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8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农学   7篇
  2篇
综合类   60篇
农作物   5篇
园艺   5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福克212系由“燕子×克新2号”杂交组合选育而成.该品种生育期89 d左右,叶片绿色,茎绿带褐色,单株块茎数6~8个,薯型扁圆型,薯皮黄色、光滑,薯肉黄色,芽眼浅,干物质含量18.5%,适口性好,休眠期60 d左右,产量25 500~27 000 kg·hm-2.2011年3月福克212通过了福建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  相似文献   
12.
以马铃薯晚疫病感病品种费乌瑞它为试验对象,采用68%精甲霜锰锌可湿粉剂、70%安泰生丙森锌可湿粉剂和64%恶霜锰锌可湿粉剂3种药剂进行马铃薯晚疫病的防治试验,结果表明:交替使用其中2种或3种药剂防治马铃薯晚疫病的效果优于单一使用1种药剂;68%精甲霜锰锌可湿粉剂与70%安泰生丙森锌可湿粉剂、70%安泰生丙森锌可湿粉剂与64%恶霜锰锌可湿粉剂、68%精甲霜锰锌可湿粉剂与64%恶霜锰锌可湿粉剂3种组合交替施用共喷药4次,防效分别为65.96%、61.70%、60.34%,商品薯产量比对照分别增产为61.74%和60.07%和52.01%。生产上可选用药剂交替使用来防治马铃薯晚疫病。  相似文献   
13.
不同培养条件对马铃薯试管薯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影响马铃薯试管薯形成的培养基类型、培养容器及外植体接种密度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液体培养基比固体培养基更有利于试管薯的诱导产生,产生的试管薯各项指标均优于固体培养基;250mL广口瓶培养产生的试管薯鲜薯重与100mL和150mL三角瓶培养容器之间的差异均达到了极显著水平;每瓶接种10~15个外植体既能获得数量较多的试管薯,且试管薯的质量也较高。  相似文献   
14.
(福建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福州 350013)  相似文献   
15.
为丰富福建地区马铃薯种质资源和遗传基因改良奠定材料基础,参照《马铃薯种质资源描述规范和数据标准》,对50份种质资源的25个表型性状进行多样性、相关性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50份马铃薯种质资源质量性状多样性指数差异很大,变幅为0.52~2.01,其中肉色、开花繁茂性、薯形、叶色的遗传多样性指数分别达到2.01、1.81、1.61、1.52、0.52;数量性状遗传多样性指数除了主茎分枝数、蛋白质含量外,其他9个性状均达到2.10以上,单薯重、单株产量、单株结薯数、主茎分枝数变异系数较大,均达到27%以上。相关性分析方面,生育期与单株结薯数、株高、干物质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商品薯率与单株结薯数呈极显著负相关,与单薯重呈极显著正相关,而单薯重与单株结薯数呈极显著负相关;单株产量与商品率、单薯重呈极显著正相关;株高与单株结薯数、茎粗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商品率呈显著负相关,与单薯重呈极显著负相关;干物质含量与淀粉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通过主成分分析得到6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达90.691 0%,能较好反映该11个数量性状的主要信息。聚类分析将50份马铃薯种质资源划分为4个类群,第Ⅰ类群为中早熟低产型材料...  相似文献   
16.
为探明叶菜型甘薯叶绿体基因组特征及其与番薯属植物的亲缘关系,以叶菜型甘薯‘福菜薯18号’为试验材料,利用BGISEQ-500平台和Oxford Nanopore Technologies单分子测序技术对全基因组进行建库测序,并组装其叶绿体基因组.结果显示:叶菜型甘薯叶绿体基因组全长161 387 bp,具有典型的环状四分体结构,其大单拷贝区(large single copy, LSC)、小单拷贝区(small single copy, SSC)和2个反向重复序列(inverted repeat, IR)的长度分别为87 597, 12 052和30 869 bp.注释共得到132个基因,包含87个蛋白编码基因,8个rRNA基因,37个tRNA基因.在叶菜型甘薯叶绿体基因组中共搜索到54个SSR位点,其中单核苷酸、二核苷酸、三核苷酸、四核苷酸、五核苷酸和六核苷酸重复基序个数分别为32, 4, 3, 11, 2和2个.系统进化分析表明,叶菜型甘薯与甘薯四倍体野生种Ipomoea tabascana和二倍体野生种Ipomoea trifida具有较近的亲缘关系.  相似文献   
17.
为增加马铃薯生产品种的数量,满足目前福建不同生态区域多样性和农户的需求,福建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与福建省种子总站于2007年联合从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引进了中薯7号新品种。经过多点试验、省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于2012年通过福建省农作物品种审定。该品种生育期88 d ,叶片绿色,茎紫色,单株块茎数6~8个,薯型椭圆形,薯皮淡黄色、光滑,薯肉乳白色(闽审薯2012005),芽眼浅,干物质含量18.38%,食味品质较好,休眠期60 d左右,产量29716~32321 kg ·hm^-2,高感晚疫病。该品种在栽培技术上应注重地块选择与翻耕起垄、备种、播种期选择、密度控制、科学肥水管理、中耕培土、病虫害防治以及及时收获等措施。  相似文献   
18.
为对福建省马铃薯新品种(系)鉴定提供分子水平上的依据,利用筛选出的11对多态性较好的SSR标记对9份马铃薯新品种(系)及其主要亲本进行遗传分析并构建指纹图谱。结果表明,供试材料共扩增出89个等位位点,其中84个为多态性位点,多态性比率达94.38%。不同引物扩增出等位位点数5(STM1049)-15(STI027)个,平均8.09个。利用STI027、STI052、STI033、STI047、STM3023和STM0030共6对引物构建了供试品种(系)的SSR指纹图谱。其中引物STI027可以将13份品种(系)完全区分开,引物STM0030可以将10个品种(系)区分开。聚类分析表明,在相似系数0.628处,可将13份品种(系)分为四类,聚类结果与供试品种(系)的系谱来源有较好一致性。  相似文献   
19.
为评价马铃薯的抗寒能力,以18份马铃薯资源和47份马铃薯后代品系为材料,采用低温胁迫处理马铃薯离体叶片,测定其相应电导率,经Logistic方程拟合得出其半致死温度(LT_(50))。结果表明,供试材料LT_(50)介于-3.8~-1.0℃,材料间差异显著,随着处理温度的降低,供试材料相对电导率逐渐升高,均呈"S"曲线变化。根据LT_(50)聚类分析结果表明,供试材料分为低温敏感型、中间型、耐寒性较强3类,筛选出耐寒性强的2份资源及4份后代品系可作为耐寒育种材料。  相似文献   
20.
“十一五”期间福建省甘薯育种研究进展及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甘薯是福建省重要的旱作物,“十一五”期间,福建省甘薯育种单位在育种目标确定,育种技术利用及育种理论研究方面取得较大进展,选育出甘薯新品种有6个通过国家鉴定,22个通过福建省审定.综述了这一期间福建省甘薯育种的主要成效,并提出了今后育种工作的主要目标及工作重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