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7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8篇
林业   15篇
农学   11篇
基础科学   5篇
  7篇
综合类   67篇
农作物   9篇
水产渔业   4篇
畜牧兽医   40篇
园艺   8篇
植物保护   5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4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2 毫秒
51.
利用延吉市2000—2009年土地变更调查数据,分析延吉市建设用地变化的总体趋势和空间差异,并运用主成分分析法探讨建设用地增长的驱动机制.结果表明:延吉市建设用地呈逐年增加趋势,空间差异变化显著,其中城镇、交通运输和水利设施用地增长较快.驱使建设用地增长的3大因子为经济发展、基础设施建设、人口增长与人口流动引起的城镇化进程推进,其中经济发展是主要社会驱动力.针对不同驱动力提出相应的措施,以促进本地区城市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52.
8个油松种源抗旱性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为了鉴别8个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 Carr.)种源的抗旱性,以其3年生幼苗为研究对象,进行了控水条件下的盆栽实验(T_1:土壤含水量为25%~29%;T_2:土壤含水量为19%~22%;T_3:土壤含水量为12%~15%);测定了其净光合速率(P_n)、蒸腾速率(T_r)、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物酶(POD)等生理生化指标,并应用Fuzzy隶属函数对它们的抗旱性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在T_3条件下,8个种源的Pn无显著差异(P>0.05);种源2的T_r显著高于种源1,3,5(P<0.05);种源5的水分利用效率(WUE)显著高于种源2,3,4,6,7,8(P<0.05).与T_2条件相比,在T_3条件下,各种源的SOD活性均有所增高,多数种源的POD活性均有所增高;种源7,8膜脂过氧化程度较小,而种源1,3,4,5膜脂过氧化程度较大.8个种源的抗旱性依次为:种源8>种源6>种源1>种源5>种源4>种源3≈种源7>种源2.  相似文献   
53.
从品种选择、播种时期、种植密度、栽培管理等方面总结了秋播大蒜复种"象牙白"萝卜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54.
[目的]紫花苜蓿是优质的豆科牧草,木质素的存在影响其利用效率.从木质素单体角度出发,研究愈创木基木质素(guaiacyl lignin,简称G木质素)和紫丁香基木质素(syringyl lignin,简称S木质素)在紫花苜蓿茎中不同节间的沉积.[方法]运用组织化学染色方法,对紫花苜蓿茎中2种木质素单体进行单独染色,制作临时切片,在显微镜下观测、拍照.[结果]紫花苜蓿上部节间沉积较少的木质素,下部节间沉积较多的木质素,这种差异主要由木质化的次生木质部大量生成和髓木质化引起;2种木质素单体沉积存在差异,上部节间,髓射线有S木质素沉积,无G木质素沉积;下部节间则在髓薄壁细胞有S木质素沉积,无G木质素沉积.[结论]2种木质素单体主要沉积在苜蓿茎的初生韧皮部、初生木质部、次生木质部和髓等组织,且下部节间沉积较多的木质素.2种木质素单体在苜蓿茎的沉积存在差异,在髓射线和髓薄壁细胞均表现为S木质素的沉积范围高于G木质素.  相似文献   
55.
采用田间跟踪调查和离体接种方法测定玉米品种对南方锈病的抗性,分析近年来山东省主推玉米品种对南方锈病的抗性及变化情况,探寻建立一种实用、快速检测寄主抗锈性和锈病菌致病性变异的鉴定技术。结果表明,供试玉米品种多为感病或高感南方锈病品种,2014~2016年山东省主推玉米品种尤其是骨干品种都是连续多年种植的品种,每年更新的品种数量少于2~3个,而且与黄淮海地区主推玉米品种重复率较高,这可能是导致近年来本地区玉米南方锈病逐年加重甚至流行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56.
本文采用基因克隆和生物信息学方法研究了花生Hy PGIP基因及编码蛋白的基本性质和生物学功能,并通过测定接种叶腐病菌后花生植株内PG酶的活性变化和PGIP蛋白的生成量变化,以及Hy PGIP基因瞬时表达分析,探讨了PGIP蛋白与寄主抗病性关系。结果表明,受叶腐病菌侵染的花生植株中,抗病品种的PG酶活性都明显低于感病品种,而生成的PGIP蛋白量都比感病品种显著多,暗示PGIP蛋白与花生叶腐病抗性有关。经基因克隆和测序获得HyPGIP基因全长序列为1 029 bp,编码342个氨基酸,无内含子,终止密码子为TGA,与已报道的五个花生PGIP序列的同源性都很高;结构预测发现该序列存在8个LRR结构域,存在信号肽,疏水性较强,定位于细胞壁上;RT-PCR显示,经接种叶腐病菌处理后,花生植株中的PGIP基因表达量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57.
聚乳酸(PLA)由于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可降解性已被广泛应用于医学领域。以聚乳酸为载体材料制备农药传输系统可有效防止敏感型药物降解,延长农药的持效期。采用乳化-溶剂挥发法(O/W)制备了聚乳酸纳米微球,考察了表面活性剂的种类及浓度、有机相和水相体积比、聚乳酸浓度等因素对纳米微球粒径大小的影响,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和透射电子显微镜对纳米微球的形貌进行表征,用纳米激光粒度仪对纳米微球的粒径和多分散指数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选择Tween20为表面活性剂,当Tween20浓度为0.01~0.03 g/mL、聚乳酸浓度为0.02 g/mL、有机相与水相比为1∶10,通过超声乳化可制得粒径为230~250 nm的纳米微球,并具有较好的分散性和成球性。进一步制备了聚乳酸-嘧菌酯纳米微球,表面活性剂的浓度是影响粒径的关键因素,当Tween20浓度为0.03 g/mL,所得纳米微球的粒径为236 nm,包封率和载药量分别可达81.38%和27.11%。本研究可为环境友好型聚乳酸纳米农药缓释微球的制备提供技术和参数支持。  相似文献   
58.
“目前,中国已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种业市场。自20世纪90年代初期,孟山都、杜邦先锋、先正达等跨国种业巨头陆续进入中国种子市场‘跑马圈地’,抢占市场。‘洋种子’全面渗透后产生的高价格、高风险‘苦果’已初步显现,大力发展生物技术,提升中国种业的竞争力已成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59.
纳米材料与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几年纳米材料与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取得了一定进展,综述了纳米材料与技术在农业投入品的传输、动植物遗传育种、农产品加工、农业环境改良和农业纳米检测技术等方面的应用。目前纳米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研究仍处于初期阶段,一些研究成果实现商业化还需要更大的努力。此外,纳米材料因其特性可能存在潜在的安全性问题,选择生物安全型、环境友好型纳米材料进行农业应用研究对于发展农业纳米技术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60.
<正>"目前,中国已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种业市场。自20世纪90年代初期,孟山都、杜邦先锋、先正达等跨国种业巨头陆续进入中国种子市场‘跑马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