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8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13篇
林业   4篇
农学   15篇
基础科学   3篇
  47篇
综合类   82篇
农作物   5篇
畜牧兽医   3篇
园艺   1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4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3篇
  2001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41.
稻草及其循环利用后的有机废弃物还田效用研究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目的】研究稻草及其循环利用后的有机废弃物还田对稻田土壤肥力、生态及经济效益的影响,为稻草等有机废弃物资源化再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无肥(O)和纯施化肥(CK)为对照,设置稻草、菌渣、牛粪、沼渣与减量化肥配施处理(NPK+S、NPK+FD、NPK+CD和NPK+BD),研究4种有机废弃物还田对土壤理化性质、CH4和N2O排放、水稻产量及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4种有机废弃物还田均可一定程度地降低土壤容重、增加孔隙度及提高土壤团聚体的稳定性,提高土壤有机质、速效养分的含量,从而提高了土壤肥力水平;有机废弃物与减量化肥配施处理与CK处理相比,早稻略有减产,晚稻略有增产且实际收入也有所增加,但差异均不显著,而产投比却明显高于CK处理;有机废弃物还田处理能不同程度地增大稻田CH4排放,其中NPK+S处理增幅最大,NPK+FD、NPK+BD处理较小,但均能显著降低N2O的排放;有机废弃物还田可以减少10%—20%氮、磷、钾化肥用量,同时处理有机废弃物6250—22500kg·hm-2,节约能源的同时又减小了环境污染威胁。【结论】兼顾生产、经济、生态环境等效益,建议在南方双季稻种植区采用稻草循环利用后的菌渣、沼渣与化肥减量配施还田。  相似文献   
142.
[目的]筛选不同栽培方式下的最佳稻草还田方法。[方法]在2种不同栽培方式下,共设8组处理进行了田间试验。[结果]在2种栽培方式(移栽、抛秧)下,各处理均能明显提高水稻收获时0~20 cm土层土壤有机质、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的含量;翻耕有降低土壤容重的作用、免耕有增加土壤容重的趋势。在产量方面,不同稻草还田方式均能增加水稻产量。稻草覆盖免耕+抛秧处理的产投比最大,达11.99。[结论]稻草覆盖免耕+抛秧可省工、节本,增收节支效益明显,宜大面积推广。  相似文献   
143.
在不同缺磷土壤上进行定位试验,研究磷肥效应和土壤磷素的供应状况.试验在红黄泥和河沙泥两种土壤上进行,包括施(CK)、氮钾肥(NK)、氮磷钾肥(NPK)、氮磷钾肥加稻草还田(NPK+RS)4个处理.结果表明,施磷能够提高水稻的产量,平均增产率表现为严重缺磷土壤高于中度缺磷土壤、早稻高于晚稻、磷肥与稻草配合施用高于单施磷肥处理;中度缺磷和严重缺磷土壤上施用磷肥能够显著的提高作物产量,尤其在早稻上效果更明显;中度缺磷土壤上施用磷肥早稻平均增产6.3%,晚稻平均增产6.1%;在严重缺磷土壤上施用磷肥,早稻平均增产达到17.9%,晚稻平均增产达到10.5%;磷肥与稻草配合施用的水稻产量提高幅度略高于施用磷肥处理;土壤连续施用磷肥和磷肥与稻草配合施用能够提高土壤有效磷含量,且磷肥与稻草配合施用效果最佳.中度缺磷土壤磷肥与稻草配合施用处理连续两年试验后,土壤有效磷平均上升50.4%,严重缺磷土壤连续两年磷肥与稻草配合施用处理连续两年试验后,土壤有效磷平均上升91.4%.在中度和严重缺磷土壤上施用磷肥或磷肥与稻草配合施用有利于提高水稻产量、磷素吸收量和土壤的供磷能力.  相似文献   
144.
长期施肥红壤性水稻土磷素演变特征及对磷盈亏的响应   总被引:23,自引:1,他引:22  
鲁艳红  廖育林  聂军  周兴  谢坚  杨曾平 《土壤学报》2017,54(6):1471-1485
研究双季稻种植制度下长期不同施肥红壤性水稻土磷素含量及磷素有效性演变特征及其对土壤磷盈亏(磷平衡)的响应,为南方双季稻区红壤性水稻土科学施磷提供依据。以35年长期肥料定位试验为平台,研究不同施肥处理土壤全磷、有效磷及磷活化系数(PAC)的演变规律,计算不同处理土壤-作物系统每年磷素盈亏量及累积磷素盈亏量,探讨土壤全磷、有效磷及PAC与累积磷盈亏量的响应关系。结果表明,不施磷肥的CK和NK处理土壤全磷、有效磷和PAC随试验年限呈持平或下降趋势;不施磷肥仅施猪粪的NK+PM处理土壤全磷呈缓慢上升趋势,有效磷和PAC呈下降趋势;施化学磷肥或化学磷肥配施稻草的NP、NPK、NP+RS和NPK+RS处理土壤全磷在试验前10年上升速率较快,之后25年上升速率变缓或随时间变化不显著,土壤有效磷在试验前5年急剧升高,之后随时间变化速率减缓或基本持平。CK、NK和NK+PM处理35年土壤PAC平均值较试验初始值分别下降33.2%、29.7%和16.6%,NP、NPK、NP+RS和NPK+RS土壤PAC较初始值分别提高66.2%、60.6%、65.6%和52.9%。不施磷肥导致红壤性水稻土磷素亏缺,不施化学磷肥仅施猪粪土壤磷素基本持平,施用化肥磷及化肥磷配施稻草土壤磷素盈余。土壤全磷、有效磷及PAC与土壤磷累积盈亏量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土壤每盈余磷100 kg hm-2,全磷含量提高0.03 g kg-1,有效磷提高1.20 mg kg-1,土壤PAC上升0.09%。外源磷投入是影响土壤磷素及磷有效性的重要因素,在本试验条件下,长期不施磷或磷投入不足导致土壤磷亏缺,进而导致土壤磷及磷有效性降低,而化肥磷及有机无机磷配施促进了土壤磷盈余及土壤磷素肥力的提高。  相似文献   
145.
稻——蛙生态种养技术模式研究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稻—蛙生态种养是种植业和水产养殖业结合的一种生产模式,该模式利用水稻和蛙类共生关系,使稻田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利用更充分,物质循环和能量转换更合理。介绍了稻—蛙种养模式的生态学原理,技术要点,以及稻—蛙种养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总结了稻—蛙种养模式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前景,提出今后应推进稻—蛙生态种养规模化发展,促进农民增产和增收。  相似文献   
146.
开展连续5年大田定位试验,研究减量施肥下不同紫云英与稻草利用处理对洞庭湖地区紫潮泥双季稻的产量、产量构成因素及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单施化肥(F100)相比,不同紫云英、稻草利用处理均能促进水稻增产、稳产,其中紫云英与稻草协同利用的增产效果优于紫云英或稻草单独利用,协同利用处理中又以晚稻高茬稻草还田冬种紫云英(F80+HR+A)处理的效果更好。F80+HR+A处理的早、晚稻,5年平均产量较F100分别增产20.2%、11.9%,稻谷纯收益增加13.7%,边际成本报酬率为3.4元/元。早稻株高、每穗实粒数、千粒质量和晚稻株高、有效穗数、每穗实粒数的增加是水稻增产的主要原因。综上所述,晚稻留高茬还田冬种紫云英,不仅可以提高水稻产量,还可以获得较佳经济收益,减少化肥用量。  相似文献   
147.
稻草循环利用后的废弃物在油菜上的应用效果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田间试验,选取了稻草循环利用后的废弃物菌渣、沼渣及菌渣沼渣混合堆沤后,作为有机肥替代部分无机化肥应用于油菜种植,研究了3种有机废弃物对油菜田土壤理化性质、油菜籽产量、经济效益及环境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有机废弃物均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土壤物理性质,提高土壤有机质和水解性氮含量,但供磷、钾水平较差;施用3种有机废弃物能替代部分化肥,减少无机氮、磷、钾特别是磷、钾肥的用量,减少肥料投入成本,增加收入,且能降低环境污染,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相似文献   
148.
  【目的】  探讨紫云英在水稻生产中的增产降镉(Cd)效应以及降Cd的生理机制。  【方法】  5年田间微区定位试验设4个处理:不施任何肥料(CK)、翻压紫云英(GM)、单施化肥(F)和紫云英翻压配施化肥(F+GM),翻压紫云英的处理冬闲田种植紫云英,作为绿肥在早稻插秧前翻压还田。在双季稻分蘖期、灌浆期和成熟期采集水稻植株样品,分为根、茎叶、籽粒3个部分,测定其Cd含量。  【结果】  1)与CK相比,F+GM与F处理5年水稻产量显著增加,GM处理从2017年起增产显著;与F处理相比,F+GM处理5年水稻均增产,其中2016与2020年显著增产。2)翻压紫云英对水稻同一部位在不同时期的降Cd效应不同。早稻GM处理根Cd含量在分蘖期、灌浆期和成熟期均显著低于CK,晚稻则无显著差异;早稻的GM处理茎叶Cd含量在灌浆期显著低于CK,晚稻的无显著差异;早稻的GM处理籽粒Cd含量在灌浆期和成熟期均显著低于CK(分别降低85.7%和57.6%),晚稻的无显著差异。早稻的F+GM处理根Cd含量在分蘖期、灌浆期和成熟期均显著低于F处理,晚稻的则无显著差异;早稻的F+GM处理茎叶Cd含量在分蘖期显著低于F处理,晚稻的无显著差异。3)翻压紫云英下水稻不同时期Cd转运有差异。早稻分蘖期F+GM处理的根–茎叶Cd转运系数显著高于CK与F处理,成熟期GM处理的茎叶–籽粒Cd转运系数显著低于CK,降幅为52.2%;晚稻则无显著差异。4)F+GM和GM处理根与籽粒Cd累积量均较低,其根部累积量显著低于F处理;GM处理早稻籽粒Cd累积量显著低于F处理;而F+GM晚稻茎叶Cd累积量则显著高于CK。F+GM与GM处理籽粒Cd分配比例低于CK与F处理,F+GM处理的茎叶Cd分配比例高于F处理,GM处理的茎叶Cd分配比例高于CK。5)早稻各处理的土壤总Cd含量差异不显著,晚稻则表现为GM处理显著低于CK。早稻的GM与F+GM处理土壤有效Cd含量显著低于CK,晚稻的则无显著差异。  【结论】  翻压紫云英可增加水稻产量,同时具有较好的降Cd效应。翻压紫云英的降Cd生理机制为:一是可降低土壤有效Cd含量,从而降低水稻Cd含量;二是可降低茎叶–籽粒间的Cd转运系数,减弱向籽粒的转运能力,降低水稻籽粒中Cd的累积,进而生产出Cd含量低于国家安全限量的稻米。  相似文献   
149.
硫酸钾镁肥对萝卜产量和经济效益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田间试验,在施用氮、磷肥基础上,研究了施用硫酸钾镁肥对萝卜产量和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硫酸钾镁肥能显著提高萝卜叶片中叶绿素含量;与不施钾处理相比,生物产量增加6.9%,商品菜产量提高11.0%;每667 m2增加效益49.46元;其产量的增加和效益的提高均高于配施氯化钾和硫酸钾处理,亦略高于配施等量养分K、S、Mg单质肥料处理.  相似文献   
150.
1.齿轮油泵供油量不足,齿轮油泵内漏或转向油箱内滤网堵塞,慢转轻,快转重,这时应检查齿轮油泵是否正常,清洗滤网;2.转向系统内有空气,转动方向盘,而油缸时动时不动,应排除系统中的空气,并检查吸油管路是否进气,有空气应及时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