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3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6篇
农学   17篇
  2篇
综合类   50篇
农作物   9篇
园艺   1篇
  2018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河南省主要玉米品种杂种优势利用模式分析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目的】分析河南省主要玉米品种杂种优势的利用模式。【方法】利用玉米基因组的143对SSR引物,从中筛选出均匀覆盖玉米染色体组的95对多态性引物,对河南省主要审(认)定品种的亲本及少数其它自交系进行PCR扩增,用UPGMA法对自交系进行聚类分析,同时对河南省审定品种及部分外引品种在1981~2003年的利用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河南省审(认)定品种的主要自交系可分为Reid、温热、四平头、旅大红骨、Lancaster和综合种选系6个类群,与系谱分析基本吻合;(2)河南省玉米生产上利用的杂优模式主要有12种,其中Reid×唐四平头、Lan.×旅大红骨两种主要模式的应用面积分别为26.47%和20.62%,约占河南省玉米累计推广面积的47%;Reid×旅大红骨占9.41%;而温热×其它(综合种选系或Reid等)占9.07%,是一种新的杂种优势模式。【结论】20多年来,河南玉米生产上利用的12种杂优模式中,Reid×唐四平头和Lan.×旅大红骨是两种最主要的模式,应用面积约占1/2。  相似文献   
52.
优良玉米自交系豫自87-1的血缘及其聚类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自选系豫自87—1、豫自87—3及14个国内常用的代表不同种质类群的优良玉米自交系为材料,从140对SSR引物中筛选出91对能够较清晰反映其多态性的引物,16个自交系中共检测到265个有变异的等位基因,每对引物检测等位基因2~7个,平均2.91个;多态性信息含量(pic)变化范围是0.187-0.734,平均为0.503,用UPGMA法进行聚类分析。同时按Griffing Ⅳ交配设计,对所组配的120个杂交组合进行产量、穗长、穗粗等性状调查,并依各组合产量的对照优势值、特殊配合力等对豫自87—1、豫自87—3及其它自交系进行种质类群划分。综合2种方法聚类分析的研究结果表明:自选系豫自87—1、豫自87—3与带有明显热带血缘的自交系P138、许178间的遗传距离最近,聚为一类,从配合力分析和分子水平上证明了豫自87—1、豫自87—3含有部分热带种质成份;2种方法均显示豫自87—1与综3间的遗传距离较远,二者在穗部等重要性状方面呈现明显优势互补。  相似文献   
53.
作物氮素高效利用研究与现代农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氮肥的增产作用以及不合理施肥所产生的负面影响的分析,阐明了作物氮素高效利用研究的意义;综述了作物氮素高效利用的生理机制和遗传研究进展;提出了作物氮素高效利用研究的技术途径,认为选育氮素高效利用品种是提高氮肥利用率最经济有效的途径和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54.
玉米豫玉22雄性不育"三系"的选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研究以C型不育胞质为背景 ,A61 9为强恢复源 ,采用回交转育的方式 ,完成了豫玉 2 2的雄性不育三系配套。不育系的不育株率高达 99.8%以上 ,育性稳定 ;恢复系的恢复度高达 5级 ;恢复性杂交种的可育株率达99 %以上 ,散粉结实正常 ,其它形状与N豫玉2 2基本一致 ,符合目标要求 ,可单独投入生产使用。  相似文献   
55.
豫单8703是河南农业大学玉米研究所以综3和豫自87-1两个自交系杂交育成的大穗型玉米杂交种.综3引自中国农业大学,豫自87-1是利用外引玉米杂交种通过二环系选育法育成的自选系.经过多年省内外试验和生产示范,产量连年领先.1997年4月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首次通过审定,被命名为豫玉22号,1998年11月和2000年元月又分别通过甘肃省和陕西省审定,并于2000年11月通过国家审定.2000年5月1日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授予植物新品种权证书,并获得国家科技部、农业部农作物新品种后补助一等奖.同时,国家科技部把该品种的推广列入2001年国家科技成果重点推广项目.由于该品种的双亲均不含"478"(近年来,生产上利用最多的亲缘之一)的血缘,因此,其大面积利用,将有利于改善我国玉米品种单一老化、资源狭窄的被动局面,拓宽玉米的种质基础.  相似文献   
56.
玉米温敏型核雄性不育系育性机制转换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利用分期播种和田间跟踪调查叶龄的方法,以琼6Qms为材料研究了玉米温敏型核雄性不育的育性转换机制,结果表明,日最高温度是育性的主要因子,表现出低温可育,高温不育性铁育性转换的区间为27 ̄31℃;同时日照长度对育性也有一定的影响,表现为长日照不育,短日照可育,琼6Qms的温光临界期为雄穗的小花分  相似文献   
57.
玉米幼胚离体培养幼苗分化的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用6个玉米基因型的幼胚进行离体培养幼苗分化试验,从培养基种类、基因型和细胞质效应、激动素、分化前最后一次继代培养基中2,4 D质量浓度、蔗糖质量浓度等6个方面分析了幼苗分化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N6和MS两种基本培养基之间以及激动素6 BA和KT之间对幼苗分化的影响没有明显差别,6 BA质量浓度和其余4个因素对幼苗的分化都有较大影响.87-1×郑22在幼苗分化中是较为理想的组合,分化培养基中6 BA质量浓度为1mg·L-1,蔗糖质量浓度为50g·L-1,分化前最后1次继代培养基中2,4 D质量浓度为1mg·L-1时,有利于幼苗的分化.  相似文献   
58.
1986~1989年选用在全国利用面积最大的自交系Mo17和其姐妹系“豫20”进行玉米改良单交种的研究。据河南、四川省小面积试验和大面积制种的结果,用姐妹种(Mo17×豫20制种比用自交系制种可提高产量30%以上。对Mo17、“豫20”及其姐妹种的配合力测定结果表明,豫20的一般配合力高于Mo17与姐妹种,但Mo17与姐妹种之间的差异不显著。大面积生产的结果也表明,改良中单2号、改良丹玉13与其对应单交种的产量持平或略有提高,其主要农艺性状、整齐度、抗性也基本相同。  相似文献   
59.
以玉米杂交组合HiIIA×昌7-2和自交系"6308"为材料,采用体细胞筛选法进行抗草甘膦突变体的筛选,体细胞筛选采用了直接筛选和梯度筛选两种方式。结果表明,草甘膦最高筛选压力为0.5 mL/L,梯度筛选更有利于愈伤组织的存活和幼苗分化,同一筛选条件下,杂交组合HiIIA×昌7-2的分化时间明显短于自交系"6308",缓苗成活率和移栽苗成活率明显高于自交系"6308"。最终筛选得到在细胞水平上能抗0.5 mL/L草甘膦、植株水平上抗0.9 mL/L草甘膦的突变体。  相似文献   
60.
玉米不同类型愈伤组织分化中硝态氮代谢的差异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玉米自交系齐319幼胚产生的Ⅰ型和Ⅱ型愈伤组织为材料,对其分化过程中的硝酸盐、亚硝酸盐含量及硝酸还原酶(NR)、亚硝酸还原酶(NiR)活性进行了测定,并对2种类型的愈伤组织在硝态氮代谢方面的异同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2种愈伤组织刚转入分化培养基时NR活性显著增强,之后逐渐下降;在分化过程中,Ⅱ型愈伤组织的NiR活性始终高于Ⅰ型;2种愈伤组织的硝酸盐含量在分化中没有明显差别;从分化第6天到第19天,Ⅱ型愈伤组织的亚硝酸盐含量一直低于Ⅰ型。分析可知,Ⅱ型愈伤组织的幼苗分化率高于Ⅰ型,与愈伤组织的硝酸盐含量关系不大,主要与亚硝酸盐含量有关,而亚硝酸盐含量的高低直接决定于NiR的活性,因此,NiR的活性对玉米愈伤组织分化具有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