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农学   5篇
综合类   26篇
农作物   5篇
  2014年   5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5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89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93 毫秒
21.
油用向日葵在内蒙古的发展潜力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相似文献   
22.
23.
不同旧膜再利用方式对向日葵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寻找合理的旧膜再利用种植方式,有效发挥旧膜覆盖的保水保墒作用,2010-2011年在河套地区进行了旧膜上种植(JS)、旧膜间种植(JJ)及露地种植(W)向日葵对土壤水分变化和产量的影响对比试验。结果表明,两年内,JS和JJ整个生育期0~40 cm土层含水量均显著高于W(P<0.05),40~100 cm土层含水量高于W,差异不显著。在0~40 cm土层,旧膜能有效抑制土壤水分蒸发,提高作物的水分利用率,JS和JJ的籽粒产量和籽粒水分利用效率要显著高于W,其中以JJ的效果最为显著。JJ籽粒产量较JS和W分别增加了1.34%,12.92%,0.88%,17.82%。说明旧膜仍有利用价值,而且以JJ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24.
25.
旧膜再利用对土壤温度及向日葵生育进程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4,他引:7  
针对普通地膜覆盖导致的农田土壤污染,可降解地膜成本高和效果差,在农业生产中仍得不到广泛应用的现实问题,在河套流域临河区以覆膜玉米后茬种植模式,进行了旧膜、新膜及露地栽培向日葵对比试验,研究旧膜再利用对土壤温度和向日葵生育进程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向日葵的生长前后期,旧膜对土壤增温作用的影响显著,新旧膜对向日葵各个生育阶段的增温作用均表现为:出苗期>现蕾期>收获期>始花期>终花期。整个生育期5cm土层总积温,旧膜比露地高229.5℃,低于新膜101℃。旧膜比露地生育期缩短5~6d,差异显著,较新膜延长2d,差异不显著,其中对出苗期、现蕾期、收获期影响显著,对始花期、终花期影响不显著,新旧膜之间无显著差异。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旧膜和新膜与露地的各生育阶段经历的时间差与该阶段的土壤积温差呈显著负相关。旧膜再利用栽培向日葵的产量较露地增产极显著,与新膜相比,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26.
生物柴油产业的发展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能源紧张已经是全球面临的关键性难题,解决能源危机直接关系到全球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由于生物能源具有绿色性和可再生性,被认为是解决全球能源危机的最理想途径之一。石油作为一种战略资源,关系到一个国家的长治久安,目前国际原油价格居高不下,国内油价增长强劲,使得开发可再生能源成为热门话题。专家预测,生物质能源将成为未来能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到2015年,世界总能耗将有40%来自生物质能源。作为生物质能源之一的生物燃料的生产,成为当前国内减缓和解决能源紧张局面的紧迫任务。  相似文献   
27.
覆膜玉米主要农艺性状的相关及通径分析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对覆膜玉米单株产量与各主要农艺性状间进行了相关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穗行数、行粒数与单株产量的相关系数较大,相互影响程度达到显著和极显著的正相关,穗行数与百粒重之间为显著负相关:各农艺性状对单株产量的效应由大到小排列为行粒数〉穗行教〉株高〉百粒重〉穗位〉穗粗〉茎粗〉穗长.行粒数和穗行数是提高单株产量的重要指标,在重视行粒数、穗行数选择的同时,需主要协调百粗重等性状。  相似文献   
28.
29.
针对普通地膜覆盖具有显著的增产增收作用,但大量使用导致农田土壤污染的现实问题,通过生产实践和科学试验,总结出一套适合内蒙古河套及相似地区使用的覆膜玉米后茬地膜再利用免耕栽培向日葵技术,主要包括:覆膜玉米前茬准备(留茬、护膜和秋浇),后茬向日葵播前准备(浇水、封闭除草、品种选择、种子处理、播种)、田间管理及收获与贮藏等内容。  相似文献   
30.
地膜二次利用免耕种植小麦套晚播向日葵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膜二次利用免耕种植小麦套向日葵栽培技术是内蒙古农技推广系统结合我区春季大风干旱、光热一季有余两季不足、农资价格逐年上涨、农膜残留污染严重等实际情况探索出的一项农业可持续发展栽培模式。该栽培模式具有节本增产增效、技术轻简易学、增加农民收入、减小残膜污染、防治表土风蚀、提高土地利用率等优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