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1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60篇
农学   112篇
基础科学   1篇
  5篇
综合类   100篇
农作物   155篇
畜牧兽医   3篇
园艺   1篇
植物保护   4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19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35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26篇
  2005年   20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20篇
  2000年   19篇
  1999年   18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5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9篇
  1983年   5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采用黄化苗下胚轴接种法,利用大豆疫霉菌株Pm8对来自不同地区的355份大豆品种(系)进行疫霉根腐病接种鉴定。结果表明:96份材料表现为抗病类型,占鉴定总数的27%,106份表现为中间类型,占总数的30%。在所鉴定的品种(系)中,北京、浙江等省(市)抗大豆疫霉菌株Pm8的资源比较丰富;吉林、四川等省的抗性资源较贫乏。研究结果为大豆抗病育种选择亲本和利用品种布局进行大豆疫霉根腐病生态控制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42.
大豆是重要的植物蛋白质和植物油脂来源,干旱是影响大豆产量的重要环境因子之一。为解析大豆耐旱性的遗传基础,本研究在PEG水压胁迫条件下,对由409个家系组成的巢式关联作图群体(具有1个共同亲本的2个重组自交系群体组成)进行叶片脯氨酸含量测定,通过限制性二阶段多位点全基因组关联分析(restrictivetwo-stagemultilocus 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y,RTM-GWAS),解析了大豆根部水压胁迫耐逆指数(root hydraulic stress tolerance index,RHSTI)的遗传体系。结果表明,在春季和夏季环境下,3个亲本蒙8260(共同亲本)、通山薄皮黄豆甲和正阳白毛平顶在RHSTI上均存在显著差异,其衍生群体RHSTI表型变异丰富,变幅分别为0.11~2.94和0.03~1.93,遗传力分别为97.7%和97.9%;2个环境联合分析发现,家系遗传力和家系与环境互作遗传力分别为37.9%和60.1%,说明群体RHSTI的变异受遗传和环境共同控制。通过RTM-GWAS方法,共检测到45个与RHSTI相关的QTL,分布在大豆18条染色体上,可以解释37.58%的表型变异,其中7个QTL的表型贡献率超过1%,为大贡献位点;这些QTL中,有34个位点与环境存在显著互作,可以解释12.50%的表型变异。结合PEG胁迫下大豆转录组数据,在定位区间500kb范围内共筛选到38个差异表达基因,可归为ABA响应因子、逆境响应因子、转录因子、发育因子、蛋白代谢因子、未知功能和其他等7类,其中逆境响应因子、转录因子和发育因子是最大的3类;其中位于主效位点的6个基因,与ABA响应因子、逆境响应因子、转录因子相关,应为主要候选基因。上述结果表明,大豆耐旱性是一个由多位点、多基因控制的复杂数量性状,且与环境存在互作,遗传基础复杂。研究结果为大豆耐旱性分子育种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43.
我国南方大豆地方品种农艺和品质性状的遗传参数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由南方13省区的3769份夏大豆地方品种按省分层随机抽样而得的143份材料组成地方群体;由20份南方夏大豆推广品种及品系组成改良群体,在南京两年三重复试验表明,南方地方群体主要特点是晚熟(132.56天),秆较矮(58.05cm),中粒(14.34g/100粒),底荚高(18.47cm),分枝中等(3.86),产量低(1199.25kg/ha),蛋白质含量高(43.73%)、脂肪含量中等(20.19%)。该群体农艺和品质性状具有丰富的遗传变异,并由5%相对遗传进展特点将45个性状分为,GSI:极大(>40%);GSⅡ:大(40%—10%);GSⅢ:中等(10%—5%);GSⅣ:一定(<5%)等四类,其中GSⅠ、GSⅡ类多属产量、生育期、粒茎比、株高、百粒重等农艺性状,GSⅢ、GSⅣ类多属蛋白质含量及其氨基酸组分、脂肪含量等品质性状。  相似文献   
44.
黄淮和长江中下游地区大豆花叶病毒株系鉴定与分布   总被引:15,自引:5,他引:15  
通过生物学测定和血清学方法检测了从黄淮和长江中下游地区采集的135个病样,其中81个表现为SMV阳性反应。证明大豆花叶病毒仍为该地区的优势病毒,根据这81个SMV分离物在25个鉴别寄主上的反应,结合分离物来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黄淮和长江中下游地区大豆花叶病毒可划为SC~1~SC-8八个株系群;(2)从多组鉴别寄主体系中挑选出的南农1138-2、齐黄10号、8101、铁丰25、Davis、Buffalo、早熟18、Kwanggyo、齐黄1号九个大豆品种可以作为一套综合的SMV株系鉴别寄主;(3)弱毒株系群SC-1和SC-3在黄淮和长江中下游地区分布较广,强毒株系群SC-8仅在江苏南京发现。  相似文献   
45.
在处理数较多的田间试验中,利用广义格子设计较之传统的随机区组设计能有效地控制土壤异质性,降低试验误差。广义格子设计采用修饰极大似然法估计参数,这一估计方法既具有极大似然法估计效率高的优点,又能够克服极大似然法参数估计有偏的不足。本文介绍这一方法,并编制计算程序。  相似文献   
46.
研究型大学中农科人才培养的讨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一、农业科学的性质农业科学主要为应用性科学。包括 :植物生产、动物生产、资源和环境的持续利用与改进、生物与非生物逆境的控制与克服、农业生产的组织管理与流通等 ;还有相应于上述应用性科学的基础性科学 ,包括农业生物的形态、解剖、生理、生化、遗传、发育以及有关的环境科学等。二、农科人才的岗位需求主要为农业技术应用与推广、农业生产管理与行政等应用型岗位 ,这类岗位面向生产 ,面广量大 ,估计应有 2 0— 50万人 ,未来农民均应有大学水平 ,农民便是最基本的岗位 ,需要的量更大。相应地还有农业技术的改革与创新、农业科学的基…  相似文献   
47.
 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 ,以 (N885 5×N16 2 8)F2 不育株为母本 ,N16 2 8为轮回亲本经连续回交 4代 ,选育出了新的质核互作雄性不育系NJCMS2A。该材料在选育过程中的育性表现与NJCMS1A不同 ,农艺性状与NJCMS1A相差很大 ,异交结实率比NJCMS1A也有很大提高。通过 8个品种与NJCMS2A的测交F1育性分析表明 ,有 5个品种可以恢复该不育系的雄性可育性 ,另外 3个品种可以保持其雄性不育性。  相似文献   
48.
磷效率是复杂的数量性状,有一系列基因参与其中.利用科丰1号×南农1138-2衍生的重组自交系群体NJRIKY,对影响大豆磷效率的加性和上位性QTL同时进行定位,比较在两种磷条件下的大豆磷效率QTL的表达差异.采用5个指标评估大豆的磷效率,包括:茎干重、根干重、根冠比、磷利用效率和磷吸收效率.结果表明:在高磷和低磷条件下在8个连锁群上分别检测到3个和12个加性的QTL,可解释4.0%~13.8%的表型变异;另外,在高磷和低磷条件下,分别检测到12对和7对互作的QTL,可解释3.3%~19.9%的表型变异.本研究的QTL定位结果为进一步了解大豆在不同磷条件下的磷效率遗传机制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相似文献   
49.
大豆有限型与无限型茎生长习性主要区别在于:前茎顶有顶生总状花序(或花序轴、或英簇)、三裂苞片、小苞片;后茎顶有复叶及其托叶(2个,生于复叶基部两侧)。针对大豆有限型和无限型茎顶性状发育的不同特点,提出稳定的识别标记及适用时期。  相似文献   
50.
大豆对SMV数量抗性的育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为证实潜育期长、病情发展缓慢、最终病情轻的数量抗性的利用价值,在接种SMV-Sa株系条件下,比较了同一遗传背景、不同发病时期、不同病情下大豆品种主要农艺性状的变异.研究表明早期感染SMV对大豆产量、褐斑率等的影响显著大于花期感染;病情指数与大豆产量、单株荚数、单株粒数等存在显著负相关,病情指数越高,对产量等危害越大;通过比较SMV对质量抗性、数量抗性和感病3类大豆品种的影响,证实数量抗性品种在株高、单株粒数以及大豆产量等方面受SMV影响显著小于感病品种,与质量抗性品种接近.说明选育数量抗性品种对控制SMV危害有实质性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