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5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3篇
农学   13篇
综合类   117篇
农作物   6篇
畜牧兽医   2篇
园艺   21篇
植物保护   84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16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21篇
  2008年   23篇
  2007年   27篇
  2006年   20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2篇
  1983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31.
中药细辛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细辛为常用传统中药,活性成分复杂。细辛不但具有广泛的药理作用,还具有抗农业害虫和抗植物霉菌病害等作用,本文主要对其资源分布、化学成份和生物活性等进行归纳总结。  相似文献   
32.
为了寻求能够充分发挥草茎点霉粗毒素活性的最佳培养条件,笔者利用有机溶剂萃取草茎点霉发酵液,获得粗毒素,采用针刺法、种子萌发法确定草茎点霉毒素合适的提取条件及对鸭跖草的致病性。结果表明:草茎点霉胞外毒素活性较高,3种有机溶剂中乙酸乙酯萃取效果最好,产毒的最佳条件为:培养温度32℃、培养时间14天、培养方式为150 r/min震荡培养。粗毒素浓度在1000 μg/mL时种子萌发抑制率为26.09%,病斑面积达到6.85 mm2。萃取毒素采用有机溶剂的种类以及培养温度、培养时间、培养方式对草茎点霉粗毒素的活性影响很大。  相似文献   
33.
草茎点霉粗毒素的除草活性和杀草谱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种子萌发、胚根和胚芽伸长、植株生长量、叶片伤害反应为参数,测定了草茎点霉粗毒素的除草活性.在最高毒素浓度500μg·mL-1时.种子萌发的抑制率为17.89%,胚根和胚芽伸长的抑制率分别为37.26%和28.37%,植株鲜重减少了15.5%,叶片病斑面积6.53mm2.粗毒素杀草谱和对作物安全性测试结果为:鸭跖草和藜对毒素最敏感,伤害反应为4级;反枝苋和虎尾草伤害反应分别为3级和1级;玉米和高粱对粗毒素敏感,小麦、大豆和花生对粗毒索不敏感.  相似文献   
34.
对生物农药蜡蚧轮枝菌VL17菌株进行了急性经口、经皮毒性试验,眼刺激试验和致敏(皮肤变态反应)试验.结果表明,蜡蚧轮枝菌VL17对雄、雌性大鼠急性经口LD50>5000mg·kg-1;对雄、雌性大鼠急性经皮LD50(4 h)>2 500 mg·kg-1;对试验兔急性眼刺激的平均指数为0;对大鼠致敏(皮肤变态反应)试验致敏率为0.表明蜡蚧轮枝菌VL17是一种低毒,对兔眼无刺激性,对皮肤无致敏性的安全的生物农药.  相似文献   
35.
苍耳叶提取物对植物病原真菌的抑菌活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生长速率法,测定苍耳叶提取物对21种植物病原真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及部分病原菌的抑制中浓度EC50,结果表明,苍耳叶提取物对21种植物病原真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其中对水稻恶苗病菌、玉米顶腐病菌、水稻稻瘟病菌及小麦根腐病菌活性较高,而对水稻纹枯病菌、黄瓜黑星病菌和黄瓜枯萎病菌活性较低;对葡萄白腐病菌、玉米顶腐病菌、小麦赤霉病菌、大豆镰刀病菌、玉米小斑病菌、甜瓜枯萎病菌、草莓灰霉病菌和瓜果腐霉病菌的EC50分别为0.003 0、0.004 4、0.006 0、0.006 9、0.007 3、0.014 9、0.015 8、0.043 3 g/ml.  相似文献   
36.
草茎点霉毒素的分离和除草活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开发生物防治鸭跖草的新型真菌除草剂,笔者从鸭跖草茎点霉中分离纯化除草毒素并对组分的活性进行了初步研究。利用乙酸乙酯浸提获得鸭跖草茎点霉粗毒素,通过TLC、柱层析和HPLC法对茎点霉粗毒素进行分离,并采用针刺法测定分离组分的除草活性。结果表明,经TLC和柱层析分离后,得到8组组分,其中6号组分活性最大,病斑面积达到10.48mm2,6号组分经HPLC分析后,得到5组馏分,其中4号馏分活性最大,病斑面积达到12.69 mm2。  相似文献   
37.
一株苦参内生真菌的抑菌特性及活性成分的结构鉴定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分离药用植物苦参内生真菌,明确其抑菌特性,确定内生真菌BS001发酵产生抗菌物质的种类及结构。【方法】采用常规的组织分离法对内生真菌进行分离,平板菌块法测定抑菌特性,捷克八层析试验确定其极性,柱层析及冷冻干燥的方法对其分离纯化,并利用TLC生物自显影进行跟踪,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其纯度,1H-NMR、13C-NMR以及液相色谱-质谱(LC-MS)等方法对其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苦参种子中分离出1株内生真菌菌株,编号为BS001。该菌株对辣椒疫霉病菌、番茄炭疽病菌、油菜菌核病菌、苹果斑点落叶病菌等病原菌具有抑制效果,其中对番茄炭疽病菌的抑菌直径达2.734 cm。其发酵液经进一步分离纯化后,用波谱学技术对其抑菌活性成分进行鉴定,结果表明其结构为6,7-(2′E)dibutenyl-5,8-dihydroxy-(Z)-cyclooct- 2-ene-1,4-dione。【结论】苦参中存在1株对多种病原菌具有抑制作用的内生真菌,经鉴定为土曲霉(Aspergillus terreu)。在该菌株发酵液中得到一种新抗菌活性物质,可用于生物药物及生物农药的开发。  相似文献   
38.
苯甲酰基甲磺酰胺的合成与杀菌活性   总被引:6,自引:4,他引:2  
以苯乙酮为原料,用三氧化硫·二氧六环进行磺化,经碱中和后制备得到苯甲酰甲磺酸盐;与草酰氯在DMF为催化剂的条件下反应生成磺酰氯,再与胺反应,制备得到14个苯甲酰基甲磺酰胺,其中13个为新化合物。其结构通过1H NMR、IR和元素分析确证。在50 μg/mL浓度时,该系列化合物对番茄灰霉病菌Botrytis cinerea、小麦赤霉病菌Gibberlla zeae、水稻纹枯病菌Rhizoctonia solani、梨黑星病菌Venturia nashicola菌丝生长均具有很好的抑制活性,其中化合物 B-8、B-9、B-10、B-12 对番茄灰霉病菌的EC50值分别为1.0、0.2、1.2、0.4 μg/mL,接近或优于对照药剂嘧霉胺, B-8、B-10、B-11 对小麦赤霉病菌的EC50值分别为0.07、0.2、0.05 μg/mL,优于对照药剂多菌灵。  相似文献   
39.
辣椒根腐病(Fusarium oxysporum Schlecht.)是土传病害中发生较为严重的病害之一。田间药效试验表明,40%氟硅唑乳油、25%丙环唑乳油、10%苯醚甲环唑可分散粒剂、50%噻菌灵悬浮剂、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均为防治辣椒根腐病的良好药剂。其中,40%氟硅唑乳油、25%丙环唑乳油两种药剂的防治效果最好,均达到80%以上。  相似文献   
40.
辽宁省蔬菜灰霉病菌对嘧霉胺的抗药性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2006年从辽宁省不同地区采集蔬菜灰霉病果或病叶,经分离共获得灰霉病菌株86株。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其对嘧霉胺的敏感性。试验结果表明,灰霉病菌对嘧霉胺产生中等水平抗药性,抗性频率为17.41%。经紫外、药剂联合诱导获得了高抗菌株,抗性倍数最高达62.78倍。嘧霉胺与多菌灵和腐霉利间不存在交互抗药性,苯胺基嘧啶类杀菌剂之间存在交互抗性。野生抗性菌株具有较好的遗传稳定性,连续转接9次后抗药性无明显下降。不同菌株的菌丝生长速度、鲜重和产孢量存在明显差异,但该差异与灰霉病菌对嘧霉胺的敏感性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