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1篇
林业   1篇
农学   8篇
综合类   26篇
农作物   8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稻白叶枯病(bacterial blight,BB)是威胁中国水稻生产的最主要病害之一。本研究在田间观察材料时发现普通野生稻染色体片段代换系CSSL45高感白叶枯病,于是利用6个不同的白叶枯菌株对CSSL45及其受体亲本9311进行抗性鉴定,结果表明它们之间对不同菌株表现出明显的抗感病差异。随后利用GX0312菌株对9311/CSSL45的194个F2分离单株进行接种鉴定,遗传分析表明:籼稻品种9311的抗性由一个显性的抗白叶枯基因控制。最后进一步利用分子标记对472株感白叶枯病的单株进行重组单株检测,最终将Xa41(t)定位在水稻第11号染色体的SSR标记RM27320和RM27335之间,物理距离约为220 kb。本研究定位的Xa41(t)可能与此前报道的4个抗性基因Xa3/Xa26、Xa4和Xa40是互为等位基因。因此,合理利用Xa41(t)基因与其他不同抗性基因进行聚合,对广西水稻白叶枯病抗性育种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2.
[目的]评价分析华南地区常用籼稻亲本稻瘟病抗性及抗性基因,为水稻稻瘟病抗性育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利用人工接种鉴定对52份华南地区常用籼稻亲本进行稻瘟病抗性分析,同时利用分子标记检测稻株携带的抗性基因,分析亲本材料稻瘟病抗性与其所携带稻瘟病抗性基因间的关系.[结果]从52份适应华南生态条件的籼稻亲本材料中筛选获得4份广谱抗源(2份抗谱为100.0%,2份抗谱为92.9%);常规稻较恢复系和保持系具有更高的稻瘟病抗性.ZA1、ZA9和ZB9生理小种较ZB1和ZB5生理小种表现出更强的致病力,具有较低的抗性频率.Pi-ta和Pi54基因的出现频率最高,均为0.42;其次是Pib基因,出现频率为0.37;Pi-km基因的出现频率较低,仅0.06;所有籼稻亲本材料中均未检测出Pi9基因.携带Pib+Pi54+Pi-km和Pi-ta+Pib+Pi54三基因稻株的抗性高于所有单基因或双基因稻株.[结论]华南常用籼稻亲本材料中存在着优良的稻瘟病广谱抗源,可利用这些抗源拓宽育种材料的遗传背景,培育抗病优良品种.多个抗性基因聚合能有效提高稻株对稻瘟病不同生理小种的抗性,在育种实践中应加强多基因聚合材料的创制和利用研究.  相似文献   
33.
广西马铃薯主粮化发展优势、存在问题及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广西马铃薯种植业发展迅速,马铃薯已成为广西农业支柱产业之一。2015年我国启动了马铃薯主粮化战略,给广西马铃薯产业的发展带来了新机遇。为促进广西马铃薯主粮化发展,从马铃薯营养价值、保健功能以及在粮食安全战略中的地位入手,分析了马铃薯主粮化发展的优势,探讨了广西马铃薯产业的发展优势、主粮化发展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对推动广西马铃薯主粮化发展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34.
以含水稻白叶枯病抗性基因Xα23的近等基因系WBB1为供体亲本,与不同遗传背景的籼稻、粳稻及不育系杂交,分析Xα23基因导入不同遗传背景受体的效应。结果表明,Xα23导入籼稻、粳稻后,F1代显性程度高,达高抗水平;导入不同类型的不育系,F1代达到中抗水平。说明Xα23基因抗性遗传强,导入效应好,为育种上配制含Xα23基因的高抗白叶枯病组合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35.
桂红一号是广西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以湖南农家传统红米为母本,广东农家传统红米为父本,配组杂交,经过多代定向选择育成的早晚兼用型红香米新品种。该品种表现株叶型好、分蘖力强、产量高、米质优、适应性广、生育期适中。2009年5月通过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适宜桂南、桂中稻作区早晚稻种植。  相似文献   
36.
37.
利用分布于水稻12条染色体上已筛选的24个微卫星标记,对华南地区常用的30份杂交稻恢复系进行遗传差异分析。所有引物检测到的等位基因是70个,平均每对引物可检测到2.5个等位基因;有效等位基因数介于1.069~4.000之间,平均为2.051;多态信息含量(PIC)变动范围为0.064~0.750,平均为0.456。聚类分析表明,30个水稻恢复系间遗传相似系数在0.58~0.97之间,有4份材料桂55、9518、测315和5058与其他材料间的遗传差异较大,可在强优势组合的培育中加以利用。  相似文献   
38.
2007年广西桂中、桂北稻作区早稻早熟组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以金优463为对照,共11个水稻新品种参加2007年广西桂中、桂北稻作区早稻早熟组区域试验.结果表明,准两优1383、威优608两个品种的产量、米质、抗性等综合性状优于对照,且已完成试验程序,推荐省级评审;G2A/R007、T优585、丰优早1号按试验程序继续参加2008年的区域试验及生产试验;威优160、252A/测32、金优1号、陆两优中早1号、准两优早6、香两优899组合因产量、米质、抗性等综合评价比对照差而终止试验.  相似文献   
39.
小粒软米型籼稻不育系百A的选育及应用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百A是以小粒型优质保持系秋B作母本,软米型籼稻品种浙农8010作父本杂交制保后与秋A测交、回交转育而成的优质软米型不育系.该不育系花粉以典败为主,败育彻底,柱头外露率高,异交习性好,对"九二○"敏感;可恢性好,配合力高;分蘖力强;谷粒细长,千粒重14~15 g,品质优.所配组合以感光类型为主,且稻米品质优.其中,百优1025(百A/桂1025)和百优1191(百A/桂1191)分别于2007和2008年通过广西品种审定.  相似文献   
40.
【目的】探明非洲新稻与籼稻育性及主要农艺性状表现,为在水稻育种中利用非洲新稻资源提供理论依据和材料基础。【方法】利用非洲新稻Z3与籼稻龙特浦B杂交获得F1群体,再自交获得F2群体,在水稻成熟期调查亲本和各群体的结实率及主要农艺性状。【结果】Z3与龙特浦B杂交F1的自交结实率为70%,F2群体的自交结实率为24%~80%;F2群体中各性状都存在变异,可从中筛选到综合农艺性状优良的单株。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杂交F2群体单株产量与株实粒数、株穗数、结实率和穗长之间存在极显著正相关,与株高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结论】非洲新稻Z3与籼稻龙特浦B杂交后代之间不存在自交不育问题,可在水稻育种中直接利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