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5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4篇
农学   8篇
基础科学   1篇
  4篇
综合类   31篇
农作物   10篇
植物保护   18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5篇
  2006年   5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4篇
  1993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不同栽培模式下冬小麦籽粒糖及淀粉累积的动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冬小麦小偃22为试验材料,在120 kg/hm2施氮水平和基本苗为130~150万hm2下,研究常规栽培(CK)、覆草栽培、地膜覆盖3种不同栽培模式灌浆期小麦籽粒可溶性总糖含量、蔗糖含量及淀粉累积的动态变化。试验结果表明,不同栽培模式小麦籽粒可溶性总糖含量、蔗糖含量、淀粉含量存在差异。与常规栽培相比较,在覆草栽培条件下,可溶性总糖含量、蔗糖含量在灌浆前期高于常规栽培,在成熟期低于常规栽培;而淀粉含量始终高于常规栽培,且籽粒的饱满指数和产量均显著高于常规栽培。地膜覆盖栽培条件下,可溶性总糖含量、蔗糖含量在灌浆前期高于常规栽培,在成熟期低于常规栽培;而淀粉含量始终高于常规栽培,且籽粒的饱满指数和产量均高于常规栽培。在覆草和地膜覆盖栽培条件下冬小麦器官中可溶性总糖、蔗糖的合成代谢旺盛,可溶性总糖含量、蔗糖积累量高,"库"器官中可溶性总糖、蔗糖供应充足,可溶性总糖、蔗糖的降解代谢旺盛,具有较强的同化物利用能力,为籽粒中淀粉的快速积累以及最终实现较高的粒重和产量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62.
不同基因型荞麦生育后期叶片衰老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田条件下试验观测甜荞西农9976和苦荞西农9920两种不同基因型荞麦开花至成熟期闻主茎叶片衰老特性.结果表明,不同基因型荞麦叶片衰老进程存在着明显差异.与甜荞西农9976相比,苦荞西农9920生育后期功能叶片的叶绿素含量和可溶性蛋白质含量下降幅度小,SOD、CAT活性下降缓慢,MDA含量增加幅度小,叶片功能期长,衰老慢,有助于光合产物的积累.生产实践中,有效控制或延缓荞麦开花节叶片的衰老进程,延长叶片功能期,对提高荞麦产量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3.
关中西部不同绿豆品系的产量和光温水特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分析不同绿豆品系的产量和光、温反应,确定不同绿豆品系对光、温反应的敏感性。以2012—2014年国家绿豆区域试验14个参试品系为试验材料,于全生育期记录各品系平均温度、平均降水和光照时间,并干成熟期分期采摘,全区计产,分析不同绿豆品系对产量和气象因子的敏感性。试验结果表明,不同品系的产量高稳系数存在差异,品系10(维绿8号)高稳系数最高,较对照品系增加54.3%;不同绿豆品系的光、温、水反应特性差异显著,其中有9个品系(品系1,2,3,6,7,8,10,11,12)的光稳系数高于对照(P0.05),7个品系(品系1,2,3,6,7,8,11)的温稳系数高于对照(P0.05),8个品系(品系1,2,3,6,7,8,10,11)的水稳系数高于对照(P0.05);以光稳系数、温稳系数和水稳系数为基础对14个绿豆品系进行划分,其中对环境反应稳定的品系4个、敏感的品系有4个和中间类型的有6个。夏播绿豆不同品系对环境反应的敏感程度分为稳定型、中间类型、敏感型,其中属于中间类型的绿豆品系10能够获得更高更稳定的产量。  相似文献   
64.
密度和肥料对旱地芸豆品种经济性状及产量的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掌握芸豆品种群体结构动态变化,构建芸豆施肥模型,采用密度试验和"3414"肥料效应试验。结果表明:不同芸豆品种在不同密度条件下,其经济性状和产量表现不同。小粒型品种表现出随密度的增加产量持续增加,大粒型品种随密度的增加产量先增加后降低。试验品种大红芸豆‘YD混1’的最佳种植密度为9.75万株/hm2;氮、钾肥对芸豆产量的影响表现为随使用量的增加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磷肥对芸豆产量的影响表现为随施用量的增加而增加。芸豆的推荐施肥量为氮肥48.93kg/hm2,磷肥45kg/hm2,钾肥55.28kg/hm2。芸豆栽培中合理的群体结构和最佳的施肥量及其配比是提高芸豆产量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65.
一、安阳市农广校农民职业教育的发展过程 安阳市农业厂播电视学校成立于1981年;1988年与中央农业厂播电视学校安阳市分校合并,形成了以中央校为依托,省校、市校、县校、乡级教学班组成的5级办学网络;  相似文献   
66.
不同绿豆品种花后干物质积累与转运特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夏播区高产绿豆品种冀绿2号、安9910和低产品种赤峰绿豆、泰来绿豆为材料,对开花至成熟期间植株茎秆、叶片、豆荚、籽粒等地上部各器官的干物质积累、分配与转运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绿豆开花后,植株地上部总干物质积累和籽粒干物质积累均呈近“S”型增长趋势,花后16~31 d是生物产量和籽粒产量形成的关键时期;主茎开花节位叶片是籽粒充实的主要源器官,对籽粒产量的贡献率最大。不同绿豆品种间差异显著,高产品种冀绿2号和安9910各器官干物质积累和转运能力强,尤其是主茎开花节位叶片干物质合成和积累较多,具有较充足的源,加之其单株结荚数多,具有较大的库容,最终获得了较高的收获指数和籽粒产量。因此,绿豆生产中,选用库容大的多荚、大粒型品种,抓好花后田间管理,延缓主茎开花节位叶片衰老,同时采用去除无效分枝等措施增强源库间的物质运输与分配是提高籽粒产量的关键。  相似文献   
67.
糜子感染黑穗病菌后的生理变化及与抗病性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糜子对黑穗病的抗性生理机制,在大田条件下,以不同抗性水平的10个糜子品种为材料,采用种子饱和接种法人工接种黑粉菌,测定了三叶期不同糜子品种叶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β-1,3-葡聚糖酶、几丁质酶活性以及丙二醛(MDA)含量。结果表明,人工接种黑粉菌后不同抗性水平糜子品种叶片SOD、β-1,3-葡聚糖酶和几丁质酶活性有所提高,最大增幅分别达92%、16%和31%;MDA含量有所增加,最大增幅达20%;POD活性呈不同变化。人工接种条件下抗性水平较高品种的保护酶系统酶活性以及病程相关蛋白活性提升幅度较大,MDA含量增加幅度较小。各生理指标与抗病性的相关分析表明,SOD、POD、β-1,3-葡聚糖酶以及几丁质酶活性与发病率呈极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941、0.468、0.514和0.757;MDA含量与发病率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378。  相似文献   
68.
为改善蓝标型小麦核不育、保持系的农艺性状,使其能够应用于杂种小麦生产,利用轮回选择、标记及育性分离鉴定方法对原蓝标型小麦核不育、保持系进行了遗传改良,初步转育出了新型蓝标型不育、保持系。试验结果表明,改良后的不育、保持系育性稳定,农艺性状较好,生长发育正常。这说明利用轮回选择、标记及育性分离选择是蓝标型小麦核不育、保持系转育和遗传改良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69.
为了解不同基因型绿豆群体的冠层温度分异现象及其光合性能,以不同产量水平绿豆品种为材料,在开花结荚期利用红外测温仪对绿豆冠层温度进行观测,并定期测定主茎开花节位叶片的光合性能。结果表明,参试绿豆品种在开花结荚期间存在冠层温度分异现象,低产品种“汾绿2号”、“洮9947 6”的冠层温度持续偏高,高产品种“冀绿9802 19 2”和“潍绿2116”冠层温度持续偏低,且高产品种主茎开花节位叶片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以及胞间CO2摩尔分数等光合生理指标均优于低产品种。  相似文献   
70.
膳食补硒是人类摄入硒的主要途径,通过硒生物强化技术能有效提高作物硒含量。本研究以甜荞品种西农9976为试验材料,亚硒酸钠为硒源,采用大田试验,设置纯硒施用量0 (Se0)、5 (Se5)和20 g hm–2 (Se20) 3个水平。于2020—2021年连续两个作物生长季,研究不同外源硒浓度下甜荞光合特性、干物质积累与转运、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变化规律及其对各器官硒含量、硒转运因子及籽粒硒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叶面喷施亚硒酸钠使甜荞叶片叶绿素相对含量(SPAD)、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胞间CO2浓度(Ci)和水分利用效率(WUE)较对照平均增加13.12%、11.50%、5.48%、5.95%和5.77%,改善了叶片光合物质生产能力;喷硒处理显著增加甜荞叶片光系统Ⅱ的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实际光化学效率(ΦPSII)及光化学淬灭系数(qp),降低非光化学淬灭系数(NPQ...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