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1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7篇
农学   42篇
  3篇
综合类   21篇
农作物   17篇
植物保护   37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14篇
  1992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1.
抗虫棉的病害及其防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近年来我国棉花生产正经历着新一轮的品种更换 ,其主要特点是以抗虫棉代替常规棉。目前生产上推广的抗虫棉主要是美国 33B及其衍生品种和国产 GK系列品种 ,美国抗虫棉有别于我国现有品种的遗传基础 ,其病害种类和规律发生了一些变化 ,主要特点是前期和后期病害较常规棉发病重 ;国产 GK系列抗虫棉由于大部分具有南方品种背景 ,病害发生表现为前期病害少 ,后期病害重 ,尤其以红叶茎枯等与早衰相关的病害更为突出。防治上应采取包衣或药剂拌种等措施防治苗期病害 ,对中后期的早衰则可采取追施和喷施磷钾肥结合叶面喷杀菌剂防治。  相似文献   
112.
通过对转葡萄糖氧化酶(GO)基因棉株系B99261(IV、Ⅷ代)和B99267(Ⅷ、Ⅳ代)与受体新陆早7号及耐黄萎病对照中棉所12农艺性状及抗病性比较.结果表明,转基因棉花株型变矮,果柄变长,单株成铃数和纤维品质有明显提高.B99261对苗期炭疽病、立枯病及铃疫病抗性有显著提高,但不抗红腐病;B99267对棉铃疫病抗性也显著增强.这两个品系对枯萎病和黄萎病抗性均有显著提高,其中第四代B99261抗黄萎病性能最好,达到抗病水平.  相似文献   
113.
35%苗病净1号对黄枯萎病菌抑制作用测定①孙文姬简桂良石磊岩马存中国农科院植保所,北京10009435%苗病净1号是我们研制的棉花复配拌种剂,1994年12月23日通过了化工部技术成果鉴定。该药具有低毒、内吸、广谱和持效期长及促进植物生长等特点,防治...  相似文献   
114.
中国棉花抗枯、黄萎病育种50年   总被引:31,自引:4,他引:31  
 综述了我国棉花抗枯、黄萎病育种研究进展 ,内容包括 5 0年来取得的成就、经验 ,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是对我国棉花抗病育种工作较为全面的总结。  相似文献   
115.
棉花双抗新品系86-6号抗黄萎病、兼抗枯萎病棉花新品系86-6号(原编号88031)是中国农科院植保所与河南新乡县小冀镇王屯科技组合作,1985年以中12为母本,以86-4号为父本杂交,在枯、黄萎混生病圃经多年连续选择育成的,为“八五”攻关科技新成果...  相似文献   
116.
北方植棉区棉花黄萎病菌生理分化类型研究   总被引:17,自引:5,他引:17  
通过对采自北方植棉区落叶和非落叶病株的51个棉花黄萎病菌系致病力分化测定结果,确定我国北方植棉区存在落叶类强致病力菌系;混合类中度致病力菌系及非落叶类弱致病力菌系的3个致病类型,并分别占测试菌的41.51%、35.85%和22.64%,其中9个强致病菌系致害棉苗出现落叶程度与对照菌的落叶程度相当或略重,表明河北、山东、河南植棉区重病田有落叶型黄萎菌系。病菌培养性状研究,得出3个培养型,即黑色菌落型、灰白色菌落型与白色菌落型。明确了黄萎病菌生长最佳温度为25℃,这一结果同田间黄萎病大发生要求的温度一致。  相似文献   
117.
在温室条件下,利用便携式高光谱仪研究不同抗病性品种在接菌后棉苗的冠层光谱特性.结果表明,冠层光谱反射率对棉花品种间的差异敏感,病情指数与光谱反射率呈负相关.对枯萎病抗性越强,则其在近红外区的反射率越大,而感病品种光谱反射率则很小;病情越轻,光谱反射率越高,而品种间两次测定的值也存在这种负相关性.病情指数和光谱反射率线性回归分析,近红外波段决定系数较高,表明该波段对病情指数比较敏感,可用来监测棉花枯萎病害.该研究对于遥感大面积监测棉花枯萎病的发生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8.
1987~1988年在河南新乡用相同接菌量种植感病品种,对棉花抗枯萎病品种86—1连作10年以上田块土样进行盆栽和田间小区试验。结果表明.枯萎病平均病指分别为29.4和4.4,与对照果园土比较抑菌效果分别为39.9%和85.8%。上述田块中86—1棉株根围5cm内土样,盆栽枯萎病平均病指19.5,抑菌效果60.5%。连作10年以上枯萎病圃土样,病指分别为27.2和6.8,抑菌效果为43.9%和76.2%。1990~1991年在辽宁省经作所试验结果,连作10年以上枯萎病圃田间抑菌效果56.2%,连作5年病圃抑菌效果17.6%。上述结果证明,枯萎病圃衰退的主要原因是棉花枯萎病菌抑菌土的产生和存在。土样内枯萎菌菌量测定结果表明,3个抑菌土土样内菌量比果园导菌土减少48.6%~59.2%。抑菌土经高压灭菌后抑菌效果完全消失,初步证明抑菌因子可能以生物因子为主。  相似文献   
119.
我国棉花品种抗黄萎病鉴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16,自引:4,他引:12  
对1990~1996年通过省级审定的84个棉花品种的黄萎病病指分析表明,大多数品种的病指与其实际抗病性不符。分析其原因认为,抗性鉴定的病圃及鉴定方法不规范,品种审定时对抗黄萎病性能无明确要求等所造成,为此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相似文献   
120.
张金祥  简桂良  李颖  王迪 《棉花学报》2005,17(4):251-252
我国棉花黄萎病的致病菌是大丽轮枝菌(Verticillium dahliae Kleb.),由于其致病性分化明显,变异性强,给防治造成较大困难。国内外一些学者试图从核基因组中探寻与致病性相关的基因或分子探针,而更多的工作则着眼于对菌株的鉴定和分类以及致病类型的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