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2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4篇
农学   7篇
基础科学   5篇
综合类   44篇
农作物   13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1.
云南铁壳麦遗传多样性的SSR标记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云南铁壳麦是云南省特有的种质资源,具有丰富的遗传变异和优良性状,可用于拓宽现代小麦的遗传基础.本试验利用20对SSR引物对36个云南铁壳麦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共检测到39个等位变异,每对引物等位变异数在1~3个,平均为1.95个.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H)为0.00~0.50,平均为0.24;Shannon信息指数(I)为0.00~0.69,平均为0.38;遗传距离(GD)为0.03~0.62,平均为0.24;说明铁壳麦遗传差异较小.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在遗传距离约0.44处,可以将36份铁壳麦材料分为4类.其中腾冲的铁壳麦与龙陵的大河头小麦、镇康顶莨铁壳麦与永德短芒铁壳麦、双江铁壳麦2与凤庆硬壳麦1遗传距离较近,双江铁壳麦-4与其它铁壳麦存在较大的遗传差异.  相似文献   
12.
云南国外引进小麦品种主要性状遗传多样性及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提高云南小麦育种水平,对云南50年来从国外引进并大面积推广的品种进行遗传多样性及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穗形、壳色、粒色、粒质、饱满度频率分布较集中,遗传多样性较低。生育期、基本苗、最高茎蘖数、有效穗、有效分蘖、株高、穗粒数、穗长、结实小穗数、不结实小穗数、空瘪粒数,千粒重、溶重、产量均存在较大变异,变异幅度系数为1.22%~28.36%,各性状遗传多样性指数均较大,平均为1.7321,结实小穗数多样性指数最大,为2.0381,株高多样性指数最小,为1.4105,表明13份国外引进小麦品种具有较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基本苗与最高茎蘖数、有效穗呈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达0.555、0.76,最高分蘖数与有效穗呈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达0.66,基本苗是分蘖数、有效穗形成的基础,穗粒数与千粒重、基本苗呈极显著负相关,相关相关系数别达-0.61、-0.62,穗粒数与千粒重、基本苗是产量构成的一个矛盾体,产量与基本苗、最高茎蘖数、有效分蘖、千粒重、生育期呈正相关,与穗空瘪粒数呈极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达-0.63,因此,在不影响茬口的前提下,选择生育期较长的品种,适当增加播种量,提高基本苗,加强田间管理,促进分蘖,提高成穗率和千粒重,降低空瘪粒数是获得高产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3.
云南早秋地麦高产优质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云南地处云贵高原,是边疆、民族、贫困、山区“四位一体”的省份,粮食生产要实现自求平衡必须重视冬季粮食生产。云南山区、半山区的旱地面积占全省耕地面积的2/3,云南3/4的小麦都种植在无灌溉和施肥条件的旱地上,基本是雨养农业,但云南冬春干旱少雨,麦熟时又常伴随高温的发生,严重制约云南小麦生产的发展。早秋地麦种植时间较早,能有效利用秋冬丰富的雨热资源,避过或减轻常规地麦面临  相似文献   
14.
小麦新品种“云麦56”的选育及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选育经过 小麦新品种云麦56原编号"楚麦11号",系云南省农科院粮作所与楚雄州农业科学研究推广所采用穿梭育种方法选育出的小麦新品种,亲本组合932-625/822-16-7-3。该品系于1997年至2003年在云南省农科院粮作所的杂种和选种圃试验。  相似文献   
15.
云南小麦隐性自然灾害成因及防控途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云南三大麦区的调查,发现季节性干旱、倒春寒、烂场雨、干热风是云南小麦种植的主要隐性自然灾害。通过查阅国内外的研究结果,结合云南小麦生产实际情况,提出了应对云南小麦隐性自然灾害的措施。  相似文献   
16.
为了明确云南铁壳麦亚种在小麦品质改良中的作用,用单籽粒谷糖硬度测定仪对36份云南铁壳麦的籽粒硬度及其单籽粒硬度的频率分布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云南铁壳麦籽粒硬度变幅为7.3±15.9~70.9±19.6,其中硬质麦31份(1级17份、2级14份)、混合麦2份(2级1份,3级1份)、软质麦3份(均为5级),硬质、混合和软质麦类型比例分别为86.1%、5.6%和8.3%;硬质类型云南铁壳麦的平均硬度为62.0,没有极硬的类型;有2份临沧铁壳麦(A14,A21)属极软类型.籽粒硬度的分类与不同硬度范围单籽粒频率分布及硬度均值有关,硬质云南铁壳麦硬度低于46的籽粒占5%~20%,高于47的籽粒比例为74%~95%,硬度均值55.7±14.0~70.9±19.6,绝大部分一致性较好;2份混合型云南铁壳麦(云0005、云0007)硬度指数低于46的籽粒分别占29%和30%,高于47的籽粒分别占70%和71%,硬度值为53.7±17.2和55.7±17.8,一致性最差;软质麦硬度指数低于46的籽粒占98%~100%,高于47的籽粒占0~2%,硬度均值为7.3±15.9~16.6±13.5,一致性最好.籽粒硬度分析表明,云南铁壳麦中既具有加工优质面条、馒头等所需的硬度等级,又具有软质小麦改良的亲本材料.  相似文献   
17.
云南省旱地小麦产量性状的灰色关联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小麦是云南省的第三大粮食作物,常年种植面积约70万ha,其中旱地小麦面积约50万ha,占全省小麦种植面积的70%左右,由于无灌水条件,耕作粗放,产量在很大程度上受当年冬春气候条件所制约,一般每公顷产量1500~2250kg。本研究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对云南省1995~1997年度旱地小麦良种区域试验参试品种的主要产量性状进行分析,以利于制订和改进云南省旱地小麦育种策略和高产栽培措施。 1 材料与方法 1.1 参试材料和数据来源 分析所用数据取自1995~1997年度省地麦良种区域试验总结。参试品种共计8个,其中9 2D2-1、92D2-69、94D4-11由云南省农科院粮作所提供,9116、917由曲靖市农科所提供,YV93-105由云南省农科院品资站提供,8805由楚雄州农科所提供,内乡5 号为对照种。 1.2 试验设计 试验由云南省农科院粮作所和云南省种子管理站共同主持,试验点有昆明(海拔1960m)、楚雄(海拔1775m)、曲靖(海拔1860m)、文山(海拔1260m)、大理(海拔1998m)、蒙自(海拔1704m )、昭通(海拔1917m)、会泽(海拔2109m)、凤庆(海拔1580m)、易门(海拔1800m)、思茅(海拔 1200m)、镇雄(海拔1850m)等12个。  相似文献   
18.
19.
小麦新品种云麦53氮磷肥效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肥料试验"3414"方案部分处理设计,对施氮、磷肥在云麦53基本农艺性状和产量性状方面的效应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施氮肥或磷肥均能提高云麦53的株高、穗长、穗粒数和产量等性状。云麦53穗长和穗粒数两个性状与氮磷肥施肥量间有极显著或显著的回归关系,其中氮肥对二者的效应大,而磷肥效应小;云麦53株高、有效穗、千粒重和产量等性状与氮磷肥施肥量间的回归关系不显著。以上结果说明,配合施用氮磷肥能有效地提高云麦53的穗长和穗粒数。  相似文献   
20.
云南省小麦育种进展及发展策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概述了云南小麦育种。肯定了本省小麦育种在产量、抗病性、抗逆性和适应性方面取得了大进展。并提出了今后育种工作策略:明确育种目标,加强品种资源的研究,培育核心亲本材料,开展穿梭育种,改进方法,注意抗病育种,品种资源的研究,培育核心亲本材料,开展穿梭育种,改进方法,注意抗病育种,重视品质育种,完善全省育种网,提高育种效率,建立健全良种繁育制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