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87篇
  免费   82篇
  国内免费   129篇
林业   313篇
农学   185篇
基础科学   328篇
  193篇
综合类   1373篇
农作物   119篇
水产渔业   211篇
畜牧兽医   1026篇
园艺   236篇
植物保护   114篇
  2024年   25篇
  2023年   100篇
  2022年   100篇
  2021年   101篇
  2020年   97篇
  2019年   133篇
  2018年   102篇
  2017年   66篇
  2016年   119篇
  2015年   126篇
  2014年   206篇
  2013年   177篇
  2012年   167篇
  2011年   194篇
  2010年   193篇
  2009年   163篇
  2008年   153篇
  2007年   157篇
  2006年   155篇
  2005年   116篇
  2004年   107篇
  2003年   132篇
  2002年   118篇
  2001年   159篇
  2000年   113篇
  1999年   80篇
  1998年   57篇
  1997年   80篇
  1996年   52篇
  1995年   49篇
  1994年   42篇
  1993年   48篇
  1992年   56篇
  1991年   58篇
  1990年   58篇
  1989年   40篇
  1988年   27篇
  1987年   31篇
  1986年   35篇
  1985年   21篇
  1984年   8篇
  1983年   18篇
  1982年   15篇
  1981年   9篇
  1980年   8篇
  1963年   3篇
  1959年   2篇
  1958年   4篇
  1957年   4篇
  1956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9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41.
为研究老化秸秆生物炭的性质及对水中诺氟沙星的吸附特性,本研究将新鲜生物炭进行自然老化、冻融循环老化和高温老化,通过元素分析、扫描电镜和红外光谱分析老化前后生物炭的组成和结构特性变化,研究老化生物炭对诺氟沙星的吸附机理以及pH、离子类型和离子浓度对吸附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老化方式均使生物炭的C元素含量降低,O元素含量显著增加,极性增加,芳香性降低,其中高温老化影响最大。高温老化使生物炭表面的—OH和C=C明显减少,冻融循环老化使—OH数量增加,自然老化对生物炭表面官能团影响较小。老化使生物炭表面破损、孔道塌陷,生物炭上的吸附点位被阻塞,不利于对诺氟沙星的吸附。老化前后生物炭对诺氟沙星的吸附更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等温吸附拟合发现,Langmuir模型能更好地拟合诺氟沙星在生物炭上的吸附过程。自然老化、冻融循环老化和高温老化分别使生物炭的吸附量降低了5.50%、7.70%、14.80%;在背景液pH 3.0~11.0范围内,老化前后生物炭对诺氟沙星的吸附量随pH增大先升高再降低,当pH为7.0时,吸附量达到最大值。阳离子价态越高,离子浓度越大,老化后生物炭对诺氟沙星的吸附量越小。研究表明,老化对生物炭的理化性质和吸附抗生素的能力均有影响,因此在使用生物炭去除目标污染物时需要考虑环境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2.
供试土样为中国的棕壤、红壤和赤红壤及巴基斯坦的gujranwalaseries和kotliseries.与H-粘粒比,H-粘粒复合体有较多的净负电荷和较少的正电荷。在红壤和赤红壤中,H-粘粒复合体的表面积比H-粘粒大,但在棕壤,gujranwalaseries和kotliseries中则相反。在pH近7.0时,因有机质而使负电荷百分数增加的次序为赤红壤>红壤>gujranwalaseries>kotliseries>棕壤。当pH<7时有机质可以提高赤红壤、红壤和kotliseries对锌的吸附,在各种锌浓度下,有机质均能提高棕壤和gujranwalaseries对锌的吸附。与Langmuir和Temkin方程比较,Freundlich方程最适合描述H-粘粒复合体对锌的吸附行为,但Langmuir方程最适合于自然粘粒复合体。  相似文献   
143.
利用SSR标记研究玉米自交系的遗传变异   总被引:136,自引:7,他引:136  
 利用 SSR标记研究了 2 1个玉米 ( Zea mays L.)自交系的遗传变异 ,初步进行了杂种优势群划分。从 69对 SSR引物中筛选出 43对扩增产物具有稳定多态性的引物。43对引物在供试材料中共检测出 1 2 7个等位基因变异 ,每对引物检测等位基因 2~ 7个 ,平均为 2 .95个 ;平均多态性信息量为 0 .51 1。 2 1个自交系之间的遗传相似系数变化范围为 0 .480~ 0 .768,平均为0 .62 7。 UPGMA聚类分析结果表明 ,供试自交系可分为两个类群。黄早四自成一群 ;其余 2 0个自交系又分为 5个亚群。生产上利用的高产杂交组合的亲本均属于不同的类群 (亚群 ) ,而在类群 (亚群 )内未发现高产组合。研究发现 8对具有较高多态性信息量的引物 ,利用这些引物可以对供试材料进行初步鉴定。研究表明 ,利用 SSR标记可以进行玉米自交系遗传变异分析 ,并用于杂种优势群划分  相似文献   
144.
玉米遗传多样性与杂种优势群研究   总被引:25,自引:2,他引:25  
杂种优势群划分是玉米育种研究的重要内容.通过分析玉米种质的遗传多样性可以划分杂种优势群,并在结合育种实践的基础上构建杂种优势模式.分子标记技术已成为分析遗传多样性的重要工具.对不同分子标记系统的比较分析表明,SSR标记最适合玉米种质的遗传多样性分析.系谱分析方法、数量遗传学方法和分子标记技术是分析玉米杂种优势群的常用方法.利用分子标记技术并结合双列杂交和NC-Ⅱ方法对中国玉米种质进行了系统研究.当前玉米育种主要使用3个杂种优势群(DOM,Reid,Lancaster)或5个亚群(四平头,旅大红骨,BSSS,PA,Lancaster).  相似文献   
145.
以18个小麦品种和化学杂交剂BAU9403的不同剂量为处理,研究了BAU9403的杀雄效果及其不同基因型小麦对BAU9403反应的遗传差异。结果表明,适宜的BAU9403喷施剂量与时期,供试品种均能诱导大于95%的雄性不育率;对大多数品种而言,适宜的时期范围为雌雄蕊原基分化期,适宜的剂量范围为0.75-1.0kg/hm^2,以1.0kg/hm^2效果为好。BAU9403对不同基因型小麦品种之间存在着互作效应。  相似文献   
146.
用得到x-射线衍射及电子显微镜和红外光谱确证的人工合成针铁矿与三水铝石进行磷吸附的研究。结果表明,针铁矿和三水铝石具有强烈吸附磷的能力,所得吸附数据可用吸附等温方程——Langmuir方程,Freu-ndlich方程和Temkin方程描述,Langmuir方程的适用性较好。从方程得到的吸附参数Xm值和a值,三水铝石要比针铁矿高一倍,其ΔG值也高于针铁矿。这两种人工合成矿物的吸附参数同天然的高岭石、蒙脱石明显不同。此外,在高pH时,这两种合成矿物吸附的磷量均少于低pH时的吸附量,而当有竞争离子腐殖质或氟离子存在时,它们仍然能够强烈地吸附磷。  相似文献   
147.
路灯照明电缆线路的中间接头颇多,每盏灯的电源都要由主线路“T”形接入,常用接法有很多,本文介绍一种简单、经济、可靠的接线方法,具体操作如下:1 将电缆绝缘层剥开长2~3cm一段,用两只钳子分别夹紧开口两侧,反铝线旋向旋转,使铝线(多股)呈平行状,再用“一”字形螺刀将铝线中间撬开(不要伤线),将路灯电源线剥去长6~7cm绝缘层,插入电缆铝线中缝,如图1(1).  相似文献   
148.
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林业是一项重要的公益事业和基础产业,只有盘活森林资源,建立起经营主体多元化,权、责、利相统一的集体经营管理机制,激发广大林农投入林业,发展林业的积极性,全面提高林业生产力,提高森林资源的经营水平。只有将林地这一最重要的生产资料的使用权给予林农,才能切实保障林农的生产经营自主权,真正促进农民增收。使山林绿起来,林业活起来,农民富起来。文章具体论述了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必要性以及给林农所带来的具大效益。  相似文献   
149.
周陵是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周陵公园绿化设计以陵园为载体,以植物为表达形式,用植物的叶、花、果、形的不同季相变化和寓意,通过生物技术和园林艺术的结合,使周文化、陵园、景观融为一体。将园林艺术与历史文化完美结合,彰显周陵公园的文化主体。本文从绿化基本功能与高级功能的角度出发,深入思考如何通过对植物生理形态的认知,对植物象征寓意的运用实践,展示出绿化设计中蕴含着的深刻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50.
在人类文化发展历史长河中,花艺虽然源远流长。但由于它的创作和欣赏都是即时性的,花艺作品到现在已经变成单纯的欣赏,文化内涵严重不足。因此,利用贵州优秀少数民族文化对花艺作品进行创新非常有必要。在研究花艺作品创新的问题上,直接创新传统的花器、花材、花卉艺术造型。将贵州优秀少数民族文化通过一定方法融入花艺中,使得花艺作品更具文化历史内涵,同时也可以传播贵州优秀少数民族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