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林业   4篇
农学   1篇
  10篇
综合类   17篇
植物保护   3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4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以内蒙古锡林郭勒盟胜利矿区一号露天煤矿为例,分析了露天煤矿水土流失的成因,划分了水土流失预测单元和预测时段。介绍了该项目水土流失预测的内容和采用的方法,得出了水土流失强度和水土流失量预测的结果。通过分析.揭示出露天煤矿水土流失的危害,为其治理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2.
砒砂岩区土壤侵蚀机理与生态修复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河流域的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是我国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砒砂岩区是黄河流域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区域之一,也是黄河粗泥沙的集中来源区。砒砂岩区水土流失治理和生态修复工作倍受重视,多年不懈的水土保持工作取得了巨大成就,水土流失防治成效显著,生态环境明显好转,但砒砂岩区的水土流失形式仍旧严峻,生态环境依然脆弱,治理质量还有较大提升空间,大面积的人工林也面临着退化风险和更新难题。砒砂岩区土壤侵蚀机理研究成果丰富,但该区水文下垫面复杂多变,侵蚀类型多样复合,前人的研究仍沿用黄土高原区的理论与方法,极大的限制了砒砂岩区土壤侵蚀机理研究的发展。本文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和作者的科研经验,概括了砒砂岩区土壤侵蚀机理与生态修复技术研究的发展历史,从基岩侵蚀内因、土壤侵蚀机理研究、生态修复技术研究、存在问题与发展方向4个角度,对砒砂岩土壤侵蚀机理研究和生态修复技术工作的成果进行系统梳理,剖析现有研究的不足之处,指出未来砒砂岩区土壤侵蚀机理研究和生态修复技术发展发向。   相似文献   
23.
探究黄土丘陵区景观格局的时空演变规律和驱动力,对该区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生态环境的优化建设提供指导意义。以陕西省永寿县1998、2008、2018年遥感影像数据为基础,借助ArcGIS和FRAGSTATS等软件,运用景观转移矩阵、景观格局指数对其进行了分析,并运用主成分分析法讨论景观变化驱动力。结果表明:1)从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变化状况来看,研究区的主导景观由耕地变为林地,主要变化为林地、园地面积的增加。林地面积增加了177.88 km2,园地面积增加了128.66 km2,主要是由耕地转换而来。2)从斑块水平来看,林地在各景观类型中占据主导地位;建设用地、林地、未利用地受到人为干预,斑块形状趋于简单;林地、园地、草地的景观异质性在逐渐增强。3)从景观水平来看,整体景观连通性变差,各斑块类型面积比重趋向平衡,景观的破碎化程度逐渐增大,各景观类型逐步分化为更小的斑块。4)从景观格局变化的驱动因素来看,气温和降水等自然因素对景观格局的演变具有一定的影响,而社会经济因素及政策导向是永寿县景观格局变化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24.
在内蒙古赤峰市敖汉旗小流域选择小叶杨、白榆、油松为研究对象,采用样地法和标准木树干解析木法,对标准地内林木进行每木检尺,同时对标准木树干解析,从而对流域内3种人工造林树种进行树高、胸径以及材积生长过程分析。结果表明:立地条件对不同人工林都存在明显的生长抑制作用。(1)小叶杨在种植19年后,树高、胸径、材积量生长均出现下降或减缓;从材积生长来看,第5~19年时为小叶杨的速生期;(2)白榆在种植后9~10年间树高和胸径生长速度开始降低,树高连年生长量与平均生长量相交于10年。材积量的快速积累可达22年;(3)油松在种植后14~19年开始出现树高和胸径生长降低现象,种植后19年是油松生长的转折期,应在此时实施疏伐调整。从材积生长来看,第7~20年时为油松的速生期。  相似文献   
25.
土地是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土地利用和土地覆被变化可以引起全球环境变化,土地利用变化已经成为研究全球变化的重要领域之一。本文在对内蒙古农牧交错区太仆寺旗土地利用的变化分析的基础上,预测了土地资源利用的潜力,对今后的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6.
小流域地貌要素相关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小流域内各地貌要素进行调查,分析,建立了各地貌要素间的回归关系。研究结果对于小流域土壤侵蚀调查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7.
以内蒙古砒砂岩区鲍家沟小流域为研究区,以该流域典型水土保持植被为研究对象,探究水土保持植被的生长特征及其限制性因子。结果表明:1)砒砂岩区典型小流域的水土保持植被种类相对单一,沙棘和柠条林生长发育状态相对稳定,油松,山杏林的生长发育状态受立地条件影响较大;2)各林地土壤有机质含量在2.45~6.23 g·kg-1,土壤容重在1.51~1.71 g·cm-3,土壤含水率在10%~18%,研究区土壤紧实,肥力条件较差;3)通径分析的结果表明,土壤有机质为限制砒砂岩区人工林生长发育的直接限制性因子,坡度和坡向因子为间接限制性因子。研究砒砂岩区水土保持植被的生长发育特征,建立其生长特征与环境因子的联系,对于深入解读生态恢复过程,减轻入黄泥沙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8.
以已处衰退期的沙棘林为研究对象,利用冗余分析法(RDA)研究0、10、15、20 cm留茬高度及未留茬处理(CK)的沙棘补偿生长能力及林下土壤理化性质,分析沙棘补偿生长能力与土壤理化性质的关系。结果表明:砒砂岩区沙棘在不同留茬高度上均发生超补偿生长现象,其中15 cm留茬高度的株高补偿指数(1.48)、生物量补偿指数(1.25)显著高于其他留茬高度,表明15 cm的留茬高度可较好地促进沙棘植株地上部分的快速生长;不同留茬高度的沙棘林土壤理化性质总体上表现为土壤全氮0.75 g·kg-1、全磷0.39 g·kg-1、全钾21.86 g·kg-1、速效磷8.55 mg·kg-1,养分含量最高值均出现在15 cm留茬高度。综合而言,留茬处理可改善土壤的微生态环境,提高土壤肥力,使沙棘补偿生长能力增强,其中15 cm留茬高度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29.
土壤养分是植物生长的物质保障,地形及人类活动均会影响土壤性状的空间分布。以东北黑土区冒山小流域为例,将GIS技术与地统计学方法相结合,对土壤养分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分析,并探讨了地形因子、土地利用方式及其交互作用对土壤养分空间变异的影响。结果表明:①冒山小流域土壤养分分布符合正态分布,土壤有机质、碱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变异系数为1734%~4081%。②土壤养分空间分布总体呈现由西北向东南递增,在流域中间位置较东西两侧含量偏高。③海拔因子和坡度因子均与土壤有机质、碱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呈显著负相关,坡向因子与表层土壤养分含量不存在显著相关关系。④海拔因子与土地利用的交互作用对表层土壤养分含量影响显著,坡度因子和坡向因子与土地利用交互作用对表层土壤养分没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30.
希拉穆仁草原坡度对土壤入渗规律影响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常颖  秦富仓 《北京农业》2013,(21):196-197
通过野外土壤入渗试验研究希拉穆仁草原土壤入渗规律。对于土壤入渗过程的影响因子众多,包含自身属性影响因子和外部影响因子。基于此,着重研究不同坡度和坡位对土壤入渗过程的影响规律。通过试验和数据分析发现,随坡度的增加,考虑水层坡向作用力的因素,土壤瞬时入渗率减小;不同坡位入渗过程中达到稳渗率所需时间不同,故坡顶>坡中>坡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