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6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114篇
农学   108篇
  35篇
综合类   131篇
农作物   70篇
畜牧兽医   13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22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23篇
  2012年   23篇
  2011年   24篇
  2010年   19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32篇
  2007年   27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20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5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41.
多分蘖玉米分蘖发生规律及密度和播期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论文以不同类型玉米品种为试验材料,设置不同种植密度和播期,旨在研究多分蘖玉米的分蘖发生规律及其调控。结果表明,玉米各级分蘖与主茎叶片有同伸关系,一级分蘖数(n)与主茎叶龄(N)呈n=N-3对应关系,二级分蘖与一级分蘖也符合上述对应关系。不同类型玉米品种分蘖能力差异显著,墨西哥玉米(MXG)分蘖能力最强,最大分蘖数可达25~40个,科多4号(KD4)达2~4个,五岳97-1 (WY97-1)为1~2个,郑单958 (ZD958)一般无分蘖。玉米分蘖能力受播期、密度影响,高光热、低密度有利于分蘖发生,随播期推迟,从出苗到出现分蘖的时间缩短,分蘖出叶速度加快,最大分蘖数增加;在45 000株 hm-2种植密度下,4月25日和6月25日播种的KD4最大分蘖数分别为3.50和4.00个,最终分蘖数分别为2.33和2.00个,分蘖消亡率(消亡分蘖数/最大分蘖数)分别为33.4%和50.0%,在30 000株 hm-2和60 000株 hm-2种植密度下具有同样变化趋势。随密度增加,分蘖出现时间推迟,出苗后相同天数对应分蘖叶龄减小,相同主茎叶龄对应分蘖数减少,最大分蘖数和最终分蘖数降低,分蘖消亡率增加;4月25日播种,密度为30 000、45 000和60 000株 hm-2下,KD4的最大分蘖数分别为3.80、3.50和3.22个,最终分蘖数分别为3.00、2.33和1.67个,分蘖消亡率分别为21.05%、33.43%和48.14%,6月25日播种处理具有相同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142.
应用同位素示踪技术,测定了34个不同基因型玉米水培幼苗根系对硫素的吸收动力学参数,大田试验调查了参试基因型在不同硫肥处理后的籽粒产量表现,测定了植株硫素吸收总量.结果发现不同基因型玉米对硫肥的反应存在很大的差异,而苗期根系的硫素吸收动力学参数与该品种施用硫肥后硫素吸收总量和籽粒产量的变化有密切联系,可以作为  相似文献   
143.
玉米盾片发育过程中超微结构的变化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高荣岐  董树亭 《作物学报》1997,23(2):232-236
玉米授粉后10天,盾片处于组织分化期,细胞中已有少量脂体和淀粉粒,上皮细胞的细胞质明显浓于其内部的薄壁细胞,线粒体、质体、核糖体也较薄壁细胞中多。授粉后20天,盾片细胞中液泡消失,形成了大量脂体和淀粉粒,上皮细胞与胚乳相邻的壁及径向壁外段次生加厚,具内部的薄壁细胞中自上而下开始形成蛋白质体。授粉后35天,上皮细胞发育成径向略长的形状,径向壁加厚达细胞的2/3处,仍呈薄壁状态的壁处有发达的胞间连丝;其内部的薄壁细胞中形成了许多蛋白质体。成熟籽粒的盾片中,上皮细胞的细胞核明显,其径向壁的内段仍保持薄壁状态,外段的加厚壁有波状内突,胞质中含有大量脂体和少数淀粉粒,无蛋白质体但有许多蛋白质基质;上皮细胞以内的薄壁细胞中有大量球形蛋白质体、脂体和较多淀粉粒,脂体有规律地排列在蛋白质体周围。盾片发育后期,淀粉粒逐渐减少,蛋白质体增多。  相似文献   
144.
玉米产量和品质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总被引:40,自引:1,他引:40  
玉米籽粒产量和品质决定于基因型和环境因素。本文通过山东、新疆异地互换品种和播期试验,系统比较了两生态区玉米产量和品质的差异,并分析了差异的原因。结果表明,新疆地区的玉米籽粒产量、干物质积累和蛋白质含量均高于山东。其原因主要是花后(开花到成熟这一段时间,下同)光照、花后日均光照和积温的不同。气温日较差是  相似文献   
145.
收割时期对不同类型玉米饲用营养价值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玉米的饲用营养价值是随着生育时期地推进而不断变化的,本研究结果表明:玉米成熟期子粒产量最高但不是饲用营养价值最高的时期,粮饲兼用玉米鲁单50和高油玉米高油115在乳熟末蜡熟初期收获,鲜物质产量最高,粗蛋白含量及产量也最高,其他营养成分也较高,可以获得最高饲用营养价值;而青饲玉米科多8号在乳熟期收获可以获得最高的饲用营养价值。另外,3种不同类型玉米相比较,青饲玉米科多8号的生物产量高,饲用营养成分尤其是粗蛋白产量最高;高油玉米粗脂肪的含量和产量都是最高的,在作为能量饲料方面将会发挥更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6.
本文概述了山东省玉米生产发展的历史与现状,指出了玉米增产的潜力和当前存在的问题;并从提高思想认识、推广紧养伤磊穗型良种、增加物质促进均衡增产、提倡早种晚收、推行规范化栽培技术、抓好加工转化和销售等各个方面阐述了时一步发展山东玉米生产思路和对策 。  相似文献   
147.
小流域集水效率的试验研究--以山东安口小流域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流域的农业生产主要以雨养农业为主,其集水效率是雨水集蓄利用工程的关键。以山东安口小流域为例,通过对影响小流域集水效率的主要因素——土壤入渗能力的试验,揭示土壤入渗对流域集水的影响,并利用径流系数法对集水量进行了估算,也具有较高的准确性。试验研究表明,在类似于安口流域的这类区域,土壤稳定入渗率较低,而径流系数较高,平均为0.46,因此利用(天然)径流场收集雨水发展雨养农业则极为有利。  相似文献   
148.
六个不同产量玉米品种籽粒淀粉积累及相关酶活性的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6个玉米品种为试材,比较研究了不同产量品种的籽粒淀粉积累和淀粉合成相关酶活性的差异。结果表明,蔗糖合酶(SS)、UDPG焦磷酸化酶(UGPase)和淀粉分支酶(SBE)是玉米淀粉合成的关键酶,较高的SS、UGPase和SBE活性利于淀粉的积累和粒重的提高。低产品种直链淀粉积累的时间(30 d)短于中产(40 d)和高产品种(50 d以上);低产品种支链淀粉的积累在籽粒充实前期(授粉后20 d)慢于中产和高产品种,但后期差异变小;低产品种籽粒SS活性在授粉后10~30 d高于中产和高产品种,但在授粉30 d后迅速下降且降幅大于高产品种;低产品种UGPase活性峰值出现在授粉后20 d,中产和高产品种则出现在授粉后40 d,且低产品种的UGPase活性在籽粒充实后期明显低于中产和高产品种;低产品种的SBE活性在籽粒充实后期(授粉后30~50 d)明显低于中产和高产品种,而中产品种又低于高产品种,低产、中产和高产品种的SBE活性降幅分别为72.44%、44.54%和30.21%。高产和中产品种籽粒可溶性淀粉合酶(SSS)活性呈“N”形曲线变化,并于授粉后30 d出现第一个峰值,而低产品种为单峰曲线;低产品种籽粒ADPG焦磷酸化酶(ADPGPPase)活性高于中产和高产品种;在籽粒充实全期,3个产量品种淀粉脱分支酶(DBE)活性均迅速下降,不同产量品种类型间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149.
小流域的农业生产多以雨养农业为主,其集水效率是雨水集蓄利用工程的关键。本文首先讨论了径流系数法,其次以山东安口小流域为例.通过野外观测数据计算出其上的径流系数。安口流域径流系数较高.平均为0.46,实例检验表明径流系数法对集水量进行估算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因而在类似于安口流域的这类区域,利用(天然)径流场收集雨水发展雨养农业则极为有利。  相似文献   
150.
高油玉米籽粒灌浆期间氮素的吸收与分配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大田生长条件下,以普通玉米为对照比较研究了高油玉米授粉后氮的吸收与分配规律。结果表明,与普通玉米相比,高油玉米籽粒灌浆期间籽粒氮的百分含量较高,而叶片和茎秆中氮的百分含量低于普通玉米,成熟期植株中的氮在籽粒中的分配比例较普通玉米高,平均高6.9%;形成100 kg籽粒所需氮量高于普通玉米,平均高0.13 kg,但品种间存在较大差异;营养体中氮的输出率比普通玉米低,籽粒中氮的来源主要依赖于籽粒灌浆期间直接从土壤中的吸收,占籽粒氮的70.05%(普通玉米为40.65%)。说明高油玉米的需氮量大且籽粒灌浆期间吸收的比例相对较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