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农学   13篇
综合类   14篇
农作物   3篇
植物保护   6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3 毫秒
31.
寒地早粳优质资源的筛选利用与创新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我国最北部的寒冷地稻作区,具有日照长,日较差大,结实期温度高,土质肥沃,冻土休闲等有利于优质稻米选育与生产的环境条件,已测定筛出光头葫芦等60余份优质种源,选育创造出龙选948等特优新品系。  相似文献   
32.
 为分析相同遗传背景下稻瘟病菌致病性变化情况,利用24个水稻单基因系品种为评价体系,通过喷雾接种的方式,对36个以空育163为哺育品种的稻瘟病菌株进行了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供试菌株致病力强,对24个抗瘟基因的致病率在36.11%~100%之间,平均致病率77.51%,逐年增强趋势明显。2、供试菌株致病性分化严重,相似系数在0.00~1.00之间,在相似系数0.50水平上,共划分为29个类群,优势类群菌株占总菌株的13.89%。3、24个抗瘟基因对供试菌株抗谱在5.56%~56.48%之间,Pi-km抗谱最窄, Pi-9(t)抗谱最宽;在基因搭配前提下,Pi-9(t)& Pi-12(t)组合和 Pi-9(t)& Pi-11组合效果略好。总体分析,供试菌株致病力和致病性分化都处于较高水平,目前缺少高效抗源加以控制。  相似文献   
33.
为了明确24个抗稻瘟病基因在黑龙江省的抗性水平及其利用价值,将2006年黑龙江省优势菌株和强致病力菌株接种于以丽江新团黑谷为轮回亲本培育而成的含有24个抗瘟单基因系上。结果表明:水稻抗瘟基因Pi9(t)、pi-z5对优势和强致病力菌株抗性最强,是较好的抗源可以广泛的利用;对2个抗瘟基因的联合抗病性系数分析,结果表明基因两两搭配后的联合抗病系数最高、联合致病系数最低的组合是pi-9(t)*pi-z5 和pi-9(t)*pi-ta2 ;分析得出,黑龙江省稻瘟病菌致病力较强,大部分抗瘟基因都已失去抗性,急需引进新的抗瘟基因。  相似文献   
34.
从2014—2016年连续3年对43份来自美国、法国、俄罗斯和德国的玉米资源进行了抗大斑病人工接种鉴定, 筛选到高抗玉米大斑病材料7份, 抗病材料1份, 中抗材料6份, 抗性材料占鉴定总材料的比例为32.6%。利用F2群体, 对7份高抗材料进行了大斑病抗性遗传分析, 抗感植株分离比例和适合性测验证明, 自交系A04、F02、F05和R01对大斑病的抗性可能是由一对显性基因控制的。抗谱分析表明, 自交系A04、F02、F05和R01携带的抗大斑病基因不同于Ht1Ht2Ht3HtN, 可能是新的抗病基因。该研究结果可为今后我国玉米大斑病抗性种质的引进及改良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35.
五常市位于黑龙江省南部,是农业部水稻综合生产能力科技提升行动试点项目最北部的一个实施点,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极有利于发展水稻生产。近年水稻面积发展到10.7万hm^2,单产达到7500kg/hm^2,比全省平均产量高出15%以上,是黑龙江省乃至全国水稻种植大县。五常市稻区的技术对黑龙江省170万hm^2水田具有很强的辐射作用,2004年水稻综合生产能力科技提升行动试点在82hm^2的面积上开展高产科技攻关,实现平均单产8734.5kg/hm^2,出现了9000kg/hm^2的典型。本文还对五常市水稻生产现状进行了总结,并论述了今后发展水稻生产的前景及实现再高产的相关途径。  相似文献   
36.
不同施肥时期对不同穗型品种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不同施肥时期试验,研究不同施肥时期对不同穗型品种品质和产量的的影响,为生产优质、高产的稻米提供技术指导。本研究采用大田小区试验,通过分析供试品种的5项品质指标,最终确定最佳的施肥处理。研究表明,穗数型品种品质最优、产量最高的处理为分底肥、蘖肥和粒肥三次施入的处理,食味评分比其他处理食味评分高4分,增产34.3%;穗重型品种系选1号品质最优、产量最高的处理为分底肥、蘖肥、穗肥和粒肥四次施入的处理,比其他处理食味评分高7分,增产22.6%。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