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95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8篇
林业   3篇
农学   28篇
  9篇
综合类   247篇
农作物   168篇
畜牧兽医   3篇
园艺   5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17篇
  2019年   30篇
  2018年   22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18篇
  2014年   32篇
  2013年   25篇
  2012年   44篇
  2011年   27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23篇
  2008年   33篇
  2007年   22篇
  2006年   26篇
  2005年   25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21篇
  2001年   17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50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51.
荔枝体细胞胚胎发生早期的3种内源激素含量变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了荔枝下番枝品种体细胞胚胎发生早期的内源激素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内源生长素IAA含量先降低,达到一个最低值,此时是荔枝体胚发生早期原胚Ⅰ阶段,随后就会逐渐上升,直到球形胚阶段时,达到一个最高值;从胚性愈伤组织到胚性愈伤组织II阶段,其内源脱落酸(ABA)含量总的变化趋势先升高,紧接着下降到一个低谷,此时是紧密结构阶段,随后在发育到球形胚阶段的过程中又逐渐升高;内源细胞分裂素(CTK)含量变化趋势呈“M”形.ABA与IAA和ABA与CTK的质量比增大,将有利于荔枝体细胞球形胚的形成.  相似文献   
52.
采用搅拌式生物反应器放大培养龙眼悬浮细胞,探讨蓝光对龙眼细胞生长及类黄酮积累的影响。基于已建立并优化的龙眼细胞悬浮培养体系,首先研究龙眼细胞在黑暗和蓝光的培养过程中,细胞生长量、类黄酮含量、细胞活力、培养液的底物消耗量等的变化情况。结果发现:龙眼细胞培养9 d后,蓝光的细胞干重比黑暗增长了0.28 g/L,类黄酮含量增长了0.77 mg/g。细胞培养前期蓝光的培养液蔗糖消耗速度慢于黑暗培养,此后蔗糖含量均稳定在2 g/L。培养过程中,蓝光培养的还原糖含量均高于黑暗培养,蓝光的磷酸盐的消耗量基本大于黑暗培养。其次,通过qPCR技术分析光信号转录因子DlHY5、调控基因DlPAP1及类黄酮途径合成基因DlCHS的表达差异。结果表明蓝光可能通过光信号转录因子DlHY5调控基因DlPAP1的表达,进而调控龙眼类黄酮代谢途径合成基因DlCHS的表达,从而导致类黄酮的积累。  相似文献   
53.
为了解植物miR172家族成员的进化与分子特性,对mi Rbase数据库中37个物种的161个miR172前体序列和196个miR172成熟体序列进行进化规律分析,并对植物miR172家族的保守基序、二级结构和靶基因进行预测分析。结果表明:miR172家族成员分布的37个物种都是被子植物,被子植物很可能是miR172家族进化来源的祖先。进化分析表明,植物miR172家族成员序列相似性是其聚类的首要影响因素,其次才是物种差异的影响。植物miR172家族成员成熟体序列分析表明,5p臂上形成的成熟体序列特异性较大,3p臂上形成的成熟体序列保守性较高。二级结构分析发现,植物miR172家族成员具有典型的茎环二级结构,且茎序列的保守性较环序列高。植物miR172前体序列包含1个UNCG环。靶基因预测分析发现,同一物种不同miR172成员的靶基因可能不同;不同物种miR172的靶基因也可能不同,AP2或AP2-like出现频率最高,其次还有arginine decarboxylase 1、Pathogenesis-related、MYB84等靶基因,表明其靶基因功能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54.
以刺葡萄 2 个同质不同型的愈伤组织细胞系为材料,研究不同处理因子对其花青素和原花青素合成能力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刺葡萄 DLR 细胞系具有高产花青素和原花青素的能力,在培养至 45 d 时,其花青素与原花青素的含量均达到最高值,分别为 113.85 μg/g(FW)和 3 562.95 μg/g(FW);低温、高温、肉桂酸、壳聚糖、紫外线、黑暗和 KT 等因子,对 DLR 细胞系花青素和原花青素的累积表现出不同的效应;其中,4 ℃低温处理下,DLR 细胞花青素的积累效果最佳,比对照提高了 2.14 倍;壳聚糖处理下,原花青素积累效果最佳,是对照的 2.84 倍。刺葡萄 DLW 细胞系不具有或极低的花青素和原花青素合成能力,处理因子调控对其作用效果不明显。本研究的结论为进一步进行刺葡萄细胞花青素和原花青素合成调控奠定了础。  相似文献   
55.
以‘大红’苋菜(Amaranthus tricolor L.‘Dahong’)为材料,根据实验室构建的苋菜转录组数据库(SRA:SSR924089~SSR924092),采用RT-PCR结合RACE技术克隆获得1条生长素响应因子ARF6基因c DNA全长序列,命名为amaARF6(登录号为MG581459)。苋菜amaARF6基因c DNA全长3 758 bp,含一个2 697 bp开放阅读框,编码898个氨基酸。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amaARF6包括生长素响应因子结构域和生长素功能位点,有ARF基因家族特有序列特征;系统进化树分析发现,amaARF6蛋白与同为石竹目甜菜Bv ARF6蛋白进化距离最近,相似度高达100%。荧光定量PCR分析表明,苋菜幼苗在不同浓度2,4-D、IAA、IBA等生长素及不同浓度GA3和PP333处理下,amaARF6基因均受调控,且在2,4-D、IAA、IBA等生长素处理后表达上调,经GA3和PP333处理后表达下调。研究还发现,苋菜中甜菜红素累积受GA3和2,4-D抑制,PP333促进甜菜红素合成,amaARF6基因表达量在GA3和PP333处理下呈相反变化趋势。研究结果表明,amaARF6基因可能具备ARF家族正调控因子表达特征和功能,可能参与调控苋菜幼苗生长和甜菜红素合成。研究结果为揭示amaARF6基因在苋菜幼苗生长中作用奠定基础,为苋菜育种提供线索。  相似文献   
56.
以天宝蕉叶片为材料,分离天宝蕉HOS1基因的启动子,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表明:天宝蕉HOS1启动子与马来西亚小果野蕉HOS1启动子序列相似性达到92.43%,并含有35种类型顺式作用元件,其中含有多种类型的激素应答作用元件和非生物胁迫有关的顺式作用元件,可能与天宝蕉的冷胁迫应答有密切关系;天宝蕉HOS1启动子预测含有2个CpG岛,暗示天宝蕉的冷胁迫应答与甲基化也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57.
采用组织培养及显微观察技术,以金花茶植株茎段、叶片、花药及离体培养的金花茶体细胞胚为试验材料,对松散型愈伤组织的获得及悬浮细胞系的建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黑暗条件下,以金花茶体细胞胚切块为外植体,在MS+KT 0.5 mg/L+NAA 8.0 mg/L+硝酸银5mg/L+蔗糖30 g/L培养基上诱导出愈伤组织后,将其转接到该诱导培养基上连续培养3个月,最后从培养物中挑选状态良好的松散型愈伤组织在分别含有肌醇与硝酸银的2种培养基上交替培养,可以获得金花茶松散型愈伤组织;方差分析表明:蔗糖添加量、肌醇添加量及硝酸银添加量均对金花茶悬浮培养液细胞密度有显著影响且后两者分别与光照条件存在相互作用;将松散型愈伤组织在分别添加100 mg/L肌醇与2.5 mg/L硝酸银的液体增殖培养基上交替培养,可以建立并保持金花茶悬浮细胞系。该研究结果可为金花茶大规模细胞培养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8.
综述了目前国内蓝莓组织培养技术的研究状况,介绍了蓝莓组织培养过程中不同外植体无菌体系的建立、外植体培养、试管苗生根培养等方面的技术,并对蓝莓组织培养中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最后对组织培养技术在蓝莓栽培中的应用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59.
林小苹  赖钟雄 《热带作物学报》2015,36(10):1796-1801
以铁皮石斛的原球茎、无根苗(无根试管苗)、茎段和叶片为材料,研究不同光质条件对铁皮石斛原球茎增殖及4种材料中多糖和生物碱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绿光下原球茎的增长率明显低于其他光质,在白光和蓝光下原球茎的增长率较好;在4种材料中,蓝光能促进生物碱的合成,有利于生物碱积累,而红光能促进碳水化合物的积累,有利于多糖含量增加,绿光则不同程度地抑制多糖和生物碱的积累。  相似文献   
60.
试验以早钟6号为材料,采用HPLC法,研究枇杷试管苗离体保存过程中内源激素的变化.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添加5 mg/L PP333,前3个月明显的提高了ABA的含量,降低了GA3、ZT含量.保存3~7月降低了ABA含量,7个月后提高了ABA含量;保存3月后提高了ZT含量,在保存第8个月达到最大;在保存前6个月.IAA的变化趋势与对照完全相反,6个月后变化趋于一致,保存第2个月达到最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