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3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4篇
农学   12篇
  16篇
综合类   39篇
农作物   7篇
畜牧兽医   2篇
园艺   1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4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1.
以天津市东丽区和西青区2个养殖池塘为对象,采用室内试验方法,研究了底泥中各有机磷组分与上覆水中可溶性磷(DRP)含量、底泥磷酸酶活性与有机磷各组分及上覆水中可溶性磷之间的关系,并采取不同处理对底泥酸性磷酸酶(ACP)和碱性磷酸酶(ALP)活性进行调控。结果表明,底泥中活性有机磷(LOP)、中等活性有机磷(MLOP)、中稳性有机磷(MROP)与上覆水中DRP之间呈显著正相关。底泥中ALP与MLOP、MROP之间相关显著,并对其直接影响较大;ACP与MLOP之间相关显著,对其产生的直接影响也很大。A、B两池塘底泥中ALP与上覆水中DRP随时间变化规律基本一致,二者之间呈显著正相关。在养殖水体中加入酶抑制剂和沸石能抑制ALP和ACP活性,并以酶抑制剂加沸石的处理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2.
以天津市东丽区和西青区各5个养殖池塘为对象,采用顾益初和Bowman和Cole法对底泥中磷进行分组;通过在上覆水加H2PO-4溶液培养前及培养32周后各组分磷的变化,研究了外源磷向底泥中各组分磷转化规律;通过室内无外源磷进入32周培养前和后底泥各组分磷变化,研究了底泥磷组分对上覆水中DRP的贡献;对底泥各组分磷与上覆水中DRP含量的关系进行了探讨.旨在为明确养殖池塘底泥各磷组分含量分布、磷转化及底泥释磷等状况,为合理调控底泥磷释放,防止池塘富营养化提供参考.试验结果表明,供试池塘底泥总磷中约1/3为有机态磷,其余为无机态磷,各组分磷含量顺序是,西青区(5池塘平均):O-P>Ca10-P>MLOP>MROP>Fe-P>Al-P>Ca2-P>Ca8-P>LOP>HROP,东丽区(5池塘平均)则为:O-P>Ca10-P>MLOP>Fe-P>MROP>HROP>Ca8-P>Ca2-P>Al-P>LOP;上覆水中DRP与底泥中MLOP和O-P呈极显著正相关,与Ca2-P、Ca8-P、LOP和TP呈显著正相关;上覆水中加入大量H2PO-4培养,其向底泥各组分磷转化量为,西青区(5池塘平均):MLOP>Fe-P>Al-P>Ca8-P>LOP>Ca2-P>Ca10-P>HROP;东丽区(5池塘平均)则为:MLOP>Fe-P>LOP>Al-P>Ca8-P>Ca2-P>Ca10-P>MROP>HROP,没有向O-P转化;无外源磷情况下,底泥对上覆水DRP的贡献率两区均是O-P>MLOP>Ca2-P>Ca8-P>LOP>Al-P,Fe-P、Ca10-P和MROP,HROP几乎没有贡献.  相似文献   
13.
垂直绿化植物萝藦栽培基质的筛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各基质pH、EC、硝态氮、有效磷、速效钾,以及萝藦种子发芽率、幼苗的生长指标及壮苗指数的测定与分析,研究不同栽培基质对萝藦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萝藦幼苗在园土、草炭和蛭石以体积比4:2:4配制而成的混合基质生长情况较好,其次是体积比4:3:3和4:6:0。  相似文献   
14.
取两个池塘底泥和上覆水进行室内模拟水体小环境试验,设对照组及5个处理组,进行4个月培养,采用连续分组法测定底泥中无机磷形态及其含量,分析底泥潜在无机磷变化及其与上覆水体可溶性活性磷(DRP)含量的关系.结果表明,池塘底泥中无机磷各形态含量依次为钙10结合磷(Ca10-P)>闭蓄态磷(O-P)>铝结合磷(Al-P)>铁结合磷(Fe-P)>钙8结合磷(Ca8-P)>钙2结合磷(Ca2-P);4个月后两池塘底泥中的Ca2-P和Fe-P增加,Ca10-P、O-P、Al-P减少;上覆水体中DRP含量与O-P、Ca2-P、Ca8-P和Ca10-P之间呈显著正相关;底泥中无机磷各形态对上覆水体中DRP含量的直接影响大小依次为O-P>Ca8-P>Ca2-P>Ca10-P>Fe-P>Al-P;5个处理组上覆水体中DRP含量都低于对照组;沸石与芽孢杆菌组合处理的上覆水体中DRP含量最低,表明采用沸石与芽孢杆菌组合进行底泥处理是控制上覆水中DRP含量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5.
复合菌肥部分替代化肥对冬小麦氮素吸收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削减农业源污染负荷,通过不同菌肥配施下化肥不同程度减量或与有机肥结合大田试验,设置5个处理:CK(N为200 kg/hm~2,P_2O_5为120 kg/hm~2)、B_1N_2P_2(菌肥1为7.5 kg/hm~2,N、P_2O_5比CK分别减量25%)、B_1ON_1P_1(菌肥1为7.5 kg/hm~2,有机肥为3 t/hm~2,N、P_2O_5比CK分别减量50%)、B_2N_2P_2(菌肥2为7.5 kg/hm~2,N、P_2O_5比CK分别减量25%)、B_2ON_1P_1(菌肥2为7.5 kg/hm~2,有机肥为3 t/hm~2,N、P_2O_5比CK分别减量50%),研究了复合菌肥配施下山东滨州冬小麦地上吸氮量和吸氮速率及产量和氮素利用率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施用菌肥能增加拔节、灌浆和成熟期冬小麦地上吸氮量,菌肥配施下化肥减量25%能提高拔节和灌浆期地上吸氮速率和叶片SPAD值,并提高冬小麦的产量和氮素籽粒分配比例;B_2N_2P_2的氮素吸收效率显著高于菌肥1和CK,收获时B_2N_2P_2的地上吸氮量、籽粒吸氮量和产量均最高。由此可见,与CK相比,菌肥配施下化肥减量25%能促进冬小麦吸氮并提高氮素吸收效率、氮素收获指数和氮肥偏生产力。  相似文献   
16.
17.
以糯玉米津糯72为试验材料,用水杨酸处理种子,研究水杨酸对不同含盐量土壤条件下的糯玉米幼苗生理和光合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 mmol/L水杨酸处理比等量蒸馏水(CK)处理显著(P<0.05)提高0.04%~0.52%土壤含盐量下糯玉米幼苗的过氧化氢酶和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显著(P<0.05)提高0.04%~0.68%土壤含盐量下幼苗可溶性蛋白含量、可溶性糖含量和脯氨酸含量;显著(P<0.05)降低0.04%~0.68%土壤含盐量下幼苗丙二醛含量;显著(P<0.05)提高0.22%~0.35%土壤含盐量下幼苗叶片的叶绿素含量和净光合速率;显著(P<0.05)提高0.35%~0.52%土壤含盐量下幼苗叶片的气孔导度;显著(P<0.05)提高0.22%~0.52%土壤含盐量下幼苗叶片的蒸腾速率;显著(P<0.05)降低0.22%~0.52%土壤含盐量下幼苗叶片的胞间二氧化碳浓度。外源水杨酸可通过调控抗氧化系统、改善光合特性、提高叶绿素含量、提高渗透物质含量和降低丙二醛含量提高糯玉米幼苗的耐盐能力。  相似文献   
18.
不同处理池塘底泥有机磷组分及其对水体有效磷的贡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取养殖池塘的底泥和上覆水体于室内模拟水体小环境,设计:添加沸石、酶抑制剂、微生物、沸石与酶抑制剂组合、沸石与微生物组合五种处理与对照组进行5个月培养,分析培养前后底泥中有机态磷组分、有效磷及上覆水体有效磷含量。试验结果表明,两个养殖池塘底泥中有机磷各组分含量依次为MLOPMROPHROPLOP,MLOP、LOP含量经过微生物和对照处理之后的减少量最大,而酶抑制剂处理减少最少,MROP含量微生物及与沸石组合处理增加,其余均有所下降,HROP含量所有处理中几乎不变;两池塘底泥对上覆水有效磷的贡献具有相同的规律,MLOP的贡献率最大,其次为LOP,MROP居于第三,HROP没有贡献;底泥中和上覆水体中的有效磷与LOP和MLOP之间呈显著正相关,与MROP和HROP之间相关不显著。底泥中各组有机磷对底泥中和上覆水体中有效磷的直接通径系数大小为MLOPLOPHROPMROP。  相似文献   
19.
试验设置4种玉米/黄顶菊混植比例,玉米单种(A1)、玉米/黄顶菊2∶1混种(A2)、玉米/黄顶菊4∶3混种(A3)、玉米/黄顶菊1∶1混种(A4),4种施氮梯度0(CK)、175(T1)、275(T2)、375 kg/hm^2(T3),采用甲基化敏感扩增多态性(Methylation Sensitive Amplification Polymorphism,MSAP)技术,研究不同处理下玉米叶片基因组DNA甲基化的变异特征。结果表明,筛选18对引物组合对各处理玉米叶片进行扩增,不同混植比例下各获得754条MSAP条带,在A1、A2、A3和A4混植比例下,对玉米表观遗传多样性贡献率最大的引物组合分别为EmHM21、EkHM17、EdHM21和EhHM17。A1混植比例下的未甲基化条带数、超甲基化条带数和总甲基化带数与其他3种混植比例条带数相比差异显著,4种混植比例下玉米叶片基因组DNA半甲基化和全甲基化条带数差异不显著,总甲基化条带数为79~93条,占比为10.84%~12.33%。与A1混植比例下相应施氮梯度相比,混植比例达到2∶1(A2)且施氮梯度达到175 kg/hm^2时,玉米叶片的半甲基化水平、全甲基化水平和总甲基化水平产生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20.
轮作、连作对白浆土养分及农作物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2年连续研究表明,轮作区与连作区白浆土中养分变化的总趋势相同。有机质和全磷变化不大,在土壤中均有所积累。全氮和碱解氮前6年下降较多,后6年趋于平衡。速效磷和速效钾提高很多。阳离子交换量(CEC)稍有降低,pH变化不大。轮作区与连作区相比,轮作区土壤中碱解氮低于连作区,而连作区土壤中的速效钾高于轮作区。连作区中三大作物相比,小麦消耗土壤养分较少,大豆消耗土壤养分较多。随着种植处限的增加,轮作区作物产量愈显优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