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8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1篇
农学   67篇
  9篇
综合类   79篇
农作物   71篇
畜牧兽医   4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4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21.
美国农作物新品种繁育与产业化考察报告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2008年12月30日至翌年1月20日,应美国先锋种子公司(Pioneer Hi—Bred International,Inc.)和德克萨斯农工大学(Texas A&M University)的邀请,山东省农业科学院农作物新品种繁育与产业化培训团一行7人,在美国进行了为期21天的培训考察活动。目的是学习美国农作物良种生产繁育、加工、检测技术及产业化经营管理,  相似文献   
22.
鲁西南麦套杂交棉适宜种植密度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种植密度是棉花群体形成的基础,对棉花产量和纤维品质皆有重要影响。为探明鲁西南麦棉套作条件下杂交棉的适宜种植密度,于2009年在山东省嘉祥县设计3.0、4.0.5.0.6.0.7.0株/m25个密度处理,研究了种植密度对套作棉花果枝数、果节数、产量、产量构成因素以及经济系数的影响。结果表明,种植密度对棉花单株果枝数、果节数以及产量构成因素皆有显著影响,密度在4.0株/m2时棉花产量构成因素比较协调,经济系数合理,籽棉产量和皮棉产量较高,可作为麦套杂交棉的适宜种植密度。  相似文献   
23.
黄河三角洲盐渍棉花施用氮、磷、钾肥的效应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为探讨盐渍土抗虫棉施用NPK肥的效应及其营养生理机制,指导滨海盐渍土抗虫棉合理施肥,在黄河三角洲盐渍土低、中、高盐棉田种植转Bt基因抗虫棉鲁棉研28,研究N、P、K肥配合施用对其养分吸收利用、Na+吸收积累、光合速率、干物质积累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N、P肥配合,尤其是N、P、K肥配合施用显著增加了低、中、高盐田棉花的N、P、K养分吸收量,减少了Na+吸收积累量。低、中、高盐田棉花的N、P、K养分农学利用效率均以NPK配施的处理较高,氮养分农学利用效率分别为0.20、1.95和2.07 kg皮棉 kg–1 N,磷养分农学利用效率分别为0.87、8.35和8.71 kg皮棉 kg–1 P,钾养分农学利用效率分别为0.26、2.89和3.77 kg皮棉 kg–1 K。N、P、K肥配合施用还维持了较高的棉株叶面积、叶绿素含量和净光合速率。低、中、高盐田棉花的生物产量和皮棉产量也均以NPK配施的处理较高,皮棉产量分别增产2.53%、28.67%和30.47%。中、高盐棉田的施肥效应明显好于低盐棉田。表明根据盐碱程度分类合理施肥是减轻盐渍土营养障碍、改善棉花营养、提高养分农学利用效率和棉花产量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4.
种植密度与留叶枝对棉花产量和早熟性的互作效应   总被引:11,自引:4,他引:7  
为实现合理密植与叶枝利用的有机结合,研究了种植密度与整枝对棉花产量和早熟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密度和整枝对棉花产量有显著的互作效应。去叶枝情况下,以低密度(3.00株.m-2)的产量最低,中高密度(5.25~7.50株.m-2)的产量较高;留叶枝条件下,以中低密度(3.00~5.25株.m-2)的产量较高,高密度(7.50~9.75株.m-2)的产量较低。去叶枝条件下,中密度(5.25株.m-2)比低密度皮棉增产9.7%,而留叶枝条件下,低密度与中密度的产量相当,比高密度(9.75株.m-2)增产15.3%。密度与留叶枝可以单独或协同影响生物产量、经济系数和产量结构,对皮棉产量有显著的互作效应。低密度条件下保留叶枝似可弥补密度不足引起的产量损失,而中、高密度条件下,去叶枝仍有益处。  相似文献   
25.
棉花组织培养胚状体发生的生理生化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利用重复性良好的实验系统,研究了不同培养时期棉花愈伤组织中糖、淀粉含量和IAA氧化酶活性的变化。发现在胚性细胞形成前和胚状体萌发前皆出现糖、淀粉的积累高峰;在胚性细胞分化为胚状体期间,IAA氧化酶的活性出现高峰。据此认为,糖和淀粉作为能源,IAA氧化酶通过调节IAA的含量,皆与棉花胚状体发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6.
山东省棉花生产技术体系的新发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自 1 999年以来 ,山东省棉田布局和种植制度不断改革 ,更趋合理 ;全省普及抗虫棉 ,实现了第六次品种更换 ;形成了与抗虫棉品种和种植制度相配套的棉花栽培新技术 ;以种业为龙头的棉花产业化得到发展 ,逐步形成了产前、产中和产后技术相结合棉花生产技术体系。  相似文献   
27.
彩色棉纤维发育与色素形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评述了彩色棉纤维结构、纤维发育和纤维细胞内色素形成与沉积的特点 ,对彩色棉纤维品质较差和色泽不稳定的原因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28.
 为探讨不同抗虫棉品种在滨海盐碱地的产量和熟相及其对去早果枝的反应,以早发型(鲁棉研17、21)、晚发型(鲁棉研18、22)抗虫棉和两者的F1杂交种(01H00、01H01)为材料,于2006-2007年在东营市盐碱棉田进行了试验观察。结果表明,早发型和晚发型抗虫棉品种间的早熟性和熟相存在显著差异,两者的杂交种在2006和2007年分别比常规种增产5.7%~14.5%和4.7%~6.8%,并表现出较好的熟相。早发型常规抗虫棉去早果枝增产5.6%~8.4%,早衰得到延缓;晚发型常规抗虫棉去早果枝减产9.3%~13.1%,表现晚熟。利用不同熟相类型的常规抗虫棉配置杂交组合以及对早发抗虫棉品种去早果枝都是延缓早衰、提高盐碱地棉花产量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9.
自我国首次利用返回式卫星搭载植物种子开展空间诱变效应研究以来,越来越多的农作物种子或植物材料接受卫星搭载,获得了一大批有重要利用价值的新种质.卫星搭载被认为是创造新种质和培育新品种的重要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30.
转基因抗草甘膦棉花及其对草甘膦抗性的时空表达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草甘膦是一种非选择性除草剂,它通过竞争性抑制莽草酸途径中的5-烯醇丙酮莽草酸-3-磷酸合酶(EPSP合酶)干扰芳香族氨基酸的生物合成而发挥毒性作用。虽然获得抗草甘膦棉花的途径有多种,但当前用于生产的抗草甘膦棉花主要是以CP4- EPSPS基因转化棉花获得的。草甘膦对转CP4- EPSPS棉花的营养生长没有不利影响,但4叶期后喷施草甘膦会显著降低花粉粒的活性,抑制散粉、授粉和结实,导致转CP4- EPSPS棉花对草甘膦抗性呈现出一定程度的时空变化。草甘膦对抗草甘膦棉花(雄性)生殖器官的抑制效应一方面源于草甘膦在生殖器官内的大量积累,另一方面在于CP4- EPSPS基因在(雄性)生殖器官的低效表达。促进CP4- EPSPS基因在全株高效表达是提高棉花对草甘膦抗性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