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4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9篇
林业   2篇
农学   14篇
基础科学   8篇
  10篇
综合类   53篇
农作物   2篇
水产渔业   38篇
畜牧兽医   17篇
园艺   9篇
植物保护   5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16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17篇
  2018年   22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4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3年   2篇
  1998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41.
为探究鹦嘴鱼鱼体形态的主要种间差异及其在物种鉴别中的重要作用,于2019—2022年在西沙群岛海域采集到10种鹦嘴鱼,选取24个形态学性状对其进行测量,采用多元分析方法对鹦嘴鱼物种进行形态差异判别分析。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鹦嘴鱼种间所有形态学指标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主成分分析提取了7个特征值大于1的形态学指标,累积方差贡献率为66.86%,各物种间的形态差异主要表现在反映食性和游泳能力的特征上;采用判别分析方法对所有鹦嘴鱼样本进行判别,综合判别率为81.1%;10种鹦嘴鱼的形态学聚类结果与鱼类分类结果一致,与已有研究的进化树结果差异显著,说明鹦嘴鱼的表型特征除了受遗传因素控制外,也会受环境因素影响。  相似文献   
42.
南极南奥克尼群岛2017年春季南极磷虾资源声学评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南极磷虾(Euphausia superba)为南大洋中上层生态系统的关键种,对其生物量的研究有助于更准确地掌握磷虾的生态和分布信息。基于2017年我国南极磷虾声学调查采集的断面回波映像,应用声学回波后处理软件(Echoview),评估了南奥克尼群岛周边水域的磷虾生物量。该海域磷虾体长范围为25.50~49.21 mm,平均体长为(33.01±4.06)mm;其中雌性平均体长为(33.15±3.90)mm,雄性平均体长为(32.68±4.43)mm,雌、雄磷虾体长无显著性差异。本海域声学映像可分为1338个积分单元,最大单元磷虾密度为554.07 g/m2,最小单元密度值为0 g/m2。调查海域磷虾分布不均匀,87.90%的积分单元无磷虾生物量。磷虾平均密度为71.01 g/m2,总生物量为1.77×106 t,密度差异系数为97.4%。磷虾主要分布在水深<200 m的南奥克尼群岛大陆架海域,群岛东侧磷虾生物量多于西侧。积分单元中磷虾密度大于450 g/m2但小于600 g/m2的有2个,群岛东西两侧各1个;密度值大于300 g/m2但小于450 g/m2的积分单元有6个,5个位于群岛东侧。远离群岛的2个断面(1,9)和调查海域中心的2个断面(5,6)磷虾生物量较少。本海域磷虾的昼夜垂直移动对磷虾生物量评估也无影响。磷虾白天聚集在60~180 m水层,随着时间推移,磷虾逐渐向上或向下移动。光照强度是触发磷虾白天下沉、夜晚上浮的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43.
为获悉玉米SEs基因家族的功能和系统进化关系,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玉米SEs基因家族进行鉴定,同时分析其家族成员理化性质、蛋白质二级结构、进化关系、基因结构、保守结构、氨基酸序列、染色体及启动子顺式作用元件。结果表明,在玉米中共鉴定到10个SEs基因家族成员,编码蛋白质的氨基酸序列长度为320~534 aa,分子量大小为33.85~56.94 kDa,等电点为6.57~9.15;亚细胞定位预测结果表明大部分玉米SEs蛋白定位在细胞质和原生质;系统进化树将玉米SEs基因家族分为3支;基因结构的保守基序分析说明玉米SEs基因家族存在一定的差异性;10个玉米SEs基因家族成员主要分布在Chr1、Chr5和Chr9上;氨基酸多序列比对分析表明10个玉米SEs基因家族成员存在一定的结构相似性;蛋白序列中存在10种Motif;启动子顺式作用元件分析表明玉米SEs基因主要受光响应、茉莉酸信号响应调控。  相似文献   
44.
选定一株对香蕉枯萎病菌4号生理小种(Fusarium oxysporum f.sp.cubense Snyder&Hansen,race 4,简称为FOC4)具有抑制作用的拮抗菌(0165-r),对其在香蕉根部的定植能力、室内抑菌效果进行了测定,并对其拮抗物质进行了初步探寻。结果表明,将该菌利福平突变体,接入香蕉根部,40 d后在根部仍能检测到该菌存在。在该菌与FOC4对峙培养的PDA平板上,产生了明显的抑菌带,抑制效果略次于多菌灵。发酵液中的蛋白质在短期内对FOC4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45.
[目的]建立一种快速、敏感、特异的检测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VDV)反转录环介导等温扩增(RT-LAMP)方法,为诊断与监测BVDV 提供准确可靠工具。[方法]根据GenBank公布的BVDV序列,在其保守序列区域设计了一套 LAMP引物,优化了反应时间与反应温度,建立了检测 BVDV的 RT-LAMP方法。[结果]该方法能在56℃等温条件下40分钟完成扩增,扩增结果可通过凝胶电泳梯形带判定。该方法具有良好的特异性和敏感性,最低能检测到3.74×100 copies/μl的病毒 RNA,而且与其他病毒无交叉反应。[结论]该方法能用于牛病毒性腹泻病毒的诊断与监测。  相似文献   
46.
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了污灌区土壤中施用菌肥(0 g/盆、50 g/盆、100 g/盆、200 g/盆)对不同品种玉米(晋单56号、长玉16号、大正2号)土壤中锌形态的影响。结果表明,施入不同用量的菌肥后土壤中的可交换态锌、碳酸盐结合态锌和铁锰氧化物结合态锌量均比对照低,有机结合态锌和残留态锌量高于相对应的对照。其中可交换态锌和碳酸盐结合态锌量在施加菌肥后差异显著(p0.05),降幅分别为24.66%~45.83%和31.71%~56.01%。铁锰氧化物结合态Zn量降低幅度为0.15%~31.66%,降低最大的是菌肥用量为200 g/盆的晋单玉米土壤,比其对照降低了56.9%。施用菌肥后有机结合态锌量提高22.98%~154.97%,菌肥用量为50 g/盆的晋单玉米土壤有机结合态锌量最高,比其对照提高154.97%。施用菌肥后残留态锌量提高3.29%~24.9%。  相似文献   
47.
为了明确不同播种深度对黎小豆萌发、代谢及产量的影响,采用盆栽方式研究了黎小豆LJ-1在5个不同播种深度处理下的出苗率、上胚轴长度、干物质积累动态以及子叶生理代谢和产量的变化。结果表明:随着播种深度的增加,黎小豆的出苗率和幼苗生长量呈降低趋势,而上胚轴长度则呈增加趋势。播种深度为4 cm和6 cm处理子叶可溶性糖含量的最大值所处时期恰好与高的出苗率对应,尤其是4 cm的处理。黎小豆在不同的播种深度下理论产量存在着很大差异,整体趋势为:4 cm6 cm8 cm10 cm2 cm。综合分析表明,4 cm和6 cm的处理出苗率、子叶可溶性糖含量和产量较高,为黎小豆最适播种深度。  相似文献   
48.
淮北市小麦干热风发生特点及对策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阐述了淮北市小麦干热风发生特点 ,提出了防御对策。  相似文献   
49.
鸭疫里默氏菌(Riemerella anatipesti er)感染是鸭、鹅和火鸡等禽类的一种接触传染性疾病.该病最早见于1904年Riemer报道的鹅渗出性败血症,Hendrickson等于1932年首次报道了商品鸭感染[1].郭玉璞等于1982年首先确诊我国商品鸭群中存在本病[2].目前该病广泛分布于我国主要养鸭、地区,几乎所有的商品鸭场都有不同程度的感染,成为危害养鸭业最为严重的传染病之一[3].临床上以商品肉鸭感染最为常见,主要侵害1~8周龄鸭,呈急性或慢性败血性过程,病变特征主要表现为心包炎、肝周炎,脾脏肿大,呈斑驳状,偶尔可引起局部皮肤感染[4].有关成年种鸭自然感染鸭疫里默氏菌的报道少见.本试验对一肉用种鸭群中患关节炎的病例进行了诊断,通过病原分离和鉴定,确定为鸭疫里默氏菌感染,同时对感染鸭的病理组织学变化进行了检查,并对分离菌株进行药敏试验,为鸭疫里默氏菌性关节炎的防治及进一步研究其感染机制提供重要资料.  相似文献   
50.
鸡的强制换羽是指采用人工措施,以缩短换羽时间和延长产蛋期为目的的一项养鸡生产技术。正确运用强制换羽技术可将正常换羽时间缩短10周左右。可以将再次产蛋的时间缩短4个月。有利于抓住良好市场行情,使公司获得较大的利润,同时又减少了再一次育雏和育成的巨大费用。另一方面国外也把种鸡强制换羽。作为鸡群白血病、马立克氏病、鸡白痢和衣原体病净化的措施之一。种鸡强制换羽期间病弱鸡必然死去,结果留下的均为健壮的高产鸡,其后代的抵抗力也比第一个产蛋期孵出的小鸡更强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