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5篇
林业   1篇
农学   12篇
综合类   27篇
农作物   1篇
畜牧兽医   4篇
园艺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4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21.
刺槐淀粉等位酶基因型与酶活性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90个河北省刺槐个体为材料,采用聚丙烯酰胺垂直电泳(PAGE)测定了淀粉酶等位基因和基因型,利用3,5-二硝基水杨酸比色法(DNS)测定了叶片淀粉酶活性,从群体水平研究了河北刺槐淀粉酶等位基因的分布,分析了淀粉酶活性与淀粉酶基因型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刺槐淀粉酶有2个位点(Amy-A位点和Amy-B位点)。Amy-A位点共有5个等位基因(Amy-A1,Amy-A2,Amy-A3,Amy-A4,Amy-A5),Amy-B位点共有3个等位基因(Amy-B1,Amy-B2,Amy-B3),等位基因Amy-A2、Amy-B2、Amy-B1出现频率较高,依次为76.1%、63.9%、31.1%;Amy-A位点有8种基因型,Amy-B位点有5种基因型,基因型A2A2、A2A4、B1B2、B2B2出现频率较高,依次为62.2%、20.0%、41.1%、40.0%。叶片淀粉酶活性变化范围为0.026~0.641 mg/(g.min),从单一位点分析,叶片淀粉酶活性与Amy-A位点基因型相关不显著,与Amy-B位点不同基因型显著;从两位点分析,A2A2B1B2基因型与A2A2B2B2基因型叶片淀粉酶活性差异显著,表明不同刺槐个体淀粉酶基因型与酶活性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22.
中国刺槐次生种源生长变异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石家庄高邑、邢台沙河和保定的4年生19个产地的刺槐种源试验林进行了调查,研究了刺槐生长性状的种源差异、种源与环境互作、种源稳定性及地理变异模式.结果表明:刺槐树高性状不存在显著的种源差异,而胸径在种源之间差异显著;试验林的立地条件对不同种源刺槐生长有显著影响,胸径和树高均表现出显著的地点差异.运用AMMI模型及Ebe...  相似文献   
23.
在河北省沧县对20个国内外紫花苜蓿品种进行了田间品比试验,测定供试品种的株高、生长速率、物候期、干草产量及营养物质含量和营养物质产量。结果表明:在抗寒性方面,越冬率大于70%的品种有‘阿尔冈金’、‘TG4’、‘中苜3号’和‘TG3’,分别为77.48%,76.72%,75.00%和74.22%;品种间的物候期存在差异,‘阿尔冈金’、‘TG4’、‘中苜3号’、‘TG3’和‘骑士T’物候期较早,‘TG7’、‘42IQ’、‘59N59’和‘TG8’物候期较晚;在产量方面,‘中苜3号’、‘TG4’、‘甘农3号’和‘中苜1号’全年苜蓿干草总产量分别为14.41,13.37,13.23和13.16t/hm2,显著高于其他品种。产量与株高和月平均气温分别存在显著相关性,相关系数分别为0.763和0.814。在营养品质与干草产量方面,‘中苜3号’、‘甘农3号’、‘中苜1号’干草产量较高,但相对饲喂价值比较低,分别为143.61,148.15和159.43,因此牧草品质较差;‘WL319HQ’相对饲喂价值最高,为172.57,牧草品质突出,但其苜蓿干草总产量比较低。综合考虑,‘55V09’、‘TG3’、‘TG4’相对饲喂价值比较高,分别为170.14,167.34和163.92,全年苜蓿干草总产量相对较高,分别为12.59,12.63和13.37t/hm2,在河北地区是综合性比较好的类型。  相似文献   
24.
 【目的】研究超表达小麦基因TaSOD1.1和TaSOD1.2对烟草耐低温能力的影响。【方法】采用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技术,获得融合靶基因的转基因烟草植株;通过比较低温处理后对照和转基因系的表型和生理指标,鉴定超表达靶基因对烟草耐低温能力的调控效应。【结果】以分子检测鉴定的插入单拷贝基因的4个转基因系和对照为材料,低温处理后超表达外源基因的转基因植株叶片失绿缓慢,叶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明显增加,反映细胞膜质过氧化程度的丙二醛(MDA)含量明显下降;叶片叶绿素a、b和类胡萝卜素含量、可溶性糖含量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均明显提高。【结论】超表达小麦TaSOD1.1和TaSOD1.2的烟草植株,具有增强SOD活性、明显缓解低温造成的细胞膜质过氧化程度、改善低温胁迫下植株的生理功能,可进而改善植株抵御低温胁迫的能力。  相似文献   
25.
根癌农杆菌介导小麦成熟胚的遗传转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以小麦成熟胚为转化受体,采用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技术,建立了小麦的转基因株系.结果表明,建立的小麦遗传转化和植株再生体系,在选择压下由侵染的小麦成熟胚中,获得的抗性愈伤组织频率为57.50%,愈伤组织分化频率为8.58%,植株分化比例为0.83%.对再生植株中报告基因Gus的PCR检测结果表明,供试3株小麦的PCR均为阳性.与未进行遗传转化的对照植株相比,再生植株的Gus活性明显提高.表明再生的供试植株均为转基因植株.因此,本研究建立的小麦成熟胚遗传转化和再生体系,为今后小麦的高频转基因系的获得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6.
生长素和赤霉素对刺果瓜幼苗生长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刺果瓜(Sicyo angulatus L.)是外来入侵植物,对当地生态破坏严重,幼苗期是刺果瓜生命周期相对薄弱环节,研究其幼苗的生长机理,对遏制刺果瓜的繁殖和扩展有很大的帮助。[方法]本试验以刺果瓜幼苗为研究对象,设置四个不同浓度(3 μmol/L、30 μmol/ L、300 μmol/ L、3000 μmol/ L)的生长素(IAA)、生长素抑制剂三碘苯甲酸(TIBA)、赤霉素(GA3)、赤霉素抑制剂矮壮素(CCC)、IAA+GA和TIBA+CCC对刺果瓜长出第一片真叶的幼苗进行处理,通过测量6个时间点( 1天,2天,3天,5天,7天,9天)刺果瓜幼苗的株高、根长、鲜重、干重等生理特性,探究IAA和GA对刺果瓜幼苗的影响。[结果]结果表明:300 μmol/L的IAA处理植株株高与根长长势超过其他试验组与对照组,而3000 μmol/L的TIBA植株株高与根长得到明显的抑制。3000 μmol/L的GA3处理组株高、干重值、鲜重增长速度最快,为刺果瓜的最适浓度范围;3 μmol/L GA3处理,植株增长速度最慢;300 μmol/L CCC对刺果瓜的矮化作用最好,但干重、鲜重值增加;接近3000 μmol/L的CCC矮化作用较好,对干重、鲜重几乎无促进作用,为控制刺果瓜生长的最适浓度范围。浓度为3000 μmol/ L的TIBA+CCC处理对刺果瓜幼苗的影响极为显著,在喷洒激素6 h后就可以看到刺果瓜幼苗受到抑制出现萎蔫,刺果瓜有极强的抗逆性,所以在12 h后萎蔫状态消失,虽然仍受到抑制,但仍然缓慢生长着。9 d后,浓度为3000 μmol/l的TIBA+CCC处理刺果瓜幼苗仅长高5.53 cm,而对照组长高18.70 cm。浓度为3000 μmol/l IAA+GA处理的刺果瓜幼苗长高34.47 cm。浓度为3000 μmol/l的TIBA+CCC对刺果瓜的抑制作用极其显著。[结论]通过研究刺果瓜的生长机理,使用外源激素对刺果瓜的生长有较好的抑制作用,为抵抗外源入侵植物提供了新方法。  相似文献   
27.
刺槐群体引种试验及遗传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来源于不同产地的刺槐群体生长和遗传多样性,以期了解刺槐在中国的地理变异模式,为其良种选育和栽培利用提供参考。用全国19个刺槐产地种子育苗,在河北保定营建对比试验林,对其生长性状进行调查分析,并对19个群体共570个样本进行SSR标记分析。对5年生试验林的调查结果表明,19个刺槐群体间在存活率、树高和胸径上均表现为显著差异,存活率为53.33%~83.33%,树高区间为5.65~6.61 m,胸径为4.28~5.48 cm。不同产地的群体间生长性状存在显著差异,表现为以试验林栽植地区为中心向外辐射,距离试验地点越远的群体,存活率和生长量越低,表明刺槐在生长性状上形成地理变异,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SSR分析表明,总的基因多样性(H_T)的变化幅度为0.5154~0.7569,遗传分化系数(G_(ST))平均值为0.0128,种群间的变异只占1.28%,绝大部分变异存在于种群内。19个刺槐群体的有效等位基因数、预期杂合度和观测杂合度均表现为由北向南增加趋势。群体的生长指标和SSR遗传参数与产地地理因素显著相关;树木存活率和遗传参数显著相关。试验结果表明,来自不同产地刺槐群体遗传多样性丰富,已初步形成地理变异,表现为产地距离试验地点越远的群体,存活率和生长量越低;受纬度和年均温的影响,群体遗传参数均表现为由北向南增加的趋势。  相似文献   
28.
 【目的】阐明水稻铵转运蛋白基因OsAMT1;4 和OsAMT5的编码蛋白特征、功能和表达。【方法】采用生物信息学技术,揭示目的基因的编码蛋白特征;通过铵离子吸收缺陷的酵母突变体功能互补技术,鉴定上述基因编码蛋白的功能;采用RT-PCR技术,研究基因的表达特征。【结果】OsAMT1;4和OsAMT5的编码阅读框为1 497 bp和1 377 bp,分别编码498和458个氨基酸残基。OsAMT1;4和OsAMT5均具有11个跨膜域,分别归属与AMT1和AMT2亚家族。OsAMT1;4和OsAMT5均具有使NH4+吸收缺陷的酵母突变体重新恢复吸收NH4+的能力。OsAMT5在叶中特异表达,随NH4+浓度增加表达增强;在不同NH4+浓度和时间处理中,根、叶均未检测到OsAMT1;4的转录本。【结论】OsAMT1;4和OsAMT5在水稻中具有吸收或转运NH4+的功能。OsAMT5为叶特异表达,OsAMT1;4的表达受到NH4+因子外其他因素的调节。  相似文献   
29.
高效表达黑曲霉PhyA基因改善白三叶草对有机态磷的利用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韩胜芳  谷俊涛  肖凯 《作物学报》2007,33(2):250-255
利用子叶下胚轴为外植体,通过农杆菌(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 Ti质粒介导遗传转化途径,建立了高效表达黑曲霉PhyA基因的白三叶草转基因系。PCR和Southern印迹结果表明,PhyA基因已整合到转基因植株的基因组中。Northern印迹结果表明,部分转基因系中的PhyA基因具有高表达水平。此外,PhyA基因表达的植酸酶在Patatin信号肽的引导下具有分泌至细胞间隙和根际的能力。与未转基因对照相比,在以植酸盐为唯一磷素供源的条件下,高表达PhyA的转基因系植株的磷素累积量、鲜重和干重显著增加。证明外源转化黑曲霉PhyA基因能显著增强白三叶草利用有机态磷的能力。  相似文献   
30.
小麦白粉病是小麦生产的主要病害之一。以河北农业大学近年培育出的鉴定圃中16个品种(品系)为试材,对小麦白粉病与主要农艺性状进行相关性的研究,结果表明:小麦白粉病与主要农艺性状之间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相关。其中,小麦白粉病与株高、基部三节长、倒三叶长呈显著正相关(r=0.5356,r=0.5687,r=0.5157);与倒二叶长呈极显著正相关(r=0.7181);与不孕小穗数呈极显著负相关(r=-0.7132);与倒二叶宽、倒三叶宽负相关不显著(r=-0.4340,r=-0.4803)。与其它性状均无相关或相关系数很小。使用分子标记技术对抗白粉病基因进行定位,并进行标记辅助育种,培育和使用抗病品种是防治小麦白粉病最经济、有效的措施,也是综合治理小麦白粉病的基本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