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6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7篇
林业   2篇
农学   5篇
基础科学   5篇
  20篇
综合类   39篇
农作物   10篇
水产渔业   16篇
畜牧兽医   10篇
植物保护   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3篇
  2003年   3篇
  2001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目的】我国南方稻油轮作区土壤酸化趋势日趋严重,降低了作物产量。研究酸性土壤施用石灰对土壤养分及作物生长的影响,明确土壤速效养分、产量与作物养分吸收量对土壤pH的响应关系,为水田两熟区酸化土壤改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2015—2018年在江西进贤县选择pH 4.5的水稻土,以熟石灰作为酸性土壤改良剂,开展田间定位试验。通过实验室模拟,计算出获得不同土壤pH情况下的熟石灰用量,试验设6个土壤pH梯度,分别为4.5、5.0、5.6、6.3、6.8、7.3,2015年匀地一年,为保证各处理土壤pH与匀地一年后实测pH基本一致,以一年为周期用熟石灰进行定量调整。【结果】(1)随着石灰用量和土壤pH的增加,土壤速效氮含量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交换性钙、交换性镁含量显著增加,土壤速效钾、有效磷含量显著降低;(2)随着石灰用量和土壤pH的增加,作物产量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土壤pH 6.4时(相当于6 145 kg·hm -2熟石灰用量)油菜产量达到最高,较土壤pH 4.5处理增加了202.2%;土壤pH 6.8时(相当于7 474 kg·hm -2熟石灰用量),水稻产量达到最高,较土壤pH 4.5处理增加了61.2%。油菜、水稻产量降低50%时的酸害阈值分别为4.7、4.2;(3)土壤pH显著影响作物养分吸收量。随着熟石灰用量的增加,油菜氮磷钾吸收量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2016—2018年油菜氮磷钾吸收量与不施石灰处理相比,施石灰处理平均增幅分别为59.5%—181.4%、36.2%—188.8%、65.7%—198.9%;水稻氮磷钾吸收量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在pH 6.8左右水稻氮磷钾吸收量最大。2016—2018年水稻氮磷钾吸收量与不施石灰处理相比,施石灰处理平均增幅分别为11.1%—88.6%、13.5%—68.5%、9.7%—66.1%。【结论】施用熟石灰的情况下,随着土壤pH升高,土壤速效氮、交换性钙镁等含量增加,提高了产量,促进了作物对氮磷钾养分的吸收。在本试验条件下,稻油轮作区酸性土壤(pH 4.5)施用熟石灰的最佳用量为6 500 kg·hm -2左右,改良土壤的目标为pH 6.5左右,可获得我国南方稻油轮作区的作物稳定高产。  相似文献   
62.
兔出血症(RHD)第一次大流行于1984年出现在中国(Liuetal.,1984)。该病在9个月内迅速波及中国各地的家兔,造成了1400万只家兔死亡(Cooke,2002)。随后,兔出血症病毒(RHDV)在欧洲、中东和亚洲扩散开来。到20世纪90年代后期,  相似文献   
63.
为揭示Ghrelin对胃酸分泌的作用,从断奶大鼠中分离新鲜胃黏膜,培养胃黏膜上皮细胞,培养30 h后,试验组培养液更换为分别含有1×10-4 μmol/L、1×10-3 μmol/L、1×10-2 μmol/L和1×10-1 μmol/L Ghrelin的新鲜培养液,对照组换为不含Ghrelin的正常新鲜培养液.继续培养4 h后,收集培养液和细胞,分别测定细胞中H+-K+-ATPase mRNA表达和活性.结果表明:1×10-3 μmol/L Ghrelin可显著增加细胞中H+-K+-ATPase mRNA的表达(P<0.05),1×10-4 μmol/L、1×10-3 μmol/L和1×10-2 μmol/L Ghrelin明显增加了胃黏膜上皮细胞中H+-K+-ATPase的活性.这表明Ghrelin体外作用于胃黏膜上皮细胞可刺激胃酸的分泌.  相似文献   
64.
为探究养分专家系统推荐施肥下磷肥用量的减施潜力,进而为不同肥力水平稻田磷肥减施提供理论依据,在高、中、低肥力稻田上,通过在养分专家系统推荐施肥基础上增减15%、30%、45%磷肥用量开展双季稻田间试验,并分析磷肥用量与水稻产量的量化关系。结果表明,在高、中、低肥力稻田上,养分专家系统推荐施肥处理的早、晚稻产量均呈高肥力>中肥力>低肥力的趋势,而与之比较,在其基础上磷肥增施15%、30%、45%处理对早、晚稻产量均无显著增产效应,减施15%处理未显著减产,但磷肥减施45%处理在各肥力水平稻田上均显著减产,降幅为4.06%~15.15%。高、中、低肥力稻田上早、晚稻产量潜力对应磷肥合理用量呈低肥力>高肥力>中肥力稻田的趋势,且在95%的产量潜力下,在养分专家系统推荐施肥量基础上,早稻季不同肥力水平稻田上可减施磷肥27.09%~57.58%,晚稻季可减施磷肥33.25%~50.53%,其中早、晚稻磷肥可减施比例高肥力稻田为27.09%、49.51%,中肥力稻田为36.20%、50.53%,低肥力稻田为33.25%、57.58%。在养分专家系统推荐施肥量基础上,可在不同肥力水稻田上实现磷肥减施,但减施比例有所差异,整体上高肥力稻田磷肥可减施比例较中、低肥力稻田低。  相似文献   
65.
  【目的】  研究不同施氮量下马铃薯的干物质积累、产量、氮肥吸收利用,结合土壤中无机氮在不同土层含量的变化,确定马铃薯产量和氮效率最优、环境风险最低的氮肥施用水平。  【方法】  试验于2018—2019年在南方典型红壤区旱地进行,供试品种荷兰15号为特早熟型马铃薯。设置N 0、60、120、150、180、210、240 kg/hm2,共7个氮肥水平。于成熟期,调查块茎产量和总干物质积累量测定氮素含量,同时取0—20、20—40、40—60 cm土层样品,分析铵态氮与硝态氮含量。  【结果】  施氮量显著影响红壤旱地马铃薯产量、干物质积累与氮肥吸收利用。马铃薯块茎产量随施氮量增加先增加后降低,均以施N 180 kg/hm2处理最高,达26250 kg/hm2 (2018年) 和27915 kg/hm2 (2019年);秸秆氮素积累量随施氮量的增加显著增加,而块茎氮素积累量随施氮量增加先增加后降低,以施N 180 kg/hm2处理最高,为97.65 kg/hm2 (2018年) 和101.09 kg/hm2 (2019年)。氮素收获指数以N150 kg/hm2处理最高,而氮肥农学利用率和氮素回收率均以N180 kg/hm2处理最高,氮肥偏生产力则随施氮量的增加而显著降低。施氮显著提高土壤中的无机氮含量,不同施氮量对无机氮的含量和分布影响不同。施N 150 kg/hm2和N 180 kg/hm2处理增加的铵态氮主要分布在0—20 cm土层,且施N 180 kg/hm2处理的铵态氮含量显著高于施N150 kg/hm2处理,施N 150 kg/hm2处理又显著高于其他处理;而N 210 kg/hm2和N 240 kg/hm2处理增加的铵态氮主要分布在20—60 cm 土层,其铵态氮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在施N 0—180 kg/hm2范围内对土层中的硝态氮含量影响较小,施N 210 kg/hm2和N 240 kg/hm2处理显著增加了20—60 cm土层硝态氮含量。从无机氮总量看,施N 180 kg/hm2处理可显著增加0—20 cm土层的无机氮总量,而施N 210 kg/hm2处理和N 240 kg/hm2处理则显著提高了20—60 cm土层的无机氮含量。  【结论】  极早熟型马铃薯适宜的氮肥用量范围较窄,过低或者过高施氮都会显著降低其经济产量、氮素收获指数和农学效率。在红壤条件下,施N 180 kg/hm2可以显著增加0—20 cm土层中的铵态氮和无机氮含量,而不会增加20 cm以下土层的无机氮含量,超过此用氮量,则会显著增加土壤无机氮的向下迁移。因此,红壤旱地极早熟型马铃薯品种的适宜施氮水平为N 180 kg/hm2。  相似文献   
66.
烯效唑喷施方式对无土基质育秧秧苗素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究合理的秧苗调控方式,以华优2号为试验材料,设置不同烯效唑喷施浓度(C0,0 mL/L,喷施等量清水;C1,25 mL/L;C2,50 mL/L;C3,100 mL/L)和喷施时期(T0,播种时;T1,5 d秧龄;T2,10 d秧龄),研究了不同烯效唑喷施方式对无土基质育秧秧苗株高、叶绿素含量、根系长度、根系数量、根系活力等的影响。结果表明,喷施烯效唑显著降低了秧苗株高,喷施浓度越高,控苗效果越佳,喷施时间推迟控苗效果减弱;烯效唑浓度过高会降低秧苗叶绿素含量;喷施烯效唑可显著增加秧苗根长和数量,并增强秧苗根系活力,但浓度过高则抑制根系的生长。综合秧苗株高、叶绿素含量、根长、根数及根系活力等指标,播种后5 d喷施50 mL/L稀效唑(T1C2)对秧苗素质提升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67.
应用聚集度指标法对湿地松上松褐天牛的分布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在湿地松上松褐天牛幼虫、成虫分布型都为聚集分布。松褐天牛蛀入孔、羽化孔分布与树高有关,在(5.1±2-3)m的树干上松褐天牛幼虫蛀入孔数最多,羽化数量最多的部位在(5.3±2.3)m。  相似文献   
68.
信阳市五大水库浮游植物群落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5年1~11月,对信阳市五大水库的浮游植物进行了定性与定量鉴定。调查结果显示:浮游植物均有7门,其中均以硅藻门为优势种群,蓝藻门、绿藻门次之。在不同季节,生物群落的总生物量变化不大,但群落组成变化明显,尤以蓝藻门、绿藻门变化较大。  相似文献   
69.
胡志华 《安徽农学通报》2007,13(13):238-238
本文应用天泰(阿维茵)生物农药防治茶尺蠖试验,为今后发展无公害茶叶生产提供可靠依据.试验结果表明天泰(阿维菌)生物农药防治茶尺蠖效果高于敌敌畏,并保护了天敌,对发展无公害茶叶生产起着重要作用,在今后大田生产中应大力推广.  相似文献   
70.
培养条件下秸秆还田对水稻土微生物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室内培养的方法,以秸秆不还田为对照,通过监测土壤可溶性有机碳(DOC)、矿质氮、微生物量碳(MBC)、微生物量氮(MBN)含量和主要微生物类群数量,研究了水稻秸秆直接还田(SF0)与氯仿熏蒸预处理后还田(SF1)稻田土壤微生物活性变化及其差异。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经过28 d恒温培养,秸秆还田处理(SF0和SF1)的土壤可溶性有机碳含量显著增加,矿质氮含量显著降低;SF0和SF1处理的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含量与对照相比显著增加,而且微生物量氮对秸秆介入的响应更为敏感;与不还田相比,秸秆还田促进了土壤微生物的繁殖,SF0和SF1处理的土壤细菌、真菌和放线菌数量显著增加;SF0处理的土壤DOC含量、细菌和放线菌数量显著高于SF1处理,与秸秆直接还田相比,熏蒸预处理后还田的土壤微生物活性及秸秆腐解程度均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