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4篇
林业   3篇
农学   6篇
基础科学   1篇
  4篇
综合类   27篇
水产渔业   1篇
畜牧兽医   3篇
园艺   1篇
植物保护   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2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赵晴 《吉林农业》2011,(9):64-64
昆虫性信息素是一种外激素,由昆虫产生,释放出体外,能够引诱或激起同种异性昆虫进行交尾活动的化学物质。随着研究的日益深入,目前,人们已经能够合成玉米螟、棉铃虫、棉红铃虫、高粱条螟、粘虫、地老虎等三十多种昆虫性信息素,并应用于测报、防治等生产活动中。有人预言,它将成为第三代农药—无公害的杀虫剂。昆虫性信息素具有高度的专一性和相当大的挥发性,一种昆虫性外激素,只能引诱同种异性昆虫,同时,性外激素在空气中的挥发传播很广。这就为性信息素在病虫防治工作中的应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2.
通过2019年5月24日对河北乐亭海域大型底栖生物的调查发现,所获底栖动物40种,其中软体动物出现的种类数最多,共出现17种,占底栖动物种类组成的42.5%,其次为环节动物、节肢动物。生物量变化范围在(0.35~60.77)g/m~2之间,平均为9.21 g/m~2。生物密度变化范围在(32~292)个/m~2之间,平均为105个/m~2。生物多样性指数在0.94~2.04之间,平均指数为1.63。不倒翁虫、耳口露齿螺为本次调查的主要优势种,其优势度分别为0.06和0.03。本次调查海域主要以生命周期较短的软体动物和环节动物为主,调查所获种类数远低于历史平均值,多样性指数较2008年4月调查显著降低,均匀度指数及丰富度指数略有下降,说明该海域底栖生物群落结构趋于单一化,稳定性趋差。  相似文献   
13.
为探索深圳田头山市级自然保护区森林群落优势种生态位特征,分析乔木层与灌木层各种群竞争与共存机制,为区域生态环境保护与森林资源管理提供准确数据和理论指导,在野外布设典型样方进行植被调查,选取生态位宽度、重叠值和相似性3个指标探讨优势种对于环境资源的利用状况.结果表明:两种典型林分乔木层的优势种中生态位宽度Levins指数...  相似文献   
14.
油松26个种源苗期生长及光合特性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筛选油松优良种源,调查了26个种源1年生和2年生苗的株高和地径,1年生苗的根长、侧根数、根茎鲜干质量,以及苗期的光合参数。分析了各性状间的相关系数,将2年生苗高和地径作为指标进行油松不同种源苗期生长的综合评价。结果表明:1年生和2年生苗的株高和地径在26个种源间均差异显著,1年生苗的茎鲜质量和根干质量差异显著;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和叶片气孔导度均存在显著差异。株高和地径的隶属函数值高于当地种子园种源(平泉)的5个种源分别是内蒙古宁城、辽宁北票、山西隰县、山西和顺和河北围场。  相似文献   
15.
16.
关于“十二五”环境保护规划中农村环境保护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晴  郝邵菊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1):17674-17677
国家“十一五”环境保护规划指标体系兼顾了“十一五”期间国家环保工作重点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总目标的阶段需求,充分体现了我国“十一五”期间的阶段特点,很好地引领了全国环境保护工作的推进。在分析国家不同环境保护时期及相关文件中关于农村环境保护的目标指标设计的基础上,提出了“十二五”农村环境保护总体目标,并对“十二五”农村环境保护指标进行了筛选及优化,提出了“十二五”农村环境保护的建议与对策。  相似文献   
17.
为提升作物害虫田间调查的效率,减少调查后信息再次录入的工作量,以及提高害虫性诱测报工作的时效性,进而提升作物虫害测报的工作效率,应用远程拍照、远程通信、图像处理等物联网技术,研发了昆虫远程性诱测报装置,改进了传统性诱测报方式。并开发了基于Android的害虫虫情田间采集APP端(以下简称APP端),实现田间虫害信息采集的信息化。基于远程性诱图像采集和APP端,建立了虫情数据库,构建了作物虫情采集监测预警系统。该系统的应用便于基层植保技术人员进行虫情数据采集、查询,以及虫害预警信息的发布,实现作物害虫监测预警的信息化。  相似文献   
18.
基于河南省1960—2015年的17个基本气象站点的气象资料,采用FAO推荐的Penman-Monteith公式和作物系数法计算了河南省葡萄需水量;并利用线性趋势分析法和Mann-Kendall非参数检验法,对葡萄生育期需水量和不同月份需水量的年际变化趋势进行了分析。同时,也对其与气象因子的相关性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1960—2015年,河南省葡萄生育期平均需水量为451.71 mm。56 a来,除4月份葡萄需水量呈不显著的上升趋势外,其他月份的需水量均呈下降趋势,尤其是6月、7月和8月的需水量均呈显著下降趋势。葡萄生育期需水量的空间分布特征为自西北向东南逐渐降低,豫西葡萄生育期平均需水量最高,为460.82 mm,豫南葡萄生育期平均需水量最低,为438.15 mm。对影响河南省葡萄生育期需水量的气象因子进行相关性分析表明,日照时数和平均风速与葡萄生育期需水量有极显著正相关性,平均相对湿度与生育期需水量呈极显著负相关性。  相似文献   
19.
河南省夏玉米生育期有效降雨量和需水量时空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据河南省15个夏玉米主产区1961—2015年的气象资料,计算夏玉米生育期的需水量和有效降雨量,进而得到夏玉米生育期的灌溉需水量,并利用线性倾向估计和空间插值法对河南省夏玉米生育期降雨量、有效降雨量、需水量和灌溉需水量的年际变化趋势和空间分布特征进行分析,以期为河南省夏玉米生产中水资源合理分配和灌溉方案制定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在时间分布上,1961—2015年,河南省夏玉米生育期降雨量和有效降雨量年际间整体上变化趋势平稳,而需水量和灌溉需水量整体上呈明显的下降趋势。在空间分布上,河南省夏玉米生育期年均降雨量整体上由东南向西北递减,年均有效降雨量从西南向东北递减;豫西夏玉米生育期年均需水量相对高于其他区域,而豫北灌溉年均需水量明显高于其他地区。  相似文献   
20.
我国的自然保护区网络已经初步形成,具有布局合理和类型齐全等特点。但是在自然保护区管理方面依然面临着很多问题,本文经过深入探讨、定向分析研究,对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面临的问题进行探讨,并提出相关解决方法,以促进自然保护区的不断进步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