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1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6篇
农学   34篇
综合类   48篇
农作物   2篇
水产渔业   1篇
植物保护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61.
不同灌水处理下小麦干物质分配、转运及其产量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筛选出适合本地区的抗旱节水高效品种,并且探索出与之相配套的灌水模式,提高水分利用效率,为以后的在抗旱节水品种的选育及节水栽培技术的广泛推广提供理论依据。以豫北地区‘洛旱8号’、‘新麦26’、‘矮抗58’、‘周麦18’4个品种为供试材料。设置2种不同灌溉模式,不灌水(W0)、灌2水(W1)。采用裂区设计,研究在不同灌水模式处理下对不同小麦品种植株各器官干物质的积累、分配、转运及产量和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得出:不同品种间植株干物质积累量和其在各器官的分配规律基本一致,‘周麦18’和‘洛旱8号’除穗颖干物质量差异显著外,其他器官干物质量差异不显著;成熟期4个品种的叶片干物质量和干物质分配无显著差别;籽粒干物质分配量和比例均在4个品种间无显著差异,各器官中的干物质向籽粒的转运量、转运率及其对籽粒的贡献率表现有显著性差异。在W0的灌水模式下,由于水分条件的制约,4个品种在该种植模式下均出现产量下降的现象,‘洛旱8号’下降幅度最小,‘周麦18’则最大。综上所述可得,‘洛旱8号’对水分的敏感性较差,抗旱能力优于其他3个品种。  相似文献   
62.
超高产优质小麦新品系新麦9号的选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麦9号(新乡9023)是新乡市农科所选育的超高产、优质、高效小麦新品系.1997年5月通过新乡市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1998年11月在第五届中国杨陵农业科技博览会上获金奖,1999年通过河南省超高产冬水组区试,并在省生产示范中表现优异,产量居首.  相似文献   
63.
用R语言计算冬小麦品种品质性状的安全指数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旨在提供"安全第一指数"(SFI)的便捷计算方法,完善冬小麦品质性状稳定性评价体系。使用R语言设计了一个计算SFI的程序(Safety),利用冬小麦面团稳定时间数据,介绍了使用方法,验证了可靠性。结果表明,Safety程序使用便捷、运行高效,计算结果与电子表格完全一致。仅需提供待分析的数据对象和可以接受的风险比率(α),Safety可以同时计算品种均值、置信区间、shukla方差、环境方差和SFI。因为Safety程序的方差分量估计方法为"方差分析法",所以方差分量的估计值可能出现负值。综上所述,SFI能够定量地描述品质性状稳定性和达标率,Safety程序将有助于SFI在冬小麦品质性状稳定性分析领域中的推广。  相似文献   
64.
于2015—2016年选用优质小麦品种新麦26进行大田试验,在拔节期和开花期分别设置目标相对含水量为田间持水量的70%、75%、80%进行补灌。通过3个测墒补灌处理W70、W75、W80和一个传统灌溉Wck,用全生育期补灌水(W0)为对照,研究不同生育时期和不同目标含水量的测墒补灌对冬小麦产量、耗水特性、品质等的影响。结果得出:冬小麦在拔节期和开花期补充灌水量为WckW80W75W70;四个灌水处理下冬小麦对土壤水的消耗量主要分布在0~80 cm土层且测墒补灌处理增加了对土壤水的消耗比例。三个测墒补灌处理下的冬小麦湿面筋含量显著高于Wck。水分利用效率为W75W70W80WckW0,W70、W75、W8处理之间差异不显著。W75处理下籽粒产量显著高于W70。综合考虑不同处理的灌水量、籽粒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等指标,可得在本试验条件下在冬小麦的需水关键期(拔节期、开花期)将土壤墒情保持在田间持水量的75%为较佳灌水处理,冬小麦高产节水成效显著。  相似文献   
65.
66.
小麦免耕播种具有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减少农民劳动强度、增强土壤蓄水保墒能力、改善土壤团粒结构、提高土壤肥力、节约肥料、增加产量等优点,为充分发挥小麦免耕播种机械化技术优势,总结了其应用技术要点。摘要:  相似文献   
67.
分析了2006-2010年间通过河南省审定的50个小麦品种的品质性状,结果表明:各品种容重、蛋白质和湿面筋含量较高,但面粉吸水率偏低,只有58.0%,面团稳定时间较短,符合强筋小麦标准的只有7个,占审定品种的14%,强筋品种种类偏少,其余43个都归结为中筋小麦品种.河南省在今后的育种中应注重提高品种的吸水率和稳定时间.  相似文献   
68.
分析了2008~2012年间通过国家黄淮南片审定的32个小麦品种的品质性状.结果表明:这些小麦品种的容重、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较高,而稳定时间、最大抗延阻力等加工品质数值偏低.因此,今后黄淮南片小麦品质育种应把主要精力放在选育优质中强筋小麦品种上,在有条件的地区适当发展强筋小麦,不断提高稳定时间、最大抗延阻力等加工品质.  相似文献   
69.
[目的]探索提高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inn.)稳产性的途径,明确大田条件下气候变化对小麦的影响。[方法]以强筋小麦品种新麦19为试验材料,用小麦生育中后期高温棚增温的方法,研究小麦生育中后期高温对籽粒灌浆与产量的影响。[结果]自开花前至灌浆中期,随着高温处理时期的推迟,小麦籽粒灌浆时间缩短,千粒重显著降低。开花前高温明显导致产量降低,灌浆前中期一定程度的高温有利于产量提高。[结论]该研究可为后期高温逆境条件下延缓小麦植株衰老和提高产量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0.
改变水稻传统种植方式 发展简化种植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随着农业机械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小麦机播与机收,玉米机播、秸秆还田等技术逐渐被人们接受和利用,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效率。然而新乡市水稻种植目前还是以传统种植方式为主,提前40d育秧,人工插秧,人工收割,用工多,劳动强度大,加之稻米价格偏低,影响了农民种植水稻的积极性,导致近年来河南省水稻种植面积急剧下降。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