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1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60篇
农学   112篇
基础科学   1篇
  5篇
综合类   100篇
农作物   155篇
畜牧兽医   3篇
园艺   1篇
植物保护   4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19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35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26篇
  2005年   20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20篇
  2000年   19篇
  1999年   18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5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9篇
  1983年   5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玉米矮花叶病是世界上广泛发生、危害严重的玉米病毒病害,也是我国玉米生产上面临的突出问题.解决这一问题最根本有效的手段是选育和推广抗病品种.而抗病育种工作的成效取决于对抗源的把握和对抗病性状的了解.课题组对国内主要玉米自交系进行了筛选,鉴定出唐山四平头血缘的玉米自交系普遍具有较高的抗性,进而以唐山四平头血缘的代表自交系黄早四为材料,开展抗性遗传研究,在微效多基因认识的基础上,初步检测出主基因的存在.由主基因和多基因共同控制的玉米矮花叶病抗性存在什么样的生理生化过程?实验试图通过抗感材料接种病毒后内源激素的含量和动态变化以及不同类型激素的平衡情况进一步探讨抗病机制,为抗病育种工作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2.
限制性两阶段多位点全基因组关联分析方法(RTM-GWAS)是新建立的一种可以全面检测自然群体和双(多)亲衍生群体中具有不同复等位变异QTL体系的关联分析方法。本文介绍了提出RTM-GWAS的出发点及其两大主要特点,包括建立适合自然群体和和双(多)亲衍生群体特点的复等位变异标记和控制总体贡献率的多位点关联分析模型。一般读者和编者对RTM-GWAS的方法、原理,对复等位标记和多位点模型并无异议,提问与质疑主要分为两方面:一是RTM-GWAS检测到的QTL数量较多,大大多于单位点MLM模型所检出的QTL数目,怀疑增加的QTL是假阳性所致;另一是采用常规显著水准要求太低,不适于关联分析。本文对此做了严密释疑。最后介绍了关于RTM-GWAS的应用前景,包括遗传体系解析与重要基因克隆,双(多)亲杂交衍生群体遗传解析,群体遗传分化与进化和设计育种等方面。  相似文献   
93.
大豆巢式关联作图群体蛋白质含量的遗传解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大豆是重要的经济作物,是人类植物蛋白质和油脂的主要来源。蛋白质含量作为大豆育种的主要目标之一,属于多基因控制的复杂数量性状,并且受环境条件的影响。通过对大豆巢式关联作图群体的蛋白质含量进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解析其遗传构成,为高蛋白质含量的大豆品种育种提供理论基础。【方法】以蒙8206为共同亲本,对临河×蒙8206、正阳×蒙8206、蒙8206×通山与蒙8206×WSB分别杂交,通过单粒传法自交7代衍生的4个重组自交系群体,共计623个家系,整合为一个大豆巢式关联作图群体,利用RAD-seq技术进行SNP标记基因分型,并于2012年至2014年将该群体种植在5个不同田间环境,在大豆完熟期R8时测定蛋白质含量,利用限制性两阶段多位点全基因组关联分析方法(RTM-GWAS)来解析蛋白质含量的遗传构成。【结果】试验群体的蛋白质含量变异较大,蛋白质含量性状遗传率较高,遗传变异可解释85.00%的表型变异。多环境联合方差分析表明,蛋白质含量的基因型、环境以及基因型×环境均达到差异极显著水平。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共检测到90个蛋白质含量QTL,其中新检测到20个QTL,每个QTL的表型变异解释率为0.06%—3.99%,贡献率总和为45.60%。每个QTL包含2—5个等位变异,等位变异效应为-2.434%—2.845%,大多数等位变异效应为-1.000%—1.000%,表明大多数等位变异的效应较小。根据检测的90个蛋白质含量QTL,预测了73个蛋白质含量相关基因,其中Glyma20g24830参与甘氨酸与芳香族氨基酸代谢,Glyma18g03540参与半胱氨酸生物合成,推测其为重要蛋白质含量候选基因。根据试验群体的蛋白质含量QTL-allele矩阵,预测出潜在杂交组合的纯系后代的蛋白质含量育种潜力高达56.5%。【结论】检测到90个大豆蛋白质含量QTL,新检测到20个QTL,预测到73个蛋白质含量相关基因,表明大豆蛋白质含量是由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  相似文献   
94.
南农41是南京农业大学大豆研究所以淮89-15为母本,南农99-6为父本杂交选育而成的夏大豆新品种。该品种丰产和稳产性较好,抗倒伏,籽粒较大,有光泽,商品性好,田间表现抗病毒病。适宜在广东广州、茂名、英德,广西桂林,福建清流、泉州,海南海口,江西赣州,湖南新田等地区夏播种植。简要介绍了该品种的选育过程、主要特征特性及栽培技术要点。  相似文献   
95.
大豆种子中嘌呤含量的HPLC测定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检测不同高氯酸浓度和水解温度对大豆种子的水解效果,检测不同流动相对鸟嘌呤、腺嘌呤、次黄嘌呤、黄嘌呤4种成分的分离效果,建立了稳定准确的大豆种子中多组分嘌呤含量的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方法。结果表明:在100℃条件下,35%(v/v)的高氯酸处理60 min时豆粉水解效果最佳;使用Welch Ultimate Polar RP18(4.6 mm×250 mm,5.0μm)色谱柱以0.02 mol·L~(-1)磷酸二氢钾缓冲液(pH2.9)作为流动相时,4种嘌呤在0.05~25 mg·L~(-1)浓度范围内均可完全分离且响应峰面积与浓度呈良好线性相关(r0.999 9),相对标准偏差为2.97%~6.25%,加标回收率为89.19%~110.97%。  相似文献   
96.
以长江下游夏大豆地方品种群体为基础,对蛋白质含量、油分含量和产量的单一和多目标性状的非限制性和限制性选择指数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指数选择具有比直接选择稍高的效率;若旨在提高产量,其选择指数以多目标性状优于单一目标性状;若旨在提高蛋白质含量,则以单一目标性状选择指数为宜。限制蛋白质含量不变,对产量以及对蛋白质、油分、产量三者的选择指数,可以控制蛋白质含量下降。限制油分不变,对蛋白质含量的选择指数则可以控制油分含量的下降。此种限制性选择指数的选择效率略低于非限制性选择指数的效率。  相似文献   
97.
大豆花叶病毒症状反应的遗传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对SMV不同株系分别表现抗病(免疫或无症状)、坏死以及花叶的品种,配置花叶×抗病,花叶×花叶、花叶×坏死,坏死×坏死、坏死×抗病5类杂交组合。各组合的F1、F2和部分B1、F3世代在接种大豆花叶病毒Sa, SC8和N3株系的条件下,研究了大豆花叶病毒症状反应的遗传。结果表明,花叶×抗病组合接种SC8株系后,F1表现抗病,F2和B1群体分别发生3抗∶1感以及1抗∶1感的表型和基因型分离,说明一对等位基因控制大豆对SC8 的抗病和花叶症状,其中抗病表现显性,花叶表现隐性。花叶×坏死组合接种SC8和Sa后,F1表现坏死,F2群体发生3坏死∶1花叶分离,说明控制坏死和花叶症状的基因是等位的,坏死基因对花叶基因表现为显性。坏死×抗病组合的F1表现抗病,F2出现3抗∶1坏死分离,说明抗病对坏死为显性。坏死×坏死,花叶×花叶两类组合后代接种不同株系后均没有发生症状分离,说明不同品种间控制花叶的基因是等位的;控制坏死的基因也是等位的。根据以上遗传试验推断,大豆对SMV的抗病(无症状)、坏死以及花叶3类症状由1组复等位基因控制,对应的等位基因可分别表示为S R、s N和s m,其中S R对s N和s m均表现显性,s N对s m表现显性。  相似文献   
98.
两对互作基因重组率EM算法估计的模拟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推导出存在上位性互作的网对连锁基因在F2群体中各表型的概率和条件概率以便利用EM(expectation and maximization:期望最大化)算法估计重组率,还获得了重组率的标准误公式。通过Monte Carlo模拟发现:用EM算法和Fisher法估计重组率时其结果一致;前者易推广到两组基因间具有上位性互作的情形,模拟显示其无偏性好。  相似文献   
99.
大豆作图群体检验与调整后构建的遗传图谱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6  
 应用RFLP、SSR、AFLP对大豆重组近交系群体NJRIKY的 2 0 1个家系进行分析。根据RFLP标记的分析结果 ,通过模拟群体抽样标准法 (SPSC)对试验群体进行了检验与调整。结果表明 ,试验群体偏分离的家系较多 ,且整体偏向于亲本科丰 1号。汰除偏分离家系后 ,群体减少为 184个家系。对 3种分子标记进行连锁分析 ,结果表明 ,RFLP和SSR标记在基因组中的位置相对稳定 ,可以作为锚定标记 ,有利于连锁群的归并和不同图谱的比较整合 ;而AFLP标记容易出现聚集现象 ,从而造成连锁群上出现很大的空隙。以RFLP、SSR和形态等标记构建了包含2 2个连锁群的图谱 ,共 2 5 6个标记 ,总遗传距离为 30 5 0 .9cM。与未调整群体作图结果相比 ,19个标记及 2个连锁群有根本性改变。该图谱为基因定位、比较基因组学和重要农艺性状的QTL定位等研究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0.
大豆“南农86-4”突变体筛选及突变体库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60Co γ射线和甲基磺酸乙酯(EMS)分别对“南农86-4”大豆种子进行诱变,并构建大豆突变体库。结果在M3代分别获得40份和145份叶、茎、花、种子、子叶等性状变异的材料。在两种方式诱变的M3代都获得蛋白质和油含量变化的材料,尤其在EMS诱变的M3代中获得47份蛋白质含量比对照高5个百分点以上的材料,5份蛋白质和油总含量比对照高5个百分点以上的材料。这些突变体可以作为新的种质资源,构建的突变体库也有助于大豆功能基因组研究的开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