群体,从混合培育的子代群体中随机选取200尾个体组成系谱结构未知的混合群体。48个微卫星DNA标记选自牙鲆第二代遗传连锁图谱,且均匀分布于24个连锁群上,每个连锁群2个标记。家系群体的遗传分析结果发现,10个拥有丰富遗传多态性的微卫星DNA标记表现出高的亲本排除概率,其Excl1和Excl2的范围分别为0.655~0.719和0.792~0.837。随鉴定所用微卫星DNA标记数目的增加,累计排除概率逐步升高。当使用8个微卫星DNA标记鉴定时,累计排除概率达到100%。利用这些标记开展混合群体的亲权鉴定,显示共有13个雌雄个体参与繁殖过程,不同亲本配组产生的后代数量存在差异,亲本与后代群体之间的各项遗传学统计指标不存在明显差异。研究表明,筛选出具有高亲本排除概率的微卫星DNA标记能够有效进行牙鲆家系的亲权鉴定,可以作为今后开展家系选育与DNA分子标记联合育种的候选标记。  相似文献   
78.
分别以0(对照)、50、100和200 mg/kg体质量的剂量将皮质醇拌入基础饲料,制成颗粒饲料投喂中华绒螯蟹7d,在试验开始后第1天、第4天和第7天,分别采样测定中华绒螯蟹血清酚氧化酶(PO)、过氧化物酶(POD)、溶菌酶(LSZ)、碱性磷酸酶(AKP)和酸性磷酸酶(ACP)活性,并在试验开始后第7天,以0.2 CFU/kg体质量的剂量,体腔注射致病性嗜水气单胞菌CL99920菌株,记录接种7d后中华绒螯蟹的累计病死率.结果表明:对中华绒螯蟹饲喂50、100和200 mg/kg体质量剂量的皮质醇7d后,3个试验组的血清AKP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100和200 mg/kg组的血清LSZ和ACP活性显著低于对照组,3个试验组的血清PO和POD活性亦显著低于对照组;嗜水气单胞菌攻毒后,3个试验组的病死率均高于对照组,以200 mg/kg组的病死率最高,高出对照组26.67%.  相似文献   
79.
研究杏鲍菇菌丝体中多糖的提取工艺,通过单因子试验,分析醇析条件、菌丝体破碎方法和浸提条件对多糖提取率的影响。利用正交试验对浸提温度、浸提时间和料液比进行优化研究。结果表明,影响多糖得率的主次因子依次为浸提温度、浸提时间、料液比。最优提取条件为:3倍体积95%乙醇沉淀8 h以上,超声波处理10 min,浸提温度97℃,浸提时间2 h,料液比1∶8。在应用最佳工艺时的杏鲍菇的多糖得率为6.52%。  相似文献   
80.
为明确不同种植密度对春玉米灌浆期光合性能日变化以及产量影响的差异性,阐明春玉米灌浆中后期籽粒干物质积累、转运及籽粒产量的形成机制,为春玉米适宜种植密度的选择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以春玉米品种广德5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不同密度处理对春玉米灌浆期穗位叶光合特性日变化、光响应曲线以及籽粒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密度的增加,各处理的净光合速率日变化、气孔导度日变化以及蒸腾速率日变化均呈单峰曲线变化趋势,只是达到峰值的时间存在一定差异;而各密度处理的胞间CO_2浓度日变化则呈先降低后升高的"V"字形曲线变化趋势。不同种植密度的光响应曲线拟合较好,在P 0. 05水平下均达到显著,最大净光合速率以M50处理最大,分别比M40、M45、M55和M60处理提高了24. 28%,15. 41%,18. 41%,3. 13%。籽粒产量以M50处理最大,分别比M40、M45、M55和M60处理高出21. 60%,1. 24%,0. 84%,4. 10%。综合各密度处理下的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模拟的最大净光合速率和籽粒产量可看出,广德5适宜种植密度为M50处理(7 5000株/hm~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