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5篇
林业   6篇
农学   3篇
基础科学   1篇
  2篇
综合类   21篇
农作物   1篇
畜牧兽医   1篇
园艺   1篇
植物保护   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1.
以上海现代农业职业教育集团为例,探讨了农业职业教育集团运行机制,包括建立有效机制,推进集团工作顺利开展;搭建平台,积极推进集团资源共享;协同创新,努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12.
休闲消费观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休闲消费是人们摆脱了自然必然性和外在压力后的一种自由生活,是人们在满足了基本的物质需要后以精神需要为主的活动。当今社会,倡导合理的休闲消费观念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不同基因型玉米受HT-毒素胁迫后细胞内CaM的动态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ELISA方法测定了亲和组合与非亲和组合玉米叶片内钙调素(Calmodulin,CaM)浓度的变化,旨在明确不同组合中CaM的变化趋势以及CaM是否参与玉米体内由大斑病菌HT-毒素所引发的信号转导途径。通过观察CaM特异性抑制剂三氟拉嗪(Trifluoperazine,TFP)对玉米叶片上HT-毒素诱导的R型病斑的影响,明确TFP是否可抑制玉米的抗病反应。结果发现,玉米受到HT-毒素胁迫后,叶片内CaM浓度迅速上升,总的趋势是亲和组合中的CaM曲线多呈平台状或单峰状,而非亲和组合中的CaM曲线多呈双峰状,在不同组合中CaM的变化差异显著;TFP可使叶片病斑由抗病的R型病斑转变为感病的S型病斑,说明TFP可抑制玉米的抗病反应。推测,由玉米大斑病菌HT-毒素激发的防卫反应信号转导途径与CaM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4.
贾慧 《河北林业》2014,(4):39-39
近年来,塞罕坝北曼甸林场大力发展绿化苗木产业,坚持生态效益优先,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相结合的原则,培育苗木后备资源,扩展苗木销售渠道,每年通过苗木销售为林场创收近400万元,依托苗木销售良好的市场行情,林场在积极努力增收创效的同时,通过严谨科学的管理手段,实现销售效益最大化。  相似文献   
15.
朴凤国  贾慧 《中国林业》2013,(20):40-40
在河北省的塞罕坝,有那么一群人,在年均积雪7个月、一年有120天低于-20℃的恶劣环境下,啃窝头、喝雪水、  相似文献   
16.
协调理论在高校管理中的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高校领导过程中,要充分重视协调职能的发挥。协调具有预警功能、协同功能和应急功能。在高校管理中发挥协调职能要面对目标多元化、系统无序化、权威趋弱化等高校特有的现象。高校领导要以目标凝聚人,以组织管理事,以影响感召人,提高领导者独特的协调技巧。  相似文献   
17.
关于地方高校全程化就业指导服务体系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地方高校建立全程化就业指导服务体系的必要性,提出了地方高校全程化就业指导体系的内容,从体系的工作思路、阶段内容和运行基础进行了阐述,并提出了体系构建中需要重视和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干旱胁迫是作物生长中最重要的环境限制因子之一。本研究以马铃薯品种大西洋和底西瑞为试验材料,采用硝普钠喷施现蕾期植株,然后控水、复水循环处理,观测分析硝普钠对不同缺水下盆栽马铃薯叶片含水量、块茎产量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喷施硝普钠提高了不同缺水下大西洋叶片含水量及块茎中蔗糖和淀粉含量,在严重缺水下,喷施比不喷施可提高块茎产量19.89%;提高了不同缺水下底西瑞叶片含水量和块茎中蔗糖含量,在严重缺水状态下可提高底西瑞块茎产量20.56%。相关分析发现:大西洋叶片含水量与产量相关性为0.9266,块茎中蔗糖和淀粉含量与产量相关系数分别为-0.8450和-0.8623;底西瑞叶片含水量与块茎中蔗糖含量相关性为0.8908。因此,硝普钠喷施对缺水状态下马铃薯的生产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确定玉米大斑病菌(Setosphaeria turcica)黑色素合成酶基因StPKS、St3HNR、St4HNR、StSCD、StLAC1、StLAC2在基因组中的位置和基因结构,分析黑色素合成途径中6个合成酶基因在玉米大斑病菌侵染过程中从分生孢子萌发至穿透不同时期及菌丝生长时期的表达模式,明确6个基因与病菌发育和致病的关系。【方法】利用玉米大斑病菌基因组数据库,通过Blastp相似性搜索,鉴定6个基因在基因组中的定位,解析在基因组中的串联分布情况;收集玉米大斑病菌从分生孢子萌发到侵染的不同时期及菌丝生长时期的菌体材料,提取总RNA,以β-tubulin作为内参基因,根据黑色素合成6个关键酶基因序列设计引物,采用qRT-PCR技术检测基因的表达模式,对比病菌在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时期的表达情况。【结果】在基因组数据库中,玉米大斑病菌黑色素合成酶基因StPKS、St3HNR分别位于scaffold_12的正链和负链上,St4HNR、StLAC2位于scaffold_11的负链上,StSCD位于scaffold_1正链上,StLAC1位于scaffold_7正链上,且StPKSSt3HNR在基因组中串联分布在26.9 kb范围内;6个基因的相对表达量在分生孢子诱导萌发到穿透过程的5个时期中呈上调-下调-上调或上调-下调-上调-下调两种模式;分生孢子时期,StLAC2表达量最高,明显高于其他基因,差异极显著;菌丝生长时期,St3HNR、StSCD表达量最高,明显高于其他基因,差异极显著。【结论】玉米大斑病菌6个黑色素合成酶基因中StPKSSt3HNR在基因组中位置邻近,串联在26.9 kb范围内;6个基因从分生孢子萌发至侵染的5个时期均有表达,表达量存在显著差异,但各基因的表达模式相似,说明6个基因参与了玉米大斑病菌的侵染过程,在玉米大斑病菌的致病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同时在菌丝生长时期St3HNRStSCD发挥的作用更明显,分生孢子时期StLAC2更活跃。  相似文献   
20.
农杆菌介导的玉米大斑病菌的遗传转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玉米大斑病是玉米生产上的一种重要真菌病害,在世界主要玉米产区都曾造成过严重的经济损失。目前,有关该病原菌的生理分化、遗传变异及毒素产生等方面研究报道较多,而在玉米与大斑病菌互作的分子机理方面研究相对较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