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4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21篇
农学   11篇
基础科学   1篇
  45篇
综合类   41篇
畜牧兽医   24篇
植物保护   21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16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当归温室育苗及大田移栽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温室中采用不同育苗基质、苗龄、覆膜方式研究对当归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配方为60%田园土、20%腐熟厩肥、20%炉渣混合基质中,育出的当归苗株高、叶面积、根长、根粗优于其他基质;温室苗大田移栽后,田间早期抽薹率为0。以温室育苗苗龄100 d时移栽最好,干当归产量达到1 387.88 kg/hm2。覆膜栽培比露地栽培具有明显的高产优势,当归在覆膜栽培方式下比露地栽培生长势好、产量高,干当归产量达1 973.20 kg/hm2。  相似文献   
42.
植物器官氮磷比可以揭示植物生长发育过程的营养平衡。深松耕作为黄土高原半干旱区一种较好的农田耕作方法被广泛应用,尽管已被证实深松耕可以提高作物产量和地上生物量,但深松耕是否影响作物器官N/P及从作物器官N/P角度能否解释地上生物量增加的机制尚有待进一步研究。该研究于2016-2018年在黄土高原区设置了不同耕作方法(深松耕、旋耕、翻耕和免耕)和施氮量(基肥200 kg/hm2、基肥200 kg/hm2+拔节期肥100 kg/hm2)的田间裂区试验,研究了不同处理对玉米地上生物量、不同器官(根、茎和叶)中N/P的影响以及其N/P与地上生物量的关系。结果表明:1)相比翻耕、免耕,深松耕能显著提高地上生物量(P<0.05),2016和2018年地上生物量深松耕比翻耕、免耕分别提高了9.56%、9.29%和4.67%、5.94%;2)相比翻耕、免耕,深松耕和旋耕均能显著降低根、叶的N/P(P<0.05),深松耕根、叶N/P分别为19.90、17.74,降幅最大;施肥措施及耕作方法与施肥措施的交互作用对根、茎和叶的N/P无显著影响;3)通过结构方程模型分析发现,耕作方法通过影响根和叶N/P,间接影响地上生物量,效应值分别为0.10和0.14,耕作方法对地上生物量无直接显著影响,说明了根和叶的N/P是影响地上生物量的两种重要的间接因素;通过线性混合效应模型分析得出,地上生物量与根、叶N/P呈显著负相关关系,与茎N/P无相关性。研究表明深松耕通过降低玉米根和叶N/P,促进植物氮磷营养平衡的生态策略来提高地上生物量。研究结果对进一步揭示耕作与施肥对玉米生产与农田生态系统氮磷平衡的影响机制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3.
秸秆促腐还田土壤养分及微生物量的动态变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采用盆钵培养法,通过模拟旱作覆膜条件下秸秆还田,研究了添加不同腐解剂(多个好氧性菌种复合培养而成的F1、富含分解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和其他生物有机物质的微生物菌群F2、由芽孢杆菌、丝状真菌、放线苗和酵母菌组成的F3)后,小麦秸秆、玉米秸秆在120 d的腐解过程中,土壤养分及土壤微生物量的动态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小麦、玉米秸秆经过120 d的腐解,各处理土壤有机质、碱解氮、全氮的增加速率一致表现为先增加后减小,土壤磷素、钾素的增加速率总体则呈现增-减-增-减的趋势;整个试验阶段小麦秸秆各处理土壤微生物量碳(SMBC)含量表现为先增后减。玉米秸秆土壤SMBC的变化与小麦秸秆差异较大,呈现波浪式变化;玉米秸秆土壤微生物量氮(SMBN)变化在100 d后则与小麦截然不同。秸秆添加腐解剂还田土壤养分增加速率和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含量均大于秸秆直接还田(对照),培肥土壤效果明显,能够有效增加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含量。小麦、玉米秸秆添加腐解剂F3的处理各养分含量高于其他处理,即内含具特殊功能的芽孢杆菌、丝状真菌、放线菌和酵母菌的秸秆腐解剂F3增加土壤养分的效果最好;相同腐解剂下不同种类秸秆处理的土壤养分含量表现为:F1,小麦玉米;F2,小麦≥玉米;F3,小麦玉米,即F1对小麦秸秆促腐优势最大,F3对玉米秸秆的促腐作用优于F1和F2,F2对小麦、玉米秸秆的促腐效果基本相似。不同腐解剂下,小麦秸秆处理SMBC、SMBN含量表现为F2F3F1;玉米秸秆处理SMBC含量F2F3≈F1,SMBN为F3F2≈F1。玉米秸秆各处理的SMBC均大于小麦秸秆,SMBN则均小于后者,与秸秆C/N的趋势一致,即C/N越大,SMBC值越大,SMBN值越小。  相似文献   
44.
针对高校二级学院专业实验室设备重复购置、功能单一、资源利用率低下、管理体制不健全等弊端,以甘肃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本科实验教学中心为例,分析了高校院级实验室中心化管理模式中创新实验室管理体制、深化实验教学改革、加强实验技术人员队伍建设等方面的工作实践及成绩,对今后实验教学中心与实验课教师的相互协调、进一步开放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45.
基于县域耕地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的土壤综合肥力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ArcGIS 9.3,MapGIS 6.7和县域耕地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综合运用层次分析法、模糊数学法,将临泽县土壤图、土地利用现状图、行政区划图叠加求交生成评价单元图,进一步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土壤肥力评价因子的权重,对评价指标建立相应的隶属函数,通过计算其隶属度,求得每个评价单元的土壤肥力综合指标值,并依据综合值确定了土壤肥力等级及其面积。结果表明:临泽县土壤综合肥力较高的区域占临泽县耕地总面积的46.51%;土壤综合肥力中等区域占18.54%;土壤综合肥力一般区域占14.17%;土壤综合肥力较差区域占20.68%。利用县域耕地资源管理信息系统与GIS可以快速科学地对土壤肥力进行科学评价,与传统的评价方法相比,可以节约大量的人力、财力和物力。  相似文献   
46.
甘肃省武威市邓马营湖盐碱区农田土壤盐渍化现象日趋严重。为筛选适宜改善该区农田土壤盐碱化的改良剂,并为相关研究提供一定理论支撑开展试验研究。试验共设置5 个处理,即无改良剂添加(CK),添加磷石膏(TP)、硫磺(TS)、盐地宝(TY)、腐殖酸有机肥(TF),探讨不同改良措施对邓马营湖盐碱区农田土壤水溶性离子的影响。结果表明:(1)添加改良剂可降低土壤水溶性离子含量,添加TP、TY 效果最为显著。0 ~ 40 cm 土层,较之CK,添加TP 和TY 可分别显著降低K+、Na+、Ca2+、Mg2+ 含量54.18% 和37.90%、41.74% 和53.66%、45.77% 和56.51%、46.97% 和39.32%,TY 处理可显著降低HCO3-、Cl-、SO42- 含量53.40%、21.13%、52.13%。(2)添加改良剂可降低土壤pH,添加TS、TY、TF 效果最为显著。0 ~ 40 cm 土层,施用TS、TY、TF 对土壤pH 的改良效果最有效,较之CK,土壤pH 可分别显著降低2.53%、2.71%、2.67%。(3)添加TY、TF 对土壤总碱度的改良效果最佳;TY、TF 对土壤全盐量的改良效果最优。上述4 种改良剂可降低土壤pH、总碱度、全盐量及水溶性离子含量,整体改良效果最好的处理为TY 和TF,TP 效果次之,TS 效果较差。  相似文献   
47.
基于耕地地力评价结果的景泰县农业分区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开展耕地地力评价是测土配方施肥补贴项目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摸清耕地资源状况,提高耕地利用效率,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基础工作。在景泰县县域耕地地力评价结果的基础上,依据农业分区的理论及原则,运用分区单元与中低产田分区对应的方法对景泰县耕地进行了农业适宜性分区。将全县耕地划分为景电(一、二期)特色经济作物区、黄河沿岸粮食作物与经济林区和高扬程提灌干旱畜牧农林区。农业适宜性分区结果不但扩充了县域耕地地力评价的应用范围,而且从农、林、牧三方面科学的、系统的、直观的为景泰县农业生产合理布局、因地制宜及决策制定提供了可靠参考。  相似文献   
48.
保护性耕作措施对土壤水分含量及春小麦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2005年在定西市李家堡镇进行了免耕+秸秆覆盖、秸秆还田、免耕+不覆盖3种保护性耕作措施对0~200cm土层土壤水分含量及春小麦产量影响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免耕+秸秆覆盖对春小麦各生育期0H50cm土层水分含量的保蓄效果最佳,在作物播种期可以增加袁层土壤含水量,对确保苗齐、苗壮具有重要意义,而在其它生育时期的较深土层中,其抑蒸保墒效果逐渐消失。免耕+秸秆覆盖、免耕不覆盖、秸秆还田分别较传统耕作处理的春小麦籽粒产量提高12.83%、10.21%、7.53%,但可能因保护性耕作实施年限较短,处理间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49.
为了探究土壤养分含量的空间分布特征,运用空间自相关理论,在Geo Da095i,Arcgis等软件的基础上,以甘肃省秦安县郭嘉镇为例,采用Moran,I统计量研究了土壤主要养分元素含量在三种不同权重矩阵下的空间自相关程度以及空间分布规律。结果表明:秦安县郭嘉镇耕作层土壤中各主要养分空间分布并非随机状态,而是存在一定的空间自相关特性;全域型空间自相关的研究表明,rook权重下秦安县郭嘉镇耕作层土壤中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的Moran's I指数分别为0.3088、0.0024、-0.0522、-0.2220、0.2678和0.2264,表明有机质、全氮、有效磷和速效钾的含量在空间分布上呈现空间正相关,而全磷和全钾的含量在空间分布上呈现空间负相关;局域空间自相关结合Moran散点图和LISA聚集图的分析结果揭示出郭嘉镇各行政村养分元素含量分布的空间分布规律,可以直观地得到各养分元素含量分布的"高—高"、"低—低"聚集区和"低—高"、"高—低"孤立区的具体位置,其中有机质、全氮、有效磷和速效钾都在空间分布上出现"高-高"聚集区和"低-低"聚集区,而全磷的含量只有"低-低"聚集区,全钾的含量在空间分布上较为分散,没有明显的聚集区。  相似文献   
50.
为了优化全膜双垄沟播玉米土壤耕作技术,实现土壤质量保育和增产增效,布设田间定位试验,比较研究了一膜两年全膜双垄覆盖条件下,少免耕对玉米产量、水分利用效率(WUE)、经济效益及土壤物理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一膜两年用条件下,深松耕—免耕较对照能显著提高玉米的籽粒产量、水分利用效率、收获指数、总产值及产投比,其籽粒产量、水分利用效率、收获指数、总产值及产投比分别较对照提高22.8%,22.0%,15.0%,17.4%,17.4%;深松耕—免耕具有降低表层土壤容重、紧实度,增加土壤总孔度、大团聚体含量及饱和导水率的作用,全膜双垄沟播玉米采用深松耕—免耕具有明显的稳增产增效及土壤结构改善的作用,建议在全膜双垄沟播玉米种植体系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