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7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1篇
农学   61篇
  8篇
综合类   71篇
农作物   57篇
畜牧兽医   2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4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71.
新疆棉花高产简化栽培技术评述与展望   总被引:18,自引:3,他引:18  
近20年来,新疆产棉区采取"促早栽培,向‘温’要棉;密植矮化,向‘光’要棉;水肥一体化,向‘水肥’要棉;农机农艺融合,向‘轻简化’要效益"的技术途径,通过机械代替人工大幅度减少人工投入,膜上精量播种免除放苗、定苗,合理密植配合化学调控实现简化整枝与集中收花,节水灌溉与水肥一体化实现节本增产增效,关键农艺技术与物质装备有机结合和综合运用,既保证了高产甚至超高产,又实现了轻简化,较好地解决了高产与简化的矛盾,使得以新疆为主的西北内陆棉区成为全国平均单产最高的优势棉花产区。展望未来,为保障棉花持续高产高效,今后新疆棉花栽培的技术途径须与时俱进,一方面由"向温、向水要产量、要效益",转变为"向光、向水肥一体化、向农艺技术与物质装备高度融合要产量、要品质、要效益";另一方面棉花栽培管理要改过去"三分种、七分管"为"七分种、三分管"。要通过棉田综合调控建立棉花高光效群体,提高群体光能利用率,协同提高棉花产量和品质;重视种子品质、提高播种质量,在"种"的环节多下功夫,减少管理环节,进一步节本增效;加强新疆棉花高效轻简化栽培的基础理论创新,为新疆棉花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72.
黄河流域棉花轻简化栽培技术评述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黄河流域棉区是中国三大主要产棉区之一,改进栽培技术,对促进该区棉花生产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首先,文中分析了当前黄河流域棉区棉花栽培管理技术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棉田种植制度和种植模式多样化对棉花轻简化和机械化生产的阻碍;棉花生产规模小,组织化程度低,难以获得规模效益;棉花管理复杂繁琐,机械化程度低、用工多,但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农村劳动力数量减少、质量降低,难以支撑劳动密集型的传统精耕细作栽培,棉花生产投入大、效益低的问题成为黄河流域棉花生产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障碍。作者认为实行轻简化栽培是提高黄河流域棉花竞争力水平、促进棉花生产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其次,回顾了棉花轻简化栽培技术形成和发展历程,对现行的棉花轻简化栽培的关键技术进行了总结性评述,重点论述了实现棉花生产轻便简捷、节本增效的主要技术措施,包括精准播种、轻简育苗、简化整枝、集中成铃、轻简施肥和节水灌溉等。最后,提出了进一步完善和发展轻简化植棉技术,促进棉花轻简节本、提质增效的设想。为实现更高层次的轻简化栽培,应进一步突出播种和采收2个环节,减少并进一步简化管理环节;要优化种植制度和种植模式,为推行机械化生产创造条件;要提升精准播种技术水平,确保一播全苗;继续研制新型肥料及其施用技术,进一步简化施肥和提高肥料利用率;加快选育适宜轻简化栽培、机械化收获的棉花品种,因地制宜地发展棉花采收机械化。在继续创新轻简化栽培关键技术的同时,还要加强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融合。可以预见,在不远的将来,黄河流域棉花轻简化丰产栽培技术体系将得到进一步提升和完善,为棉花生产振兴和可持续发展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3.
大田棉花叶片光合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35,自引:1,他引:35  
以Li- 6 40 0便携式光合测定系统对大田棉花叶片光合特性的研究发现 ,抗虫棉 33B不同叶龄叶片的光合日变化皆呈双峰曲线 ,可见明显的光合“午休”现象 ,但“午休”出现早晚、持续时间因叶龄而异。光照、温度和CO2 浓度皆对棉花的光合作用有显著的影响。棉叶的光补偿点与叶龄有关 ,老叶 (>45天 )较低 ,幼叶 (<15天 )较高 ,功能叶 (15~ 30天 )界于二者之间 ,无论老叶还是幼叶 ,其光饱和点皆高于 2 10 0 μmol·m-2 ·s-1;棉花光合中CO2 补偿点约为 80 μmol/mol,饱和点约为 110 0 μmol/mol;光合的最适温度为 2 5~ 30℃ ,且最适温度与光照强度的变化无关 ;叶龄 15~ 30天的净光合速率 (Pn)最大 ,老叶和幼叶的Pn较小。同一光强下以倒 5叶的Pn最高 ,并见Pn随叶位上升急剧降低而随叶位下降缓慢下降的现象 ,叶位间的光合差异不完全是由叶龄的差异所致  相似文献   
74.
棉田地膜污染现状与治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地膜覆盖栽培作为一项实用农业技术,在70年代末通过日本友人石本正一先生引进我国后,迅速在大面积推广应用。据统计,我国1980年地膜覆盖面积权为1600公顷,到1988年已扩大到233万公顷。地膜覆盖栽培一般可使棉花增产30%以上,现已成为  相似文献   
75.
2012—2015年在山东省金乡县蒜棉两熟制棉田开展传统栽培和轻简化栽培对比试验,结果显示采用穴盘育苗、合理密植、简化整枝、简化施肥、适当晚拔柴等轻简化栽培技术种植的棉花,平均单株成铃14.8个,单位面积总铃68.1万个·hm~(-2),全株平均铃重6.05g,平均子棉产量达4120kg·hm~(-2)。与传统栽培技术相比,产量相当,每公顷节省用工120个,增加效益6000元。依据该品种建立的蒜套棉轻简化栽培技术对鲁西南蒜棉两熟制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6.
1滨海盐地的气候及土壤条件山东省约有120万公顷滨海盐地,主要分布于黄河三角洲及其两侧的渤海湾及莱州湾地区,其中有15万公顷适宜于棉花生产。但其土壤特性及气候条件与内陆明显不同。1.1光照充沛、热量偏少。此区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冬于严寒、夏天酷热...  相似文献   
77.
以转AhCMO基因的5个棉花品系(CMO1、CMO2、CMO3、CMO4、CMO5)及其转化受体泗棉3号(SM3)为材料,在日光温室盆栽条件下,比较研究了转AhCMO基因棉花品系耐盐胁迫能力的差异。试验分3次加入5%的NaC l溶液,使土壤含盐量达到0.5%(土壤水分含盐量,W/W)为盐处理,以不加NaC l的处理为对照。结果表明,盐胁迫后,转化受体和所有转基因品系的生长发育都受到显著抑制。但5个转基因品系在发芽率、株高、真叶数、鲜重、光合参数、荧光参数等方面均有明显提高或改善,同时转基因品系之间也存在显著差异,CMO2、CMO4相对于其它转基因品系表现出更强的耐盐性。  相似文献   
78.
[研究目的]旨在探索滨海盐碱地地膜覆盖对不同抗虫棉品种的产量和熟相的影响。[方法]以三个不同类型的转Bt基因抗虫棉品种33B、鲁棉研17号、鲁棉研15号为材料,于2004年在东营市滨海盐碱地比较研究了3个品种在露地直播(对照)和地膜覆盖条件下的产量、产量构成、早熟性和熟相表现。[结果]地膜覆盖栽培显著提高了3个品种的产量,33B、鲁棉研17和鲁棉研15覆膜栽培分别比露地栽培增产20.3%、9.0%和12.4%;地膜覆盖显著提高了3个品种的铃数和铃重,但对衣分的影响不大;品种间的熟相差异显著,但同一品种露地和覆膜处理的熟相没有差异。与露地栽培相比,覆盖栽培的33B、鲁棉研17和鲁棉研15的霜前花率分别提高了4.3%、3.5%和2.8%。[结论]地膜覆盖没有促进早衰,却显著提高了棉花的产量和早熟性,是实现抗虫棉早熟高产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79.
中国棉花辉煌70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我国棉花生产取得了长足进步,成就辉煌。在这70年时间里,全国棉花产能呈现全面增长的态势。居民纺织品消费经历了从短缺到极大丰富的发展阶段,还衣被天下,出口全世界。我国棉花生产发展得益于“四依靠”和“两发展”——“依靠党的领导、依靠增加投入、依靠科学种田、依靠人民的勤劳”和“发展现代农业,发展绿色可持续的植棉业”。70年的实践表明,我国走出了一条适合人多地少这一中国国情的棉花发展道路,创新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高产优质高效的棉花发展模式和发展理论,棉花生产的发展为改善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国家富起来做出了巨大贡献。分析了全国棉花种植区域的变革,指出产棉大地区(师、市)、大县(市、区、团场)为保障国家棉花的有效供给做出了重大贡献。全面总结了新品种选育和商品品种的发展历程和应用现状,栽培、土肥、灌溉、植保、机械化技术和装备等的技术进步和升级换代,栽培模式化和管理规范化,“不栽就盖既栽又盖”是我国棉花栽培的基础性、关键性技术;“高产创建”是科技兴棉的重要抓手,形成的技术具有重要的储备价值;不断总结棉花高产优质高效栽培理论和出版《中国棉花栽培学》系列大型学术著作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指导功能,为中国特色的棉花成功发展道路和成功发展模式提供了科学理论基础。以机械化、数字化和智能化为支撑的现代植棉技术,初现知识农业/智能农业的端倪。科技进步对棉花生产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未来我国棉花发展的总体思路是要走准走稳“以质保量、保规模”的新路子;当前我国正处于结构调整转型升级时期,要紧紧依靠科技进步在质量兴棉和绿色兴棉中做出新的更大贡献,实现棉花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和不断提高有效供给能力,向着棉花强国迈进。  相似文献   
80.
抗虫杂交棉精播栽培技术研究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9  
以抗虫杂交棉鲁棉研 15号为材料 ,于 1999年在山东省 3个生态区对棉花精播栽培技术的研究表明 ,精播栽培不影响棉花的生育进程 ,但能促进个体生育和提早封行 ,在保证产量不减或略有增加的前提下 ,可相应减少用工量 ,节省成本 ,是抗虫杂交棉有效的配套栽培技术。精播栽培技术的核心内容是精量播种( 6 6 6 7m2 用种量 1kg以下 )、降低密度 ( 6 6 6 7m2 15 0 0~ 2 5 0 0株 )、保留 2个近果枝的营养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