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5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农学   12篇
综合类   29篇
农作物   20篇
畜牧兽医   2篇
园艺   1篇
植物保护   2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1.
轻便型农用车载负式移动喷灌装置,能够在复杂的地块上工作,而且水量可以随意调控,节约了水资源,提高了水利用效率.在棉田上使用,塑造了合理的棉花株型,改善了棉株的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和胞间CO2浓度,提高了棉田群体生产能力,节水20%~40%,水分生产效率比漫灌提高了1.2%~9.8%,皮棉产量达到1 560~1 653kg/hm2,取得了显著的节水效益.  相似文献   
12.
在转棉花不育基因工作中,利用kanamycin(简称KM)筛选携带有NPTⅡ基因的棉花试管再生株,其结果基本与大田涂抹除草剂结果一致.对于大量转化后代,用此方法比常规直接将试管再生株移入大田后再进行检测更为方便,而且减轻试验室的工作量、节省试验成本、节约试验空间、减少移入大田的非转化体的数量.  相似文献   
13.
随着适龄劳动力的减少和人工成本的增加,黄河流域棉区棉花收获由人工采摘向机械收获转变的迫切性日益增加。运城棉花综合试验站2011—2016年连续6 a在运城设置了"晋南棉花高密度种植模式探索"试验,把当地传统植棉的群体密度从6.0万~10.5万株/hm~2提高到12.0万~28.5万株/hm~2,利用缩节胺进行全生育期多频次、大剂量塑造棉花娇小株型;大幅度降低个体高度,减少单株果枝数量和单株成铃数量,缩短棉铃成铃周期,使棉花成铃期与当地光热富裕期高度吻合,以超大群体增加单位面积成铃,大幅度提高单位面积籽棉产量和经济效益。结果显示,经6 a连续试验示范,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效果。当然,晋南虽然春夏两季干旱少雨,但是在个别年份也会出现秋雨连绵,高密度棉花由于个体之间相互交错,在秋季棉花吐絮时容易出现下部烂铃,对棉花品质和产量造成一定的影响,所以建议合适的种植密度为12.0万~16.5万株/hm~2。  相似文献   
14.
为了解掌握山西晋南各地小地老虎越冬代成虫发生量与海拔、气温、降雨等环境因子的关系,2015年进行了不同环境条件下小地老虎越冬代成虫性诱剂诱虫试验。结果表明:低海拔地区的成虫比高海拔地区始见期早,且发生量大;成虫始见期温度为5~6℃,活动的高峰期温度为11~19℃,终末期温度为25~28℃,低于5℃或者高于28℃成虫基本不活动或零星活动;在成虫主要集中活动的11~19℃范围内,不同区域成虫活动与温度变化差异显著,温度高时活动明显加剧,温度低时活动减弱;成虫的发生量随降雨量增加呈递减规律;从降雨前1日到降雨当日再到雨后1日也整体呈递减规律,但中雨前后3日,发生规律有所不同,呈"V"字形趋势;其中,小雨(或阵雨)当日及前1日、中雨前1日的平均单日诱虫量均大于无雨日的诱虫量。  相似文献   
15.
抗虫棉早衰主要是抗虫棉的生育特点与传统农艺措施发生矛盾,棉田生产技术没有随着棉花品种更新而适时改变造成的。在抗虫棉大面积种植的背景下,从改变棉花生态环境人手,协调棉花“源、流、库”的关系,以健根壮株为核心,培养承载能力强的棉花单株个体,根据不同的地力水平配制合理的棉田群体。可有效防止抗虫棉的早衰。  相似文献   
16.
中国棉花质核不育系的研究现状与前景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从Meyer等于60年代培育出了第一个具有异常棉细胞质的雄性不育材料开始,国内外对棉花细胞质雄性不育系(CMS)及其应用的研究便深入展开。纵观目前我国现有的棉花CMS的研究现状,笔者认为,由于各种类型的棉花CMS的基因来源、生理生化基础、细胞学行为以及性状表现上存在着差异,在三系配套研究及利用上尚存在诸多疑惑。为此,进一步从分子水平上探明棉花CMS的败育机理,克服不育细胞质对F1代的负效应以及昆虫传粉媒介问题,对于棉花三系配套在生产上的快速推广和利用将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山西晋南抗虫棉早衰原因及防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山西省晋南棉花田间生长状况及管理水平进行了多年多点定点调查后发现,当地棉花普遍存在耕作措施不合理、有机肥缺乏、地力与棉田群体搭配失调、水肥调控不当等问题,从而人为导致棉花早衰.总结出抗虫棉早衰的根本原因,提出了防止抗虫棉早衰的关键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8.
棉花连片田高产高效栽培技术探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为了实现棉田机械化,降低生产成本,提高棉田效益,进行了大面积棉花连片栽培技术试验示范研究。结果表明,通过增施有机肥,合理施肥,选用合适的棉花品种,合理密植和化控技术及土壤改良技术,棉花可大面积增产9.5%~37.4%。  相似文献   
19.
雄性不育基因对棉花的遗传转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TA29、A6、A9三启动子功能区与barnase基因融合构建的不育基因以农杆菌介导法对棉花下胚轴进行了遗传转化,通过胚状体途径获得了转基因再生植株.利用150 mg·L-1高浓度卡那霉素(Km)对转化初期筛选出的再生苗进行再次筛选,提高了转化株的选出率.通过PCR检测和Southern dot blot分析从转基因胚状体再生植株中获得了带有barnase不育基因的120株转基因植株.进行转基因植株生物学性状检测和观察表明,所获得的转基因植株对溴苯腈表现出了明显的抗性,并从不育基因转化植株中筛选出了具有明显不育特征的雄性不育株.  相似文献   
20.
转Bt基因棉花的研究应用及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20世纪80年代初Bt毒蛋白基因被克隆并转化到植物当中,转Bt基因棉花的应用已取得了相当的效益。但随着转Bt基因棉花的种植,也出现了许多问题,诸如抗药性的产生、抗虫谱狭窄、表达水平低等。现在转抗虫基因棉花的研究主要围绕着转多基因抗虫棉的培育,采用特异启动子调控外源抗虫基因在棉株体内的高效表达,修饰Bt基因以改善Bt毒蛋白的杀虫效能,重视外源与内源抗虫系统间的协调性,加强现代基因工程与传统抗虫育种相结合和筛选广谱性抗虫基因培育广谱性抗虫棉花,等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