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4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8篇
农学   9篇
综合类   28篇
农作物   36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水稻两用核不育系C815S异交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表明,C815S在抽穗2~6d后进入盛花期,表现为开花集中,日开花高峰为9:30~12:00,午前花率达76.7%,张颖历期较长;柱头活力强,持续时间达6d,柱头外露率90.5%;包颈粒率低,为4.6%;对"920"较敏感,解除包颈的最佳用量为15~20g/667m2。与不同类型父本制种的异交结实潜力均显著高于培矮64S,制种产量高。  相似文献   
22.
低温对开花期水稻颖花保护酶活性和过氧化物积累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耐冷性不同的水稻品种996和4628为材料,采用人工气候室进行低温(19℃(06:00-08:00;19:00-23:00)/21℃(08:00-10:00;16:00-19:00)/23℃(10:00-16:00)/17℃(23:00-06:00)和适温(24℃(06:00-8:00;19:00-23:00)/26℃(08:00-10:00;16:00-19:00)/30℃(10:00-16:00)/22℃(23:00-06:00))处理,研究了低温胁迫对水稻颖花中保护酶类活性和过氧化物积累的影响。结果表明,低温处理期间水稻颖花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X),过氧化氢酶(CAT)和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sA-POX)活性呈先升后降趋势;随着低温处理时间延长,膜脂过氧化产物丙二醛(MDA)和过氧化氢(H2O2)含量迅速上升。低温胁迫后期,耐冷水稻品种996颖花中的H2O2和MDA含量显著低于冷敏感水稻品种4628,这可能与耐冷水稻品种996低温胁迫期间的保护酶类活性显著高于冷敏感水稻品种4628,其活性氧的产生和清除较均衡有关。  相似文献   
23.
以C815S等5个不育系为母本,与7个优良父本配组,采用p×q不完全双列杂交(NCⅡ)设计,对F1代9个农艺性状的配合力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与两用核不育系龙S、7光S052、培矮64S和三系不育系Ⅱ-32A相比,C815S的一般配合力表现最好.C815S在有效穗数、每穗总粒数、着粒密度、单株产量和经济系数5个性状上的一般配合力分别为6.656、6.342、7.236、16.669、6.705,在5个不育系中最大;结实率和千粒重一般配合力分别为0.329和2.353,排第2位;株高的一般配合力为-2.197,排名第4.C815S有效穗数和单株产量的特殊配合力方差较大.C815S在有效穗、着粒密度、千粒重、单株产量、经济系数5个性状上分为Ⅰ类,在每穗总粒数、结实率2个性状上分为Ⅱ类,株高、穗长为Ⅳ类.  相似文献   
24.
以16个水稻两用核不育系(4WSH0058、4WSH0247、4WSH0266、4WSH0268、4WSH0284、4WSH0886、4WSH0887、4WSH1108、4WSH1142、4WSH1324、4WSH1334、4WSH1339、4WSH1355、4WSH1357、4WSH1369、4WSH1555)和5个恢复系(R1998、R091、R184、华占、R412)按不完全双列杂交设计配制的80个组合为材料,研究稻米外观品质和蒸煮品质性状的配合力。研究结果表明:粒长、粒宽和长宽比等粒形性状主要受基因加性效应的影响;垩白粒率受加性效应和非加性效应的共同控制,主要受恢复系基因加性效应的影响;垩白度和胶稠度主要受非加性效应的影响;稻米直链淀粉含量受不育系基因加性效应及非加性效应的共同控制,其中受不育系基因加性效应的影响较大。不育系4WSH0247、4WSH0886、4WSH0887、4WSH1324、4WSH1339、4WSH1355和恢复系R184和R412在垩白性状和蒸煮品质上具有较好的一般配合力和较大的特殊配合力效应方差,容易配出外观品质和蒸煮品质俱佳的杂交组合。  相似文献   
25.
26.
以杂交早稻株两优4024、金优402和晚稻H优159、金优207为材料,研究2011、2012年不同栽培密度(设置13.3 cm×20 cm、16.7 cm×20 cm、20 cm×20 cm、13.3 cm×26 cm共4种栽插密度,分别记作Al、A2、A3、A4)对双季稻(早稻、晚稻)产量及群体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2个早稻组合株两优4024和金优402的产量均呈A2、A1、A3、A4依次减小的变化趋势,说明16.7 cm×20 cm是双季早稻较适宜的栽培密度;晚稻H优159在2年的有效穗数、每穗粒数和产量均以A3处理的最高,而其对照金优207在2年的有效穗数和产量均以A4处理的最高,说明晚稻适宜的栽培密度受其本身分蘖能力的影响较大,分蘖能力强的组合适合稀插,而分蘖能力较弱的组合不能栽培过稀;早稻株两优4024和金优402全生育期的高效叶面积指数、有效叶面积指数、最大叶面积指数均随密度的增大而增大,即呈A1、A2、A4、A3依次减小的变化趋势;晚稻H优159齐穗至齐穗后13 d期间,各处理的最大叶面积指数、高效叶面积指数和有效叶面积指数呈A3、A4、A2、A1依次减小的变化趋势,说明适当加大早稻株两优4024的栽插密度有利于提高其叶面积指数,而晚稻H优159适当稀植有利于提高其叶面积指数。相关分析结果表明,齐穗期的高效叶面积指数、有效叶面积指数和最大叶面积指数与产量之间,齐穗后13 d的有效叶面积指数、最大叶面积指数和剑叶光合速率与产量之间,成熟期的高效叶面积指数、有效叶面积指数和最大叶面积指数与产量之间均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说明齐穗后保持较大的叶面积指数和较高的剑叶光合速率是双季稻高产的关键。  相似文献   
27.
野生稻增产QTL导入超级杂交中稻父本9311的增产效果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通过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获得的(9311/野生稻∥9311)BC4F3群体中选择分别携带纯合野生稻增产QTL yldl.1和yla2.1及同时携带yldl.1和yla2.1且农艺性状优良的单株各5株与培矮64S测交配制15个杂交中稻组合,以两优培九为对照,研究野生稻增产QTL的增产效果。结果表明:15个携带野生稻增产QTL组合的理论产量均高于对照,平均增产16.41%;有14个组合的实测产量高于对照,增产组合比例为93.3%,平均增产7.14%。从产量结构看,野生稻增产QTL主要是通过有效穗数的增加和结实率、千粒重的提高实现增产。说明野生稻增产QTL在改良9311的杂种中得到表达,具有显著的增产效果和重要的育种价值。  相似文献   
28.
杂交水稻强化栽培与常规栽培的组合间产量性状比较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11  
为了探明水稻强化栽培技术在两系法杂交稻及其再生稻生产上应用的可行性,以5个两系法杂交稻组合和三系杂交稻组合汕优63(对照)为试验材料,对其产量及产量性状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采用强化栽培,6个杂交组合平均产量比常规栽培增产5.38%,每穗总粒数的增加是强化栽培产量提高的最主要原因;与常规栽培比较,强化栽培再生季产量下降9.62%,有效穗的大幅度减少是强化栽培再生稻减产的主要原因.此外,不同杂交稻组合对强化栽培的适应性程度不同,并表现出与具体的特性有关.  相似文献   
29.
超级杂交早稻陆两优996的种植表现及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陆两优996是湖南农业大学水稻科学研究所选配而成的超级杂交早稻新组合,2005年1月通过湖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从2000年起在湖南、江西、广西、安徽等省进行试种与示范种植,表现为生育期比对照金优402短,增产达极显著水平;稻米品质好,适应性强,耐肥抗倒等特点。栽培上应适当早播,培育壮秧;每667m^2插足基本苗8万-10万苗;施足基肥,早施追肥,每667m^2施纯氮12kg、五氧化二磷7.2kg、氧化钾7.8kg,氮肥按基肥:分蘖肥:穗粒肥6:3:1分施;后期不宜脱水过早,并注意适时防治病虫害。  相似文献   
30.
从野生稻的种质资源概况、野生稻所具的优良性状、野生稻与栽培稻的亲缘关系、及其在常规育种、杂交育种、生物技术上应用等方面论述野生稻种资源近年来的研究状况,并提出应加强对野生稻中优良基因的分子遗传学研究,促进其在水稻超高产育种、分子育种等方面的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