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篇
农学   1篇
综合类   11篇
水产渔业   20篇
畜牧兽医   2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3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1.
饲料中添加植酸酶对青虾生长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日粮中添加不同量植酸酶对青虾生长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饲料中添加1000U/kg的植酸酶,可以有效提高青虾的增重率,降低饵料系数。  相似文献   
22.
乌苏里拟鳞属鲇形目,鳞科,习底栖性,生活于缓流中。在南北方地区都可以养殖,此鱼耐温0~36℃左右,南方生长周期长,生长速度较快。其肉味鲜美无比,无肌间刺,食性广,病害少,市场需求旺盛,价格较优,前景十分看好,倍受广大消费者和养殖户所喜爱,是具有养殖前途的一个特有新品。近年来我们对其进行了人工繁育试验工作,并取得了成功,现将一些技术经验总结如下,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23.
粗唇鮠和大鳍鳠为长江野生鱼类,其经济价值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由于长期的过度捕捞和工农业生产的污染,给鱼类生活环境造成了一定的破坏,野生资源量大幅下降。为了更好地保护野生资源,保护长江鱼类多样性,在合理开发长江渔业资源的同时满足市场的需求,江苏省淡水水产研究所于2007年7月-2008年12月,陆续从长江南京江段收集粗唇鮠、大鳍鳠两种野生鱼类,开展了长江野生鱼类的移植驯化试验工作,其中粗唇鮠507尾,大鳍鳠261尾,运输成活率达95%,采用土池驯养,成活率分别为71.3%和78.72%,有望成为新的池塘套养或主养的养殖种类。  相似文献   
24.
采用PCR扩增获得了长江下游鲿科(Bagridae)4个属6个种类的线粒体16S rDNA序列片段。序列长度介于920 bp与933 bp之间,A+T含量明显高于C+G含量。共有939个比对位点,其中190个为变异位点;52个为简约信息位点。以大鳞脂鲤(Chalceus macrolepidotus)为外群,采用邻接法(NJ)和最大简约法(MP)分析鲿科4属6种鱼类的系统发生关系。结果表明,16S rDNA序列可以作为鲿科属间系统发育分析的有效分子标记。聚类结果显示,鲿科鱼类构成一个单系类群,其中鳠属(Mystus)较特化,黄颡鱼属(Pelteobagrus)次之,而拟鲿属(Pseud-obagrus)与鮠属(Leiocassis)的亲缘关系最近。  相似文献   
25.
为了探究不同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家系组的免疫性能,选取Ⅰ(G♂×G♀)、Ⅱ(S♂×S♀)、Ⅲ(T♂×T♀),Ⅳ(G♂×S♀)和V(S♂×T♀)5个家系组130日龄的鱼种300尾/家系,试验鱼体重为(8.5±1.0)g,开展注射嗜水气单胞菌攻毒试验。在攻毒0 h及攻毒后6、24、48 h采样。测定累积死亡率(CM)及血浆、肝脏免疫相关指标,包括血浆总蛋白(TP)、乳酸(LA)、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碱性磷酸酶(AKP);肝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结果显示:各家系组间黄颡鱼种感染嗜水气单胞菌后,除血浆AKP之外的指标都表现出组间显著差异。攻毒48 h后,CM由高到低顺序为ⅡVⅢⅣI。攻毒24 h后血浆TP达到高峰然后逐步下降。在攻毒48 h后,家系组Ⅰ、Ⅳ保持了较高TP含量,与其他试验组差异显著。各家系组血浆LA指标呈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48 h家系组Ⅰ、Ⅳ的血浆LA显著低于其他家系组。攻毒后各家系组血浆转氨酶含量急剧上升,家系组Ⅰ、Ⅱ血浆ALT在24 h首先恢复到攻毒前水平。攻毒24 h后,肝脏中SOD水平达到顶峰,48 h家系组V肝脏中SOD水平最高,显著高于其他家系组。肝脏MDA水平呈逐渐升高的变化趋势,攻毒后6 h,家系组Ⅰ肝脏的MDA水平显著低于其他组,48 h家系组Ⅲ肝脏的MDA显著高于家系组Ⅰ、Ⅱ、Ⅳ。结果表明:各家系组表现出明显的免疫差别。家系组I(G♂×G♀)表现出较强的抗应激、非特异性免疫、肝脏抗氧化能力,在抗嗜水气单胞菌方面表现出抗病优势。  相似文献   
26.
斑点叉尾(鮰)又称美洲鲶、沟鲶,原产美国,具有适应性强、肉质鲜美、生长快等特点,尤其适合加工生产.2007年我国农业部渔业局针对我国斑点叉尾(鮰)养殖过程中种质性能退化、良种系统选育未开展等问题,开展了我国斑点叉尾(鮰)良种选育工程,江苏省淡水水产研究所作为该项目的实施单位,从2007年开始进行斑点叉尾(鮰)选育工作,经过6年努力,成功培育出了斑点叉尾(鮰)“江丰1号”新品种(品种登记号:GS-02-003-2013).  相似文献   
27.
斑点叉尾鮰(Ictalurus punctatus),又称沟鲇,英文名为channel catfish,隶属于鲇形目(Siluriformes),鮰科(Ictaluridae),叉尾鮰属(Ictalurus),原产于北美,是美国淡水养殖的主要鱼类品种[1],产量占美国水产养殖总量的60%以上[2].2016年,美国斑点叉尾鮰养殖量约15万t,总产值为3.86亿美元[3].中国自1984年从美国引入斑点叉尾鮰后,养殖面积和总产量不断增加,2015年总产量达26.5万t[4].美国和中国是全球最主要的斑点叉尾鮰养殖国家,其他国家鮰鱼养殖很少,多以养殖其他鲇形目鱼类为主,如,越南主要养殖芒鲇(俗名巴沙,Pangasius sutchi).美国养殖鮰鱼以本国消费为主,中国是本土消费兼出口,且出口国家集中于美国.  相似文献   
28.
饲料添加中草药制剂对日本沼虾免疫因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基础饲料的基础上,通过添加大青叶、鱼腥草等中草药煎液制成试验饲料,以基础饲料为对照.采用连续投喂的方法,饲喂日本沼虾30 d,研究中草药制剂对日本沼虾免疫因子的影响.采集日本沼虾肝胰脏,肌肉,分别测定了8种免疫指标活性.结果表明,中草药添加饲料组虾的酸性磷酸酶(ACP)、碱性磷酸酶(ALP)、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溶菌活性(UL)、抗菌活性(UA)、酚氧化酶活性(PO)、过氧化物酶活性(POD)作为虾肝胰脏、肌肉的免疫检测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但平均值比对照饲料组高.血凝活性在虾肝胰脏免疫指标中中草药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而在肌肉免疫指标中结果很难测出.试验结果表明,该中草药制剂的添加对增强日本沼虾的免疫水平具有一定的效果.  相似文献   
29.
<正>近年来,针对我国养殖的部分斑点叉尾鮰出现种质退化、生长缓慢、病害频发等现象。经我国多家技术推广单位和重点企业联合选育,选育出斑点叉尾鮰高产新品种"江丰1号"。本文详述了其技术路线、中试情况、苗种扩繁推广模式及未来工作的前景展望。  相似文献   
30.
采用2×2实验设计,研究不同家系种质(G♂×S♀、S♂×S♀)和日粮蛋白含量(37%、40%)对黄颡鱼幼鱼生长性能及肝脏IGF-I m RNA表达水平的影响及其交互作用。各试验组设3个平行,养殖60 d。分析结果显示:日粮蛋白含量、家系两因素对末重、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及IGF-I m RNA的相对表达量等指标均影响显著(P0.05),两因素在对上述指标的影响上均不存在交互作用。P40/(G♂×S♀)获得最大末重、增重率和IGF-I基因表达量。结果表明黄颡鱼幼鱼可通过种质筛选和日粮蛋白营养调节达到更好的养殖效果,G♂×S♀家系在高蛋白日粮投喂下,获得最佳生长性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