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9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8篇
农学   7篇
  1篇
综合类   23篇
农作物   15篇
畜牧兽医   2篇
园艺   1篇
植物保护   1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5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62 毫秒
21.
抗菌肽基因导入马铃薯"甘农薯1号"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已构建载体 p TB M2 0 ,转化马铃薯普通栽培种“甘农薯 1号”试管苗的研究结果表明 ,以 Kan 5 0mg/ L 和 1 0 0 mg/ L 作为筛选转基因细胞和植株的剂量 ,外植体预培养的时间为 4 8h,有利于 T- DNA向受体细胞的转移和整合 ,其转化率最高达 1 7.86 % ;外植体经侵染后与病菌共培养 96 h其转化率最高为 1 6 .6 7% ;NAA浓度对外植体材料的成愈率有影响 ,以 1 .0 mg/ L和 2 .0 mg/ L较好 ,成愈率分别为 4 8.6 5 %和 4 8.5 7% ;分化培养基中不同激素配比以 MS 6 - BA 3 .0 0 m g/ L GA3 1 0 .0 0 m g/ L和 MS 6 - BA 3 .0 0 mg/ L IAA 0 .1 0 mg/ L为最佳 ,分化成苗率分别为 1 5 .79%、1 5 .0 0 % ;冠瘿碱分析表明 ,分化苗整合了抗菌肽 Shiva A基因 ;马铃薯环腐病菌接种转化试管苗及微型薯后均表现一定的抗性  相似文献   
22.
2008年10月至2009年6月,系统调查了田间小麦根组织和根围土壤中小麦根腐线虫群体密度随季节的变化规律,并研究其发生对小麦产量的影响.调查发现,小麦根腐线虫群体数量在郑麦004和豫麦70号的根组织中都出现了2个高峰期,分别是2008年12月1日(每克根组织中1535条、290条)和2009年5月1日(每克根组织中2...  相似文献   
23.
不同小麦品种(系)对小麦纹枯病抗性动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解河南省主栽及新近选育小麦品种对纹枯病的抗性动态,在自然发病条件下,系统调查了2005-2007年间小麦纹枯病的田间发病情况,并采用动态聚类法就50个小麦品种对纹枯病的抗性进行归类。结果表明,供试小麦品种(系)均不同程度的感染纹枯病,多数供试品种田间发病相对较重,但不同年份间存在差异,2006年度发病最轻。抗性评价结果表明,在50个小麦品种(系)中,无免疫品种;2个品种表现高抗,占4.0%;表现中度抗病的品种有21个,占供试品种的42.0%;表现感病的有27个品种,占供试品种的54.0%,其中中度感病和高度感病的品种分别为14个和13个。总体来看,河南主栽或新近选育品种(系)半数以上对纹枯病表现感病,仅有少数品种抗性较高。  相似文献   
24.
花生根部主要土传真菌病害的发生与防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近年,由于花生生产上抗病品种较少、种子管理调运不规范,种植制度不合理,栽培管理粗放,发病后又缺乏有效防治,导致生产上花生根部的土传真菌病害发生严重,并有逐年加重趋势。鉴于此,本文较为全面地综述了花生根部真菌病害的研究现状,主要从发生危害,识别特征,发生规律,重发原因及防治等方面进行综述,以期为生产上识别,防治该类病害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5.
不同玉米品种对南方锈病的抗性比较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采用田间自然病圃对19个河南省主栽玉米品种进行了抗南方锈病比较。结果表明:玉米品种间对南方锈病抗性差异明显,其中鲁单981、蠡玉16、DH601抗性较强;郑单958、鲁单9002、粟玉2号对锈病抗性较差;其余玉米品种对锈病的抗性水平居中间类型。  相似文献   
26.
花生品种(系)对叶斑病的抗性鉴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田间自然病圃和人工接种的方法 ,对来自河南省的 1 3个花生品种 (系 )分别进行了抗褐斑病、黑斑病与抗网斑病性能鉴定。结果表明 ,供试的 1 3个花生品种对叶部病害抗性存在显著差异 ,但没有免疫和高抗品种。对花生网斑病抗性鉴定结果 :890 3为抗病类型 ,豫花 1 5号、932 6- 2 2 - 2为中抗类型 ,其余属感病或高感类型 ;对花生褐斑病和黑斑病抗性鉴定结果 :开农 31、豫花 6号、濮花 80 30、豫花 1 1号、豫花 1 5号属抗病类型 ,豫花 1 4号、9331 -A2 为中抗类型 ,其余 6个品种属感病或高感类型  相似文献   
27.
小麦黑胚病对种子发芽和出苗等生长因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解小麦黑胚病对种子发芽及出苗的影响,室内测定了2006年黑胚病发生严重的小麦品种漯麦4号的健康籽粒和发病籽粒的发芽势、发芽率、幼芽鲜重、出苗率以及三叶期的苗长、苗鲜重、根长、根鲜重.结果表明,小麦发生黑胚病后,病粒导致发芽势、发芽率、幼芽鲜重、出苗率、苗高、苗鲜重、根长、根鲜重降低,尤其是发芽势、发芽率明显降低,各病级处理间差异显著,种子病级与上述生长因子呈负相关.小麦黑胚病对小麦种质有较大的影响,尤其是重病粒.  相似文献   
28.
不同药剂处理对小麦禾谷胞囊线虫的防治效果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大田条件下研究了15%铁灭克(Temik)、3%辛硫磷(Phosim)、5%线敌(Ethoprophos)、10%福气多(Fosthiazate)4种化学杀线虫剂及其不同剂量对小麦胞囊线虫病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15%铁灭克22.5 kg/hm2处理明显优于其他药剂处理,该处理在苗期、扬花期、灌浆期的防治效果分别为54.01%,60.81%和52.45%,收获后每100 g干土壤的胞囊数仅为2.67个,比对照减少95.29%;15%铁灭克15 kg/hm2、5%线敌30 kg/hm22个处理的防治效果次之,均在30%以上,收获后每100 g干土中胞囊数分别比对照减少82.94%和76.48%;5%线敌15 kg/hm2、10%福气多30 kg/hm2、10%福气多22.5 kg/hm2和3%辛硫磷22.5 kg/hm2几个处理的防治效果较差,均低于25%,收获后每100 g干土的胞囊数分别比对照减少54.12%,58.83%,68.24%和21.18%。从对小麦生长影响情况来看,15%铁灭克处理表现为促进生长,但5%线敌和10%福气多处理有一定程度的抑制作用,而3%辛硫磷处理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29.
河南省小麦纹枯病菌的群体组成及其致病力分化研究摇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纹枯病已成为我国小麦生产的主要障碍之一.许多学者研究表明,我国小麦纹枯病菌优势菌群为禾谷丝核菌(Rhizoctonia cerealis),其中主要为AG-D融合群,其次还包括AG-A、AG-R、AG-E、AG-Bo融合群和立枯丝核菌(R.solani)的AG-2、AG-4及AG-5融合群等[1].  相似文献   
30.
研究了接种链格孢菌前后抗、感黑胚病的小麦品种(各3个)小穗内与抗性反应有关的SOD、POD、PPO 3种酶活性的动态变化。接菌后,抗病品种SOD酶活性第2天达最大峰值;感病品种豫农9901的SOD最大值在第5天出现,豫麦57号和中育6号的SOD最大值在接菌后第4天出现,且酶活性低于抗病品种。对POD活性测定发现,在3个抗病品种中,豫优1号接菌后POD活性迅速攀升,直至第3天达最大峰值后迅速下降,国优1号和豫麦47号的POD活性均迅速升高,在接菌后1 d达最大峰值,到第3天第2次出现峰值,但没有第1次活性强。感病品种POD酶活性变化迟缓,豫麦57号在第3天POD活性最高,豫农9901和中育6号POD活性在第4天达到最大峰值,但没有抗病品种POD活性水平高。PPO活性测定结果显示,接菌后抗病品种PPO活性迅速上升,在第1天达到最大值,第5天活性再次增强,但没有第1天活性强;感病品种接菌后2d变化不大,2d之后PPO活性急剧上升,并在第4天上升至最大,此后逐渐减弱。以上结果说明,SOD、POD、PPO 3种酶在植物抗病机制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