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4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8篇
农学   3篇
  3篇
综合类   15篇
农作物   1篇
畜牧兽医   4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3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4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1篇
  195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 毫秒
21.
为解决混合在日粮中的矿物质,在经过羊瘤胃时有一部分容易被瘤胃微生物利用而导致其利用率降低,造成矿物质添加剂的浪费和动物生产成本的提高,北京市畜牧兽医总站研制了注射型动物营养针剂。这种针剂经动物皮下注射,针剂中的营养成分可以缓慢释放到家畜体内,长期供家畜生长利用。  相似文献   
22.
猪精液细管法冷冻保存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研制更为简易、高效的冷冻稀释液配方及冷冻程序,充分发挥优良种公猪的生产潜力,本实验采用细管法对种公猪精液冷冻保存技术进行了研究,比较了4种基础液配方稀释液冷冻效果,基础液I:葡萄糖、蔗糖、柠檬酸钠;基础液II:葡萄糖、蔗糖;基础液III:葡萄糖、乳糖、柠檬酸钠;基础液IV:葡萄糖、乳糖。结果表明:采用一步法稀释和IV液冷冻保存猪精液,其解冻后精子活率(0.501)极显著(P<0.01)高于I液(0.359)和III液(0.359),显著(P<0.05)高于II液(0.476),II液显著(P<0.05)高于I液和III液;解冻后IV液的精子顶体完整率(26.9%)显著(P<0.05)高于I液(22.4%)、II液(24.2%)和III液(22.5%),IV液冷冻解冻后精液的精子活率,在室温(23±2)℃下4h内能够保持0.30以上。  相似文献   
23.
猪精液常温保存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由于猪精子对低温耐受能力较差,容易发生冷休克,使得猪精液低温保存技术的研究进展缓慢。我国的许多科研工作者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就进行猪精液常温保存、授精效果和稀释液配方研制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由于所研制的稀释液配方大多成分复杂,成本较高,且操作程序复  相似文献   
24.
肖炜  云鹏  李光兵  黄国英  路永强  王楚端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10):2912-2913,3082
对70~190日龄的32头英国大白猪、17头法国大白猪和11头美国大白猪,每隔15d测定体重和背膘厚,分析其生长发育规律.结果表明:Logistic、Bertanlanffy和Gompertz模型均可较好拟合3个品系大白猪在生长肥育期的生长曲线(p<0.000 1),但Logistic模型更加适合这3个品系大白猪;英国、法国和美国大白猪生长肥育猪分别在125日龄(体重为71.40kg)、143日龄(体重为84.25kg)、137日龄(体重为86.85kg)时,日增重最大,分别为0.8604、0.8973和1.0639kg/d.英国大白猪、法国大白猪体重达120kg左右时的背膘厚分别为11.75、16.87mm,小于William认为的具有良好繁殖性能的22mm.  相似文献   
25.
为研究硫酸头孢喹肟乳房注入剂对泌乳期奶牛的安全性,试验选用12头健康泌乳奶牛(6头初产、6头经产),间隔12 h对每头奶牛的4个乳区分别注入硫酸头孢喹肟乳房注入剂(规格:8 g:75 mg/支)1支,连续给药3次,比较观察给药前后奶牛的临床症状、体细胞数、日产奶量及乳区病原菌变化情况。结果显示,与给药前相比,给药期间及停药后奶牛的临床症状、体细胞数、日产奶量、乳区病原菌检测结果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表明硫酸头孢喹肟乳房注入剂对泌乳期奶牛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26.
组学技术在奶牛乳房炎上应用的相关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奶牛乳房炎发病率较高、病因复杂,是影响世界奶牛业发展的主要常见疾病之一。由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链球菌等病原体引起的临床和隐形乳房炎对动物性食品安全及畜牧业的正常发展构成巨大安全隐患,全球每年因奶牛乳房炎导致的经济损失多达数十亿美元。近年来随着测序技术的不断突破和测序成本的不断降低,生命科学的研究进入了多组学时代,其在畜牧业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对奶牛乳房炎来说,传统的组织病理学筛查、体细胞计数、牛乳pH检测、牛乳电导率检测、酶活检验、红外热显影等诊断技术由于其自身的局限性难以充分全面地阐明其发病机理,已不能满足科研人员的需求。组学技术即Omics,主要包括基因组学技术、蛋白质组学技术和代谢组学技术等。通过基因组学研究不仅能从转录层面上揭示奶牛乳房炎复杂性状的表型变异及遗传基础,还能从转录后调控(miRNAs、LncRNAs等)和表观遗传学修饰(DNA甲基化、组蛋白修饰等)层面挖掘出相关的DNA和RNA变化及多分子间的相互作用规律,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奶牛乳腺组织对病原体的免疫应答机制,筛选鉴定出乳房炎抗性的信号通路及关键候选基因,从而提高基因组预测或选择的准确性。利用蛋白质组学技术能够对不同环境不同状态的牛乳及乳腺组织的蛋白质种类、表达丰度、蛋白互作、翻译后修饰等进行比较分析,对差异表达的蛋白质经过COG功能注释、数据库比对、GO和Pathway富集分析,可以从蛋白水平揭示乳房炎发生及防御过程中的复杂调控机制,同时还能发现乳房炎诊断的标记分子,进而为乳房炎治疗药物的研发提供潜在的精准靶点。代谢组学是系统生物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代谢组学研究,能够同时对机体在内、外环境等复杂因素作用下及特定生理时期内所有低分子量代谢产物(如氨基酸、脂类、碳水化合物等)进行精准、高效的定性和定量分析,从而阐明相关的代谢途径;其作为基因表达的最下游,能使基因和蛋白质表达的微小变化在代谢物水平上得到放大,进而可以更充分地反映细胞功能。将代谢组学技术应用到奶牛乳房炎研究中,能够分析出差异代谢物、鉴定出相关的生物标志物,进而揭示奶牛乳腺的生理及病理变化过程。总之,将各组学技术及多组学整合关联分析应用到奶牛乳房炎研究中可以更深入地揭示其病原防御机制,进而为乳房炎的预测、诊断和治疗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和借鉴。本文就最近几年组学技术在奶牛乳房炎领域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我国奶牛健康及奶业安全发展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27.
为研究正常情况下经产荷斯坦奶牛24 h内血液中褪黑素浓度的变化情况,探索不同外源褪黑素处理方式对荷斯坦奶牛血液褪黑素浓度的影响,本研究采用颈静脉注射、颈部皮下注射、颈部皮下埋植和口腔灌服外源褪黑素等方式处理经产荷斯坦奶牛,观察血液中褪黑素浓度的变化情况并分析褪黑素在体内的分泌规律及代谢速率。结果显示,在24 h内,经产荷斯坦奶牛血液中褪黑素浓度变化明显,04:00浓度最高,为8.30 ng/mL,16:00浓度最低,为2.08 ng/mL。皮下埋植和口腔灌服外源褪黑素以后,血液中褪黑素浓度升高幅度较小;皮下注射46.4、4.64和0.464 mg褪黑素后,血液中褪黑素浓度迅速升高,1 h后达到峰值,分别为561.94、487.03、92.89 ng/mL,极显著高于注射前(P<0.01);静脉注射46.4、4.64和0.464 mg褪黑素后,血液中褪黑素浓度迅速升高,0.5 h之后达到峰值,分别为767.68、639.19、110.56 ng/mL,极显著高于注射前(P<0.01),高水平褪黑素可稳定持续48 h。本研究证明了荷斯坦奶牛体内褪黑素分泌有明显的昼夜节律性,静脉或皮下注射外源褪黑素可以迅速提高血液中褪黑素的浓度,且血液中褪黑素的代谢速度与褪黑素的浓度高度相关,随着血液中褪黑素浓度的增加,褪黑素的代谢速度明显加快。  相似文献   
28.
母猪繁殖障碍成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繁殖障碍是导致母猪淘汰的最主要因素,直接造成母猪非生产天数延长,繁殖猪群生产效率降低,严重影响猪场的经济效益。本文作者对引起母猪繁殖障碍的多方面因素,包括营养因素(如饲养水平、饲料品质、断奶日龄)、环境因素(如温度、湿度、通风、光照)、疫病因素、生产技术及管理因素进行了详细阐述。  相似文献   
29.
粪污管理是奶牛养殖业的重要环节,在奶业可持续发展中举足轻重。北京是人口密集的国际化大都市,乳制品供应需求与养殖用地、污染排放、畜禽粪污的土地消纳之间的矛盾突出,在大型都市农业发展过程中具有典型性和示范性。本文以北京市为例,总结了当前牧场奶牛粪污管理的技术和方法,结合实验室前沿研究,对奶牛粪污的微藻处理和水热转化等高值化转化技术进行介绍,以期为大型都市的粪污管理和养殖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30.
一、青贮饲料的五大优点一是可以最大程度地保存青绿饲料的营养物质。一般青绿饲料在成熟和晒干后,营养价值降低30%~50%,青贮饲料的养分损失仅为3%~10%。二是适口性好,消化率高。青贮饲料含水量可高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