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83篇
  免费   17篇
  国内免费   24篇
林业   78篇
农学   56篇
基础科学   38篇
  31篇
综合类   346篇
农作物   28篇
水产渔业   12篇
畜牧兽医   96篇
园艺   13篇
植物保护   26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26篇
  2022年   25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26篇
  2019年   36篇
  2018年   30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32篇
  2013年   39篇
  2012年   34篇
  2011年   30篇
  2010年   39篇
  2009年   44篇
  2008年   39篇
  2007年   31篇
  2006年   34篇
  2005年   26篇
  2004年   23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18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15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16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3篇
  196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六、施用生稻糠可使水田成为肥沃土质的发酵场近年来许多农家发现 ,在将生稻糠和未腐熟有机物施于土壤表面或表层时 ,不仅此等有机物就连土壤自身在微生物作用下也跟着发酵了———整个土层都变成了如同菜蔬淹渍床一样的发酵场。《现代农业》编辑部就把此种有别于堆肥的土壤培肥方式 ,称为“土体发酵”(2000年第10期 )。土体发酵为水田带来的生产效益是多方面的。1.能改善土壤理化性状山形县渡泽贤一每年都在稻秆还田、稻糠散布基础上进行细致的耙地。结果 ,只经过5年的努力便使他家的沙壤土水田出现了“水来则粘结 ,水去则松软”的…  相似文献   
22.
缓控释氮肥对机插杂交籼稻稻米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探究缓控释氮肥对机插杂交籼稻稻米品质的影响,本试验以杂交籼稻F优498为材料,采用随机区组大田试验设计,研究不同氮肥处理对机插稻碾米品质、外观品质及淀粉快速粘度分析(RVA)谱特征值的影响。结果表明,氮肥处理对稻穗不同部位籽粒品质特性影响显著,与普通尿素常规施肥(T1)相比,普通尿素优化施肥(T2)使上部稻米的精米率和中部的崩解值分别提高2.38%和9.32%;掺混缓控释肥基肥一次施肥(T3)和树脂尿素基肥一次施肥(T4)使下部稻米的整精米率分别提高4.35%和5.15%;掺混缓控释肥与普通尿素配施(T6)的各穗部稻米的整精米率较高,同时降低了中上部稻米的消减值和糊化温度。各氮肥处理间,缓控释氮肥基肥一次施肥(T3、T4、T5)、T2和T6较好地提高了稻米碾米品质和外观品质。与T1相比,T3、T4和T5使精米率分别提高2.88%、3.86%和3.24%,T2和T6使整精米率分别提高2.74%和2.61%。峰值黏度表现为CKT2T1T6T3T5T4,崩解值表现为CKT1T6T2T5T4T3,消减值表现为T3T5T4T6T2T1CK,CK、T1、T2和T6的蒸煮食味品质较好。普通尿素按基肥∶分蘖肥∶促花肥∶保花肥=3∶2∶3∶2的优化施肥方式(T2)和掺混缓释肥N 135 kg·hm-2作为基肥,尿素N 45 kg·hm-2作为分蘖肥的配施(T6)能较好的协调碾米品质、外观品质及淀粉RVA谱特性三者的关系,是实现优质的有效措施。本研究为缓控释氮肥在杂交籼稻优质生产上的应用提供了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23.
目前甘薯中针对SNP位点的分子标记开发及应用的报道较少。为开发甘薯特异SNP分子标记,本研究利用简化基因组测序技术对甘薯种质材料进行测序,筛选稳定的SNP位点,将其开发为基于HRM技术的分子标记,并在甘薯种质材料中进行验证。通过对23个甘薯种质材料简化基因组测序数据的分析,共发现835 756个SNP多态性位点,筛选其中的3 650个含有SNP多态性位点的高质量测序片段,成功设计了134对引物;初步验证发现,22对(16.42%)引物没有扩增产物,15对(11.19%)引物扩增产物2个以上,36对(26.87%)引物的扩增产物没有差异。61对(45.52%)引物在8个样本中的扩增特异性好,而且样本之间有差异。最后筛选34对扩增多态性丰富的引物对52份甘薯种质材料进行扫描,发现材料间多态性介于27.27%~90.91%之间,平均多态性达到59.35%。聚类分析表明,参试52份甘薯种质材料之间的差异较小,多数材料与骨干亲本南瑞苕、徐薯18之间关系较近,国外引进甘薯材料和地方品种差异较大。建议在今后甘薯育种中尽量选用地方品种和国外甘薯品种,从而更好地拓宽甘薯遗传背景。本研究初步建立了基于简化基因组技术和HRM技术开发甘薯SNP分子标记的新思路,为今后甘薯SNP分子标记开发提供了参考。同时本研究开发的甘薯分子标记,丰富了甘薯分子标记类型,为甘薯研究者开展快速的分子标记研究提供了支持。  相似文献   
24.
2020年,信阳地区多次出现阶段性的农业气象灾害,其中日照总时数总体偏低,以3月下旬、6月中下旬、7月中下旬、9月下旬及10月上中旬等4个时段的寡照天气对头季及其再生稻的生长和产量影响最大。头季稻秧苗综合素质、叶面积指数、光合势、干物质积累量、有效穗数及穗粒数和再生稻的再生穗数及再生率与各生育时期的日照总时数呈正相关,头季稻叶面积衰减率与日照总时数呈负相关。头季和再生季水稻产量与两季水稻生育期内的日照总时数呈正相关,寡照是2020年再生稻两季产量低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5.
水稻ygl80黄绿叶突变体的遗传分析与目标基因精细定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化学诱变获得遗传稳定的水稻黄绿叶突变体ygl80。与野生型亲本10079相比,ygl80突变体在苗期和孕穗期叶片叶绿素分别下降76.64%和54.59%,类胡萝卜素含量分别下降53.85%和41.18%,成熟期株高、每株有效穗数、每穗着粒数、穗长和千粒重分别减少14.8%、16.5%、21.3%、9.1%和7.4%。遗传分析表明,ygl80的突变性状由1对隐性核基因控制。利用(ygl80/浙辐802) F2作为定位群体, 将突变基因定位在第5染色体长臂InDel标记C2和C3之间,遗传距离分别为0.24 cM 和0.39 cM,两标记之间的物理距离约为90 kb,此区间内包含11个预测基因。基因组序列分析发现,ygl80突变体在编码叶绿素合酶的YGL1(LOC_Os05g28200)基因编码区第5027碱基处(位于第14外显子),碱基C突变为碱基T,使编码蛋白序列第348位的脯氨酸(Pro)突变成亮氨酸(Leu)。该基因是已报道的水稻ygl1黄绿叶突变基因的等位基因。ygl80突变体在整个生育期都表现为黄绿叶,而ygl1突变体在苗期叶片黄化,中期慢慢转绿,后期叶色以及总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的含量接近野生型,这可能是YGL1基因编码的叶绿素合酶蛋白的氨基酸不同突变位点造成的。  相似文献   
26.
广州城市水体沉积中重金形态分布研究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选取广州城市水体中的4个污染沉积物样品,采用连续提取法研究沉的中重金属元素的开矿分布,结果表明:重金属元素主要以残渣态、有机结合态和氧化铁结合态存在,其中Pb、Ni、Mn以残渣态和氧化铁结合为主,Zn以残渣态和有机结合态为主,Cu以有机态和氧化铁结合态为主,Cr以氧化铁结合态为主。沉积物中固相组分对重金属的富集能力为:无定型氧化锰〉〉碳酸盐〉氧化铁〉有机质;而富集量则是后两者大于前两者。  相似文献   
27.
基于熵权的导流标准多目标决策分析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5  
通过分析决策方案目标集.采用信息熵权与决策者的主观权重相结合的方法确定综合权重.运用多目标决策理论,建立导流标准多目标模糊优选模型。该模型系统地考虑了决策方案目标集的客观因素和决策者的主观因素。通过锦屏一级水电站施工导流标准的决策分析,说明该方法和模型是有效的.很好地解决了导流工程的施工强度、投资及风险损失的关系。  相似文献   
28.
近年植物激素检测技术的发展与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简要概述了植物激素定量分析的生物学测试、免疫化学检测和物理化学检测等若干重要方法与技术进展,提出了拟建植物激素胶乳免疫测定的技术途径,指出了免疫PCR技术应用于植物激素检测的开发领域,分析了激素检测技术的今后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29.
为全面掌握加州新小绥螨四川种群的种群特征,本试验运用两性生命表开展了以朱砂叶螨为猎物的加州新小绥螨四川种群的生长发育、繁殖与捕食率研究。结果表明,加州新小绥螨四川种群不同发育阶段重叠,在雌成螨产卵期结束前雌成螨特定年龄-阶段存活率Sxj明显高于雄成螨。单位时间(12 h)特定年龄-阶段繁殖力fx5、特定年龄繁殖力mx最大值分别为1.74和1.12粒/雌,单雌总产卵量为49.28粒。种群内禀增长率为0.27/d、周限增长率为1.31/d、净增殖率为26.61粒/个体、世代平均周期为12.34 d。在未成熟阶段,加州新小绥螨各螨态特定年龄-阶段捕食率Cxj均呈双峰型,雌成螨和雄成螨捕食率均随时间明显波动。加州新小绥螨取食朱砂叶螨的转化率为4.55、内禀捕食率为0.54、周限捕食率为1.72头。以朱砂叶螨为猎物时,加州新小绥螨四川种群表现出较好的个体发育、种群增长和捕食能力,可作为控制朱砂叶螨的生防资源,值得进一步研究和开发利用;同时朱砂叶螨可作为加州新小绥螨四川种群人工繁殖选择的猎物之一。  相似文献   
30.
冬油菜在西北旱寒区的适应性和北移的可行性研究   总被引:28,自引:5,他引:28  
 【目的】对不同冬油菜类型和品种在西北旱寒区的越冬抗寒性、适应性进行分析比较,研究冬油菜北移的可行性。【方法】在张掖、酒泉等不同生态条件下,对55份不同类型和来源的冬油菜品种(系)的抗寒性、经济性状、生育期、含油率、产量表现等进行了研究分析。【结果】在西北旱寒区海拔1 477~2 300 m、极端最低气温-22.7~-31.6℃、年平均气温5.9~8.7℃、年平均降水量92.0~630 mm、无霜期150~172 d的地区,甘蓝型和白菜型两种类型的冬油菜,仅白菜型冬油菜能够越冬,越冬率最高达到100.00%,生长发育正常,且表现出良好的适应性和农艺性状,生育期275~295 d,含油率40.84%~44.15%,产量1 500.0~4 400.3 kg•ha-1。不同白菜型冬油菜品种(系)抗寒性和适应性存在巨大差异,越冬率0~100%。根据越冬率与抗寒性,可将参试白菜型冬油菜品种(系)划分为超强抗寒性、强抗寒性、抗寒性和弱抗寒性品种(系)4种类型。在乌稍岭以东地区,一般抗寒品种(系)均能越冬,但在河西走廊,只有超强抗寒性品种(系)和强抗寒性品种(系)才能越冬,【结论】在西北旱寒区,发展白菜型冬油菜生产是可行的,从而使冬油菜栽培种植北界向北向西延伸1 000多公里,海拔由1 000 m提高到2 300 m左右,纬度由35°30′提高到39°46′。冬油菜北移进入中国西北旱寒区种植能够有效地增加该区冬春季植被覆盖度,同时为该区发展一年二熟耕作制创造了条件,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对促进北方寒区冬油菜生产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