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8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1篇
农学   13篇
基础科学   1篇
  15篇
综合类   14篇
农作物   4篇
畜牧兽医   8篇
植物保护   17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4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51.
不同覆盖措施对枸杞根系生长和土壤环境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耐旱枸杞是西北干旱地区重要的经济作物,为了进一步了解不同覆盖时间和覆盖材料对枸杞土壤环境和水分利用的影响,为枸杞抗旱节水栽培与水分高效利用研究提供理论依据,以3年生‘宁杞1号’为试验材料,研究了秸秆和地膜在春季和秋季进行覆盖后,枸杞根系生理特性和分布、土壤储水量和温度等根系和土壤环境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地膜和秸秆覆盖都可以提高土壤储水量,秋季覆盖更有利于冬季水分储存,使土壤储水量在早春分别增大到裸地对照的117.1%和114.4%;地膜和秸秆秋季覆盖使土壤平均温度比裸地对照高18.0%和7.1%,春季覆盖使平均温度比裸地对照分别高6.4%和2.3%;不同覆盖处理均可以增大根系比导率年平均值,秋季覆膜比导率变化最显著,达裸地对照的109.95%,春季覆秸秆比导率变化最小,仅为裸地对照的100.3%;覆盖处理在低温季节可以使根系活力升高,而在高温季节可以使根系活力降低;根冠比在秋季和春季覆膜后变化最显著,分别为裸地对照的87.42%和90.35%;表层0~20cm和水平距离40~60cm处,细根分布比例最大的均为秋季覆膜,分别达裸地对照的133.5%和116.7%,细根分布比例最小的均为春季秸秆覆盖。综合分析表明,覆盖模式与植株根系的生长、分布和土壤水分状况密切相关,使土壤环境和根系分布发生变化,更有利于利用土壤浅层和横向较远处的水分和营养物质。  相似文献   
52.
中国西北冬小麦和棉花生长对气候变暖的响应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利用甘肃省西峰市和敦煌市农业气象观测站1981~2004年的观测资料,初步探讨了气候变暖对冬小麦和棉花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春季极端低温的升高使冬小麦返青期和棉花的播种期明显提前,后期极端高温的升高使冬小麦成熟提前,而极端低温的变暖使棉花停止生长延迟.冬小麦越冬期~返青期的缩短与期间极端低温显著相关,而乳熟~成熟期的缩短与期间极端高温显著相关,返青期~拔节期和开花~乳熟期呈现延长的趋势且均与期间极端低温呈显著相关.棉花播种期~五叶期随期间极端低温的升高而缩短;五叶~现蕾、吐絮~停止生长期和全生育期呈现延长的趋势,且分别与期间极端低温显著相关.冬小麦产量与越冬期间的最低气温呈显著正相关,但返青~孕穗和乳熟~成熟期间的最高气温与产量呈显著负相关.棉花产量与开花以前的平均最低气温呈显著正相关;霜前花产量随十月最低气温的升高而显著增加.生育期间的增温特别是十月最低气温的变暖对本地区棉花生产产生了积极的作用,而生育后期的高温对冬小麦的高产则极为不利.  相似文献   
53.
利用1960—2017年石羊河流域5个气象站逐日平均气温资料,计算各地年负积温,并运用线性趋势系数法、方差分析周期法、累计距平和信噪比法以及相关系数法,分析了石羊河流域负积温的时空分布特征及负积温与气温和冻土的关系。结果表明:受海拔高度、地形地貌、植被覆盖和天气系统的影响,石羊河流域负积温具有明显地域特征,负积温平均和极值为绿洲平原区高于荒漠区,荒漠区高于山区。负积温正常年份最多,概率在60%以上,依次向两端迅速递减。年、年代负积温总体呈升高趋势,古浪升高趋势最明显。年负积温的时间序列存在7~9年的准周期变化,古浪负积温在1986年发生了气候突变,其他各地没有发生气候突变。各地负积温初日、终日、负积温期有一定的差异,最早负积温初日(1972-9-2)和最迟负积温终日(1969-6-9)均出现在天祝,负积温期最长258天(1972年)在天祝,最短100天(2001年)在民勤。石羊河流域年负积温与年气温呈极显著正相关,负积温的升高与年气温上升具有较好的同步性。石羊河流域冻土的变化对负积温的响应敏感,负积温每升高100℃,冻土日数减少约6.2天,平均冻土深度减小约4.5 cm,最大冻土深度减小约6.9 cm。  相似文献   
54.
麦茬复种饲料油菜对耕层土壤团聚体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通过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不同油菜种植密度与施氮肥对麦茬复种饲料油菜耕层(0~20cm)土壤颗粒组成、水稳性团聚体、微团聚体、粘粒分散率和团聚度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麦茬复种油菜能提高耕层土壤水稳性团聚体,改善土壤颗粒组成状况;与对照(CK)相比,耕层土壤粘粒分散率呈显著或极显著性降低,〈0.001mm的土壤团聚体破坏率和特征微团聚体比例(〈0.01mm/〉0.01mm)显著降低,而土壤团聚度在油菜苗期为降低趋势,收获期呈显著或极显著性增加,〉0.25mm的土壤团聚体百分含量除收获期的水稳性团聚体外均呈不显著性降低。复种油菜对土壤水稳性团聚体改善贡献高于土壤微团聚体。种植密度和施肥处理均能不同程度地影响和改变耕层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微团聚体和粘粒分散率的含量,处理间规律性不强,差异性并不十分显著。说明麦茬复种饲料油菜对农田土壤肥力的改善和提高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55.
北疆棉区棉花生长期气候变化特征及其对棉花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1961~2007年北疆棉区代表站气温、降水、日照时数资料,采用气候趋势系数等方法,分析了北疆柿区棉花生长季的气候变化特征,结果显示,北疆棉区棉花生长季呈现平均气温升高、降水增多、日照时数减少,初霜推迟、终霜提早、无霜期延长,10℃初日提早、终日推迟、持续天数延长、积温增加等特征.对比分析1991年以来的棉花发育期资料,棉花自播种至裂铃的各发育期均表现为提前的趋势,停止生长期略有推后,棉花全生育期天数增加.气候变化对北疆棉区棉花生产的影响以有利为主.  相似文献   
56.
为了回答温度升高是否会改变痕量元素在士壤中的溶解性,以及作物对痕量元素的生物利用率,在人工气候室模拟未来气候变化温度升高背景下,对种植在不同温度处理的3种春小麦,测定了籽粒中Cd,Cu,Fe和Zn含量.结果发现温度升高引起了土壤中Cd,Cu,Fe和Zn溶解性的显著变化,也显著地影响小麦籽粒中Cd,Cu,Fe和Zn的生物利用率.最高升温3℃处理使西旱1号、2号和3号小麦籽粒中Cd浓度相比对照分别下降43.4%、11.1%和13.4%,Cu浓度相比对照处理分别下降了30.4%、25.1%和10.8%.但Fe和Zn的情况却不同,1℃和2℃升温处理使西旱1号籽粒中Zn浓度比对照处理分别增加了28.9%和35.8%.根据未来气候变化两北地区温度升高1.9℃,估计到2050年,小麦籽粒中的质量分数范围分别在Cd(0.59-0.65)、Cu(5.91-7.64)、Zn(63.73-69.41)和Fe(185.23-202.70) mg/kg.  相似文献   
57.
河西走廊东部不同类型植物物候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基于甘肃省武威市气象局1980-2004年对多年生植物旱柳和中国槐物候期、1981-2008年对一年生植物春小麦和玉米发育期的观测资料,运用线性倾向估计法、膨化相关、SPSS统计软件进行逐步回归和方差分析,建立了关键物候期的气候预测模型。结果表明:(1)在分析期内,多年生木本植物相同物候期最晚与最早出现日期相差达20~38d,一年生草本植物达11~30d,反映出物候期对气象条件年际变化非常敏感。(2)分析期内多年生植物春季多数物候期提前(线性倾向率-2.008~-3.246d/10a,P〈0.05),秋季物候期推迟(线性倾向率6.631~7.108d/10a,P〈0.01)。一年生植物的春、夏季物候期均有提前的趋势(线性倾向率-1.494~-4.122d/10a,P〈0.05),秋季物候期推后不显著。(3)从各物候间隔期变化看,多年生植物绿叶期延长速率为1.046~7.738d/10a,营养生长期延长速率为0.877~8.454d/10a,干物质积累期延长速率为4.392~7.738d/10a,秋季生长期延长速率为0.477~3.015 d/10a。一年生植物春季营养生长期缩短速率为2.17~3.41d/10a,秋季生殖生长期延长速率为3.322d/10a。(4)对多年生植物而言,平均气温、平均最低气温、平均最高气温和20cm、80cm、160cm地温是影响春、夏、秋季物候期的主要气象因子,温度越高春季物候期越提前,夏、秋季物候期越推迟。对一年生植物而言,平均气温、平均最低气温、平均最高气温和20cm、80cm、160cm地温也是主要影响因子,气候变暖,春、夏、秋季物候期均提前。  相似文献   
58.
降温处理对白菜型油菜品种抗寒生理指标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4,他引:9  
研究了零上低温处理对白菜型油菜品种抗寒生理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10℃以下,各品种伴随着叶片含水量的下降,丙二醛(MDA)含量和膜透性显著增加,可溶性糖和游离脯氨酸含量急剧上升,其中876、天油2号、渭原冬油菜和陈家咀品种(系)表现出较强的抗寒性。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总含水量和可溶性糖含量与越冬存活率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59.
灌溉方式和播期对玉米水分动态与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为明确不同灌溉方式、不同播期下产量与水分利用效率和耗水量的关系,通过设置滴灌、喷灌、漫灌3种灌水处理和3期分期播种的对比试验,在浇底水前、播种、收获和每旬未每区用土钻法取1 m深土样,用烘干称重法测定土壤含水率,用对比分析的方法研究同一品种在滴灌、喷灌、漫溉条件下和不同播期玉米需水耗水规律。结果表明,滴灌的土壤水分分布及变化对玉米生长最有利,喷灌次之,漫灌最差。滴灌实产最高,耗水量最小,水分利用效率最高,产量次高耗水最少的第三期玉米用水效率最高。滴灌在保证玉米需水的前提下储水能力最强,是干旱缺水地区的高效灌水方式。晚播、晚熟玉米品种有更好、更大的生产潜力和可推广性,就水热匹配来看晚播、晚熟玉米品种也是提高水分利用效率的一种途径。滴灌平均实产较喷灌增加1.69%,较漫灌增加6.53%,耗水量较喷灌减少2.9%,较漫灌减少16.1%,水分利用效率较喷灌增大4.7%,较漫灌增大26.9%,第三期平均实产较第一期增加2.76%,较第二期减少2.81%,耗水量较第一期减少18.2%,较第二期减少18.3%,水分利用效率较第一期增大25.6%,较第二期增大19%。  相似文献   
60.
北方旱寒区冬油菜种植气候适宜性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分析北方旱寒区冬油菜种植分布和气候条件之间的关系,确定影响冬油菜种植分布的主要气候因子,在区域尺度上划分冬油菜种植气候适宜性区域,为改进冬油菜生产布局,合理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和种植布局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利用多年不同油菜品种地理分期播种试验数据和长序列气候数据,筛选影响冬油菜种植分布的潜在气候因子,采用基于DEM的小网格推算法建立潜在气象因子空间数据库,并在此基础上利用MaxEnt模型分析北方旱寒区冬油菜种植分布与气候条件的关系,确定影响北方旱寒区冬油菜种植分布的主要气象因子,模拟北方旱寒区冬油菜的潜在空间分布概率,并划分北方旱寒区冬油菜种植气候适宜性区域。【结果】潜在气象因子对冬油菜种植分布的总贡献率达到0.89,按贡献率大小确定影响北方旱寒区冬油菜种植分布的主要气候因子包括:年平均温度、负积温、极端低温、最冷月最低温度、最冷月平均温度;冬油菜在北方旱寒区潜在分布概率为0-0.84,按其分布概率将北方旱寒区冬油菜种植区域划分为4个等级:不适宜种植区域、次适宜种植区域、适宜种植区域和最适宜种植区域;冬油菜种植北界,大抵以吉林南部、内蒙古南部、新疆南部为界限,与传统冬油菜种植北界相比较,向北推进了1 200 km,纬度由39°N提升到45°N。【结论】北方旱寒区超过50%的地区都可以种植冬油菜,冬油菜种植区北移是可行的,且具有很大的扩展潜力,冬油菜将成为北方旱寒区重要的油料作物。这将突破原有传统的冬油菜种植区划,改变冬油菜生产的布局结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