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1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34篇
林业   2篇
农学   29篇
基础科学   3篇
  21篇
综合类   72篇
农作物   23篇
水产渔业   7篇
畜牧兽医   22篇
园艺   8篇
植物保护   2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17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10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7年   1篇
  1978年   1篇
  196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32.
为研究益生菌与酶制剂对黄羽肉鸡血液生理生化指标和免疫功能的影响,试验选择5日龄体重相近的健康雌性黄羽肉鸡675羽,随机分成5个处理,每处理5个重复,每个重复27羽,处理Ⅰ组饲喂基础日粮,处理Ⅱ、Ⅲ、Ⅳ、V组分别在基础日粮中添加25 g/t益生菌制剂、150 g/t复合酶制剂、25 g/t益生菌制剂+150 g/t复合酶制剂、300 g/t抗敌素。结果表明,Ⅳ组多项血液生化及激素指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表现出有优于其他各组的趋势;各处理组胸腺、脾脏、法氏囊指数无统计学差异(P>0.05),组合添加的Ⅳ组血清总蛋白、白蛋白含量最高,球蛋白也处于较高水平,且白球比适宜,血清游离三碘甲腺原氨酸(FT3)浓度空白Ⅰ组及添加益生菌的Ⅱ组显著高于添加抗生素的V组(P<0.05),血清游离甲状腺素(FT4)浓度则反之,V组显著高于空白Ⅰ组和Ⅱ组(P<0.05),Ⅳ组血清FT3、FT4浓度适中,FT3/FT4值Ⅰ、Ⅱ两组一致且明显高于Ⅳ组(P<0.05)和V组(P<0.01)。总体而言,各添加剂处理组对黄羽肉鸡血液生理生化指标及免疫性能方面的作用效果存在差异,但益生菌与酶制剂组合使用表现出了一定的协同优势,且有优于抗生素饲料添加剂的趋势。  相似文献   
33.
为了研究玉米、糙米、糯米和抗性淀粉等不同谷物淀粉对断奶仔猪内脏组织蛋白质合成率(FSR)的影响,以16头28日龄断奶的杜×长×大三元杂交仔母猪(体重(8.0±0.4)kg)为试验对象,一次性大剂量腹腔注射L-[2H5]苯丙氨酸溶液后,测定了内脏组织蛋白质周转状况。结果表明,来源于玉米日粮组的淀粉促进了断奶仔猪内脏组织蛋白质的合成,其FSR高于糙米和抗性淀粉日粮组,显著高于糯米日粮组,且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结肠、胰脏和肝脏的FSR分别比糯米日粮组高85.87%,47.47%,37.29%,56.29%,43.55%和17.63%。可见,日粮淀粉来源不同,对仔猪内脏组织FSR的影响也不同。  相似文献   
34.
为研究益生菌与酶制剂对黄羽肉鸡生长性能、养分代谢率和肠黏膜形态的影响,试验选择5日龄体重相近的健康雌性黄羽肉鸡675羽,随机分成5个处理,每个处理5个重复,每个重复27羽,空白Ⅰ组饲喂基础饲粮,Ⅱ、Ⅲ、Ⅳ、Ⅴ组分别饲喂在基础饲粮中添加25 g/t益生菌制剂、150 g/t复合酶制剂、25 g/t益生菌制剂+150 g/t复合酶制剂、300 g/t抗敌素的试验饲粮。饲养试验至53日龄结束。结果表明:饲粮中组合添加益生菌与酶制剂获得了最高的全期平均日增重,且与空白Ⅰ组及抗生素Ⅴ组相比分别提高了4.22%(P<0.05)和2.12%(P>0.05);真代谢能以组合添加Ⅳ组最高,且与空白Ⅰ组及抗生素Ⅴ组相比分别提高了11.29%(P<0.01)和6.89%(P<0.05),酶制剂Ⅲ组粗纤维真代谢率极显著高于Ⅰ、Ⅱ、Ⅴ组(P<0.01),显著高于组合添加Ⅳ组(P<0.05);抗生素、益生菌与酶制剂及两者组合使用都不同程度地促进了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绒毛形态结构的发育。总体上说,益生菌与酶制剂联合使用表现出了一定优势,且具有替代某些抗生素饲料添加剂使用的潜能。  相似文献   
35.
本研究基于全覆盖膜下沟灌和新型膜下渗灌2种减蒸控漏节水灌溉技术模式,采用田间试验方法,以常规沟灌为对照,对不同灌溉技术的土壤水消耗特点、节水效果及其他综合效果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采用全覆盖膜下渗灌和膜下沟灌的减蒸控漏节水灌溉技术,番茄全生育期分别较CK节水36.67%和28.87%,产量分别提高21.32%和5.11%;灌溉水利用效率分别为65.15 kg/m3和47.03 kg/m3,分别较CK提高106.24%和48.88%;水分生产效率分别为69.89 kg/m3和53.91 kg/m3,分别较CK提高91.57%和47.78%。膜下灌溉能够降低温室内的空气相对湿度,有效减少病虫害的发生。研究结果可为蔬菜节水灌溉技术大面积生产示范提供技术依据。  相似文献   
36.
<正>1治疗胃肠炎家畜腹痛、传染病、寄生虫病继发的重剧胃肠炎,以及饲养不当,饲喂霉败饲料或误食毒草,引起急性重剧胃肠炎,需用解毒、强心功效的补液治疗。马、牛补液常用复方盐水、生理盐水、糖盐水,一般病例补液量可用1000~2500毫升,失水严重时可补3000~5000毫升,为缓解酸中毒,在输液时加入5%碳酸氢钠300~600毫升,或11.2%乳酸钠250~500毫升,也可加入40%乌洛托品40~80毫升。为维护心脏功能,在输液中可以加入0.5%樟脑水20~60毫升。  相似文献   
37.
磷对小麦旗叶氮代谢有关酶活性和籽粒蛋白质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选用中筋品种鲁麦22和强筋品种济南17在大田条件下研究了不同磷素水平(P0,不施磷;P1,每公顷施P2O5 105 kg;P2,每公顷施P2O5 210 kg)对小麦旗叶氮代谢有关酶活性、籽粒蛋白质积累和蛋白质组分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磷提高了灌浆前期和中期小麦旗叶硝酸还原酶(NR)和谷氨酰胺合成酶(GS)的活性,以及灌浆中期旗叶内肽酶(EP)的活性,其中对济南17的促进作用大于鲁麦22,而同一品种的P1和P2之间无显著差异;施磷亦提高了开花后14 d之前旗叶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和7 d之前游离氨基酸含量,与P0相比,P1有利于旗叶灌浆前期游离氨基酸的积累以及灌浆期间向籽粒的再分配,而过高的磷素水平(P2)对于灌浆后期旗叶游离氨基酸向籽粒再分配的影响较小;磷对籽粒蛋白质合成积累的促进作用在灌浆前期较大,后期较小,表现为前期施磷处理籽粒蛋白质含量显著高于P0,随着灌浆进程,差异逐渐缩小,最终2个品种P1处理成熟籽粒中蛋白质含量最高;不同磷素水平对2个小麦品种蛋白质组分的影响不一,对于2个小麦品种籽粒中清蛋白和球蛋白含量之和P1与P0无显著差异,而P1水平下籽粒谷蛋白和醇溶蛋白含量显著在鲁麦22中提高,在济南17中提高幅度较小,说明P1水平对改善小麦的营养品质意义不大,但能够改善其加工品质;P2水平下,济南17的加工品质有变劣的趋势。磷对小麦籽粒蛋白质各组分含量影响的复杂性要求在生产中,应针对不同品质类型小麦品种制定不同的优化栽培措施。  相似文献   
38.
发酵床养猪技术是一种生态环保养猪技术,可以有效地解决猪生产中的粪便处理和环境污染问题,有利于改善猪的福利状况,可以有效节约能源、劳动力和用水量,降低养殖成本,提高经济效益.试验的目的是探讨发酵床对生长育肥猪生产性能和肉品质的影响,为发酵床的推广应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9.
以超高产小麦品种烟农1212为试材,在微喷带测墒补灌条件下设置0(N0)、180(N1)、210(N2)、240(N3)kg/hm~2四个施氮量,研究其对小麦耗水特性及籽粒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N2处理100~200cm土层土壤贮水消耗量显著高于N3处理,提高了深层土壤贮水的利用能力;(2)N2处理播种—拔节期阶段耗水量显著低于N3,但拔节—开花期及开花—成熟期阶段的耗水量及耗水模系数显著高于N3和N1处理;(3)籽粒产量N2较N1提高了12.35%,与N3无显著差异;N2处理氮肥农学效率及氮肥偏生产力显著高于N3处理。因此施氮量210 kg/hm~2为本试验条件下的适宜施氮量。  相似文献   
40.
以济麦22为材料进行田间试验,设置0(N0)、150(N1)、180(N2)、210(N3)、240(N4)kg·hm-25个施氮量处理,在测墒补灌的基础上利用微喷带实现水肥一体化灌溉施肥,研究水肥一体化条件下施氮量对小麦冠层光截获特性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N3处理拔节后群体总茎数和开花后叶面积指数均显著高于N0、N1和N2处理,N3与N4处理之间无显著差异。(2)开花后N3处理植株中上层和冠层总光合有效辐射截获量、截获率及消光系数均显著高于N0、N1和N2处理;N3处理小麦植株冠层各层次光合有效辐射透射率和总反射率显著低于N0、N1和N2处理,N3与N4处理之间无显著差异。(3)N3处理籽粒产量显著高于N0、N1和N2处理,与N4处理无显著差异,氮肥农学效率和收获指数显著高于N4处理。表明,施氮量210kg·hm-2是本试验条件下高产高效的最优处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