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8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30篇
林业   4篇
农学   51篇
基础科学   8篇
  5篇
综合类   38篇
农作物   35篇
水产渔业   6篇
畜牧兽医   12篇
植物保护   2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5篇
  1998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3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41.
将秸秆分为5组,分别添加尿素0、1%、2%、3%和4%进行袋贮,密闭34 d后,分别取样分析干物质、pH和感官鉴定品质并风干样品。将样品风干后进行干物质含量、粗蛋白质、粗纤维、酸性洗涤纤维、中性洗涤纤维、粗脂肪、灰分的测定,并对测定数据进行分析。试验结果表明,氨化处理随着尿素的增加使秸秆的pH得到逐渐提高;添加尿素3%、4%氨化玉米秸秆处理感官鉴定品质最佳;添加尿素1%~4%处理使玉米秸秆粗蛋白质增加率为9.8%~78.5%,添加尿素4%使秸秆的粗蛋白质含量超过了反刍家畜饲料中蛋白质含量不能低于8%的限定值。  相似文献   
42.
乙矮合剂对不同密度夏玉米茎秆抗倒伏能力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以中单909和浚单20为试验材料,研究乙矮合剂对不同密度夏玉米茎秆形态建成、抗折力、抗倒伏指数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密度增加,株高、穗位高、重心高度、节间长度、倒伏率呈升高趋势,而节间粗度、单位长度节间干重、抗折力及抗倒伏指数呈降低趋势,这些变化品种间存在差异。乙矮合剂处理显著降低株高、穗位高、重心高度,缩短节间长度、增加节间直径和单位长度节间干重,抗折力和抗倒伏指数提高,倒伏率降低;较高密度下(≥7.5万株/hm2),中单909和浚单20较各自对照增产幅度分别为3.77%~8.15%和6.73%~68.94%。综上所述,采用合理的种植密度并结合喷施乙矮合剂,能够提高抗倒伏能力和产量,可作为华北夏玉米区高产栽培的重要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43.
多雨年寒地覆膜对玉米干物质积累与分配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陈传永  赵明  董志强  张宾  朱平 《玉米科学》2007,15(1):088-091
研究了多雨年间不同熟期品种四密25与郑单958在覆膜条件下干物质积累与分配及产量的关系。结果表明:覆膜条件下干物质积累高于露地条件下干物质积累;品种间茎、叶、鞘等玉米器官干物质转移量与转移率存在差异,转移率四密25>郑单958,转移量郑单958>四密25;覆膜条件下玉米产量高于露地栽培产量,而且郑单958>四密25。中熟品种产量受覆膜影响小,晚熟品种覆膜增产潜力大。  相似文献   
44.
学习和贯彻“三个代表”要求 ,加强党员队伍建设 ,落脚点是使广大党员干部更好地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 ,不断地实现好、发展好和维护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相似文献   
45.
应用化学调控技术改善玉米的氮素代谢过程,从而实现“减氮增效”,是保障玉米绿色可持续生产的重要途径。试验以玉米单交种豫单9953为材料,设置乙矮合剂(ECK)和不同氮肥水平处理(0、96、132、168、204和240kg/hm2),喷施清水为对照处理(CK),于2019和2020年分别在河北燕郊和北京顺义进行大田试验,研究ECK对不同施氮量下夏玉米氮素代谢及产量的调控效应。结果表明,ECK处理提高了不同施氮量下夏玉米开花期叶片硝酸还原酶活性和可溶性蛋白含量,提高了施氮量204和240kg/hm2处理下叶片谷丙转氨酶和谷草转氨酶的活性以及灌浆中后期的谷氨酰胺合成酶活性。ECK处理显著提高了施氮量204kg/hm2下玉米植株氮素、籽粒氮素和总氮素积累量,较CK处理分别增加8.9%、8.3%和8.6%。ECK处理下施氮量为204kg/hm2时,夏玉米产量较CK处理显著增加7.5%。ECK处理可有效改善玉米的氮素代谢,促进氮素的吸收、同化和积累,提高产量,从而实现“减氮增效”。  相似文献   
46.
聚糠萘水剂对不同积温带春玉米灌浆期光合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黑龙江省Ⅰ、Ⅱ、Ⅲ积温带进行大田试验,以抗冷型玉米品种丰单3号和非抗冷型郑单958为试验材料,于3展叶、6展叶期叶面喷施玉米专用抗冷调节剂聚糠萘水剂(PKN),研究聚糠萘水剂对不同温度环境下春玉米灌浆期光合性能的调控作用。研究表明,聚糠萘水剂处理后不同积温带两个品种玉米穗位叶RuBP羧化酶、PEP羧化酶的活性提高,尤其在第Ⅱ、Ⅲ积温带,穗位叶RuBP羧化酶和PEP羧化酶活性提高幅度大。同时,聚糠萘水剂显著提高两个品种的叶绿素含量和光合速率,这种效应可能与聚糠萘水剂成分中含有细胞分裂素组分有关,也与聚糠萘水剂提高光合作用相关酶(RuBP羧化酶和PEP羧化酶)活性有直接关系。叶片光合性能增强,促进光合产物的合成、运输和积累,最终提高两个品种的子粒成熟度,提高产量。  相似文献   
47.
针对东北地区低温冷凉气候区密植条件下玉米叶片早衰现象,于大田条件下,研究了不同种植密度下磷酸胆碱合剂对京单28和先玉335叶片衰老相关指标及产量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种植密度增加,玉米叶片保绿度、叶绿素含量下降;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降低,丙二醛(MDA)含量升高。化控处理后,不同种植密度下,2个玉米品种叶绿素含量提高了6.57%~23.40%,保绿度提高了4.5%~13.9%;SOD、POD、CAT活性在中高密度条件下较对照升高了4.76%~21.64%,MDA含量较对照降低4.39%~11.82%;穗长、行粒数、百粒重和产量均较对照有所增加,京单28产量最高增加了398.3kg/hm2,先玉335产量最高增加了774.2kg/hm2。以不同品种不同密度下的各生理指标与产量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除MDA含量与产量呈极显著负相关外(r=-0.810**),其余都表现出正相关,其中POD活性(r=0.660*)达到了显著水平。表明磷酸胆碱合剂可以延缓玉米叶片的衰老。  相似文献   
48.
<正>架子牛是指犊牛断奶以后,经过8~10个月或再长一些的生长期(1~1.5岁),活重达到300kg以上,体格已基本发育成熟,肌肉脂肪组织尚未充分发育的青年牛。收购这类牛进行集中育肥,经过3~4个月,活重达到500kg左右时出栏,这个过程叫架子牛育肥。1架子牛的选择  相似文献   
49.
化学调控对玉米抗倒性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9,自引:5,他引:24  
以高秆大穗型品种中单808为试验材料,研究不同种植密度下化学调控对玉米植株抗倒性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60 000株/hm2的密度下不发生倒伏;超过75 000株/hm2发生倒伏,倒伏率随种植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化学调控显著提高了玉米的抗倒伏能力,与对照相比,化学调控处理降低了拔节期至抽雄期玉米的株高,增加了地上部第3节间的粗度,显著增强了茎秆的抗拉弯强度和穿刺强度,降低了倒伏率。在密度为75 000 株/hm2以上时,化学调控处理显著增加了玉米的产量。  相似文献   
50.
微喷灌模式下冬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特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讨华北地区微喷灌模式下冬小麦节水高产栽培适宜的灌溉制度,于2012-2013年(平水年)和2013-2014年度(枯水年),在同一块地观测了微喷灌和畦灌模式不同灌水处理对冬小麦群体变化、叶面积指数和籽粒产量,以及水分利用效率和耗水特性的影响。两种灌溉模式按不同灌水量和灌水次数设置6种组合处理,微喷灌的灌水量为60~180 mm,畦灌的灌水量为74~229 mm。2012-2013年度,微喷灌各处理小麦平均产量较畦灌增加5.6%,灌水量低于或等于90 mm时,微喷灌的产量显著高于畦灌;微喷灌模式下,灌水量120 mm时获得最高产量,但灌水量超过150 mm时,微喷灌模式产量显著低于畦灌模式。2013-2014年度,微喷灌模式平均产量较畦灌模式增加0.8%,灌水量150 mm时微喷灌模式的产量最高。千粒重和水分利用效率也表现为微喷灌模式高于畦灌模式,2012–2013年度分别增加5.1%和8.7%,2013–2014年度分别增加7.9%和10.7%。在本试验条件下,为获得冬小麦高产、高水分利用效率,建议微喷灌模式在平水年灌水量90~120 mm、耗水量325~355 mm,在枯水年灌水量105~150 mm、耗水量335~380 mm,每次灌水定额30~45 mm。微喷灌与畦灌相比,在同等产量水平下,平水年节水潜力为20~50 mm,枯水年为70~110 m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