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篇
  免费   0篇
农学   9篇
综合类   13篇
农作物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1年   5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文章主要介绍了三七的人工栽培管理技术,包括常规铺草栽培和薄膜覆盖栽培两种方式,详细介绍了选地整地、种子繁殖、种苗栽培、栽后管理、采收等方面内容,以供种植户参考。  相似文献   
12.
试验对川西高原半高山地区马铃薯/玉米/大白菜套作、马铃薯-玉米套作、小麦-玉米套作3种套作模式的产量和经济效益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实行马铃薯-玉米-大白菜套作种植总产量、总产值、净收益均极显著高于其它两种套作模式.  相似文献   
13.
在甘孜州丹巴县对 11 个优质玉米杂交组合进行品比试验,结果表明,HD362和HD1730综合性状良好,产量分别较对照增产8.47%、7.56%,可在当地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14.
基于R语言的GGE双标图在玉米品种区域试验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为了鉴定高产稳产玉米新品种以及为玉米高产栽培提供理论依据,通过基于R语言的GGE双标图法分析了10个玉米新组合在四川省甘孜州高海拔地区生态条件下的丰产、稳产性和适应性,同时分析了5个试验点对参试组合的辨别力和代表性。结果表明:‘康玉试0903’和CH327 2个组合高产且稳产;而SZ694较高产,但稳产性稍差,在海螺沟试验点有特殊适应性。综合各试验点的区分力和代表性,丹巴、九龙和海螺沟较好:九龙和海螺沟的区分能力强,丹巴试验点的代表性最佳。  相似文献   
15.
康玉1号是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农业科学研究所选育的适宜川西北高原山区种植的高产、优质、多抗玉米杂交种。在2008—2010年甘孜州杂交玉米早熟组的区试和生产试验中,居参试品种第1位,2年区试平均产量8 683.88 kg/hm2,较对照阿单9号增产13.72%;生产试验平均产量9 112.14 kg/hm2,比对照阿单9号增产7.82%。5个试点全部增产,其中3个试点是第1位。该品种种子顶土能力强,幼苗生长健壮,耐密植,高产稳产,品质优良。2013年11月已通过四川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在川西北高原特别是甘孜州玉米产区具有广阔的推广应用前景,将推动川西北高原特别是甘孜州高山区玉米产量水平的大幅提高。  相似文献   
16.
不同种植方式下钾肥用量对水稻群体质量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以D优527为材料,研究了不同种植方式下不同施钾量对水稻群体质量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常规耕翻插秧水稻有效分蘖期最短、群体茎蘖数和有效穗最低,但LAI和干物质积累整体表现较大,产量最高(10.7×103 kg/hm2),比常规耕翻抛秧、免耕抛秧和免耕高桩抛秧分别高3.62%、1.58%和1.88%;常规耕翻抛秧和免耕抛秧有效分蘖期、有效穗和LAI接近;免耕高桩抛秧有效生育期最长,最高苗和有效穗最多,LAI和干物质积累整体表现较小;随着施钾量的增加,稻谷产量随之增加,且钾肥对水稻有效分蘖期、茎蘖数、LAI和干物质积累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7.
以D优527为材料,研究了不同种植方式下不同施钾量对水稻钾素吸收利用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常规翻耕插秧利用穗粒数的优势实现最高产量10.71t/hm2,比常规翻耕抛秧、免耕抛秧和免耕高桩抛秧分别高3.62%,1.58%和1.88%,其中常规翻耕插秧与常规翻耕抛秧的差异达极显著水平;随着施钾量的增加,稻谷产量和钾素积累总量增加,钾素干物质生产效率、钾素稻谷生产效率和钾素收获指数下降,农学钾素利用效率无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18.
在四川甘孜海拔3450 m的地区进行青贮用玉米和大豆品种筛选试验,发现玉米品种德美亚1号和安早10号能适应川西高原气候,生物产量高,果穗达到灌浆中期,适合用做玉米青贮饲料,翌年可在当地示范推广。  相似文献   
19.
试验根据不同种植密度和施肥量栽培措施设置4种栽培模式,研究不同栽培模式对玉米生长发育、籽粒产量及氮肥利用效率的影响,探寻川西高原春玉米最佳栽培模式.结果表明,超高产栽培模式和高产高效栽培模式的叶面积指数和叶绿素含量分别较零肥模式提高了80.03%、39.62%,13.73%、11.99%;超高产栽培模式的干物质的积累与...  相似文献   
20.
高海拔地区玉米种植密度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此试验在特定高海拔地区宽窄行栽培模式下,通过选用一个中杆中熟种(元玉3号)和一个高杆中晚熟种(正红311),设计了5.25、6、6.75、7.5、8.25万株/hm2 5个种植密度,研究了不同种植密度对玉米植株农艺性状(茎粗、株高、穗位高、折倒伏率等)和产量构成因素(穗数、穗粒数、千粒重)的影响。结果表明:株高、穗位高、穗高系数、折倒伏率随密度的增加呈增加趋势;而茎粗、穗粒数和千粒重随密度的增加呈下降趋势;有效穗数和产量随密度的增加呈先增后减的抛物线变化趋势。在此试验条件下及其类似生态区,元玉3号种植密度为7.19万株/hm2时,产量可达最高期望值12430.9 kg/hm2;正红311种植密度为6.84万株/hm2时,产量可达最高期望值12773.39 kg/hm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