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49篇
  免费   49篇
  国内免费   92篇
林业   272篇
农学   244篇
基础科学   145篇
  94篇
综合类   1172篇
农作物   151篇
水产渔业   81篇
畜牧兽医   638篇
园艺   307篇
植物保护   86篇
  2024年   12篇
  2023年   43篇
  2022年   55篇
  2021年   47篇
  2020年   44篇
  2019年   75篇
  2018年   87篇
  2017年   44篇
  2016年   43篇
  2015年   40篇
  2014年   159篇
  2013年   119篇
  2012年   115篇
  2011年   138篇
  2010年   121篇
  2009年   124篇
  2008年   117篇
  2007年   176篇
  2006年   143篇
  2005年   171篇
  2004年   133篇
  2003年   123篇
  2002年   68篇
  2001年   95篇
  2000年   67篇
  1999年   85篇
  1998年   65篇
  1997年   73篇
  1996年   79篇
  1995年   66篇
  1994年   71篇
  1993年   72篇
  1992年   51篇
  1991年   46篇
  1990年   45篇
  1989年   30篇
  1988年   11篇
  1987年   15篇
  1986年   14篇
  1985年   11篇
  1984年   9篇
  1983年   17篇
  1982年   6篇
  1981年   17篇
  1980年   7篇
  1965年   8篇
  1959年   5篇
  1957年   5篇
  1956年   6篇
  1955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9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01.
植物群落和地下水位对湿地的生态系统至关重要,地下水位的变化会改变植物群落结构和湿地植物功能性状。然而,目前对高原湿地植物群落与地下水位关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植物群落结构和生物量等方面,对同样易受环境变化影响的植物功能性状关注较少。为了解植物群落结构和植物功能性状对地下水位变化的响应,以若尔盖高原湿地为研究对象,在红原县日干桥地区选择了4个不同地下水位的样地,研究植物群落结构和功能性状变化特征与不同地下水位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植物群落结构变化与地下水位变化具有显著相关性,Shannon-Weiner指数和Margalef丰富度指数随地下水位的升高而降低,植物群落的优势种由矮地榆(Sanguisorba filiformis)和花葶驴蹄草(Caltha scaposa)等杂草类植物变为木里薹草等莎草科植物(Cyperaceae)。然而,在一定的地下水位下,物种多样性也相应增加;(2)地下水位的增高相应地影响群落加权平均值(community weighted mean, CWM)的变化,CWMPlant height和CWMLeaf dry weigh...  相似文献   
102.
为了探讨喷施多效唑(PP333)对黄瓜幼苗质量的影响,本试验以‘津春4号’黄瓜为试材,分别在露土期、子叶平展期、1叶1心期喷施不同浓度的多效唑水溶液,通过对幼苗株高、茎粗、下胚轴长、根系活力、叶绿素(Chl)含量等指标的测定来衡量其对黄瓜育苗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喷施多效唑能明显防控黄瓜幼苗徒长,能够降低幼苗的株高、下胚轴长度,增大茎粗,提高根冠比,提高壮苗指数。在子叶平展期喷施200 mg/L的多效唑时,幼苗品质显著优于其他处理时期和浓度,为最适宜处理组合。  相似文献   
103.
经过多年监测,湖北省未发现柑橘黄龙病.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柑橘产区冬季平均气温明显上升,造成传播柑橘黄龙病的柑橘木虱地理分布不断北移.为了保持湖北省柑橘黄龙病非疫区现状,本文介绍了柑橘黄龙病监测技术,以期及时预警,防患于未然,为早谋划、早发现、早预警及早防控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04.
紫花苜蓿营养丰富,越来越受到大家的青睐,但苜蓿中的草酸会对人体健康产生间接影响.本文通过对比实验研究了煮制对苜蓿中草酸含量的影响情况.结果显示:新鲜苜蓿中含有一定量的草酸,但煮制后能去除约75%的草酸,故水煮苜蓿是有效去除草酸并保留营养成分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05.
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是在传统PCR技术上发展而来的,不仅能判断某一基因的有无,而且还能对其进行定量分析。由于该技术与常规PCR相比,能够进行实时监测、且自动化程度高而被广大研究者青睐。本文对实时荧光定量PCR的原理、数据分析、定量方法、分类以及应用进行了系统而详细地综述。  相似文献   
106.
从牛奶中分离到1株蜡状芽孢杆菌CO4-1,经生长特性培养、生化试验、灌服动物试验,证明该菌株具有营养要求低,生长快,合成蛋白能力强,耐高温,耐酸碱等特点;菌体及其产物对动物均安全,无任何不良反应;对肠道病原菌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07.
大豆长期连作施肥白浆土中Zn营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大豆连作条件下,土壤中有效Zn与植株体内Zn营养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不同生长期各施肥处理大豆连作土壤中有效Zn都高于轮作土壤,但连作大豆植株体内Zn累积吸收量却低于轮作。不同施肥处理轮作和连作土壤中有效Zn含量、植株体内Zn累积吸收量的大小排列顺序为:施有机肥>秸秆还田>施用化肥>对照。  相似文献   
108.
一、特征特性中佳粳21(原名YK21)是中国水稻研究所用武运粳7号与秀水63杂交选育而成的中熟晚粳品种。2005年3月通过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中佳粳21属密穗型中熟晚粳品种,株型紧凑,耐肥抗倒,分蘖力中等偏强,穗型中等,千粒重30.6克,后期熟相好,中抗稻瘟病,感白叶枯病和褐稻虱。适宜在杭州及同类生态区作单季稻种植。二、栽培要点1.适期适量播种,培育带蘖壮秧中佳粳21在杭州市作单季稻种植,可在5月下旬至6月初播种,大田用种量每公顷45 ̄60公斤。稀播育壮秧,可在秧苗期喷施多效唑或烯效唑,以促蘖控高。培育带蘖壮秧,秧龄控制在25 ̄3…  相似文献   
109.
【目的】探讨不同架式对葡萄果实成熟期间单萜类化合物合成的影响,进一步从基因表达水平揭示基因转录与单萜积累的关系,以期为生产中架式选择及葡萄果实香味品质的提高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方法】以T型和V型架式栽培的‘爱神玫瑰’葡萄果实为试材,于果实成熟初期(花后30 d)开始取样,直至果实完全成熟。连续两年常规方法测定果实样品可溶性固形物及可滴定酸含量,利用顶空固相微萃取结合气相色谱与质谱联用技术(SPEME-GC-MS)测定果实中单萜类组分和含量的变化,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分析单萜合成途径中关键基因脱氧木酮糖磷酸合酶基因(DXS1DXS3)、脱氧木酮糖磷酸还原异构酶基因(DXR)、异戊烯基焦磷酸还原酶基因(HDR)、里那醇合成酶基因(Liner syn)和萜品醇合成酶基因(Terp syn)的表达变化。【结果】随着果实成熟,可溶性固形物含量逐渐升高,而可滴定酸含量逐渐降低。成熟期的T型架葡萄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显著高于V型架,可滴定酸含量没有显著差异。2016年和2017年两种架式果实样品中分别检测到27和28种单萜类化合物。检测结果表明不同架式主要萜烯类化合物组分不尽相同,随着果实成熟,主要萜烯类成分也发生变化。成熟时,T型架果实中主要单萜类化合物有里那醇、柠檬烯、α-萜品醇、β-cis-罗勒烯和香叶醇;V型架主要有里那醇、α-萜品醇、柠檬烯、橙花醚和β-cis-罗勒烯等,其中以里那醇含量最高。2016年成熟期T型架果实单萜总量达到108.18 μg?L -1,是V型架最高含量的1.9倍。而2017年成熟期T型架果实单萜总量达到403.24 μg?L -1,是V型架最高含量的1.5倍;大多数单萜类化合物含量在成熟时表现为T型架显著高于V型架。在整个果实成熟期间,两种架式葡萄果实单萜类化合物积累表现为两种变化模式,包括里那醇、香叶醇、橙花醇及萜品醇等在内的大部分化合物遵循第一种模式,即在果实成熟时含量达到最高。但是不同架式表现又略微不同,(E,Z)-别罗勒烯、β-cis-罗勒烯、柠檬烯和α-萜品醇等化合物在T型架果实中表现为先下降,花后57 d急剧升高,成熟后期(花后76 d)又下降的趋势。而在V型架果实中这些化合物含量随着果实成熟逐渐上升,花后48 d达到积累高峰,之后又逐渐下降至最低含量。另外,果实成熟期间单萜合成途径基因(DXS1DXS3DXRDHRLiner synTerp syn)表达量随着果实成熟呈上升趋势。不同架式葡萄果实成熟期间单萜总量积累规律与DXS3HDRLiner synTerp syn表达规律相似。成熟期T型架果实中各个基因表达量明显高于V型架,与单萜类化合物积累模式相一致。【结论】T型架式栽培更有利于果实单萜类物质的积累,T型架式单萜类化合物的高效积累与其代谢途径多个关键酶基因高效表达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10.
河川沙塘鳢的胚胎和胚后发育以及温度对胚胎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29,自引:0,他引:29  
本文描述了河川沙塘鳢的胚胎和胚后发育以及温度与胚胎发育的关系。根据外形和内部主要特征,将胚胎发育分30个发育期。在胚台发育期间,许多器官分化形成,至孵化时,胚胎已具有较完善的内部器官,各鳍亦已形成。胚后发育以卵黄囊的消失和鳞被的形成为依据,划分为仔鱼期,稚鱼期和幼鱼期。胚后发育不经过浮游生活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