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9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8篇
农学   7篇
  1篇
综合类   23篇
农作物   15篇
畜牧兽医   2篇
园艺   1篇
植物保护   1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5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 毫秒
31.
小麦品种(系)的黑胚病抗性评价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利用抗病品种有效防治黑胚病,从2003年至2005年,采用田间自然病圃法对生产上大面积种植和新近选育的小麦品种(系)的抗性黑胚病进行了鉴定和评价。结果发现,供试材料中无免疫品种,但品种(系)间抗性差异明显。其中,豫优1号、陕229等6个品种(系)平均籽粒黑胚率小于5%,为抗病类型,占供试材料的13.64%;漯麦4号、豫农9901等6个品种(系)平均籽粒黑胚率超过30%,达到高感水平,占13.64%;豫展9705、豫麦49等15个品种(系)的平均籽粒黑胚率在5.0%~14.9%之间,为轻感类型,占34.09%;新原958、中育6号等17个品种(系)平均籽粒黑胚率在15.0%~29.9%之间,为中感类型,占38.64%。同时.调查发现同一品种在不同年份问的抗性表现有一定差异。对滤纸保湿培养法和直接观察法评价小麦品种对黑胚病抗性进行了比较,发现两种方法评价结果趋势基本一致,但保湿培养法籽柱黑胚率普遍高于直接观察法。  相似文献   
32.
利用已构建载体530 Shiva,转化马铃薯普通栽培种甘农薯1号、澳布、HLS和夏波蒂的试管苗及块茎盘的研究.结果表明,以Kan 50 mg·L-1和100 mg·L-1作为筛选转基因细胞和植株的剂量.对于发根农杆菌侵染马铃薯试管苗应采用新鲜菌落直接涂抹伤口进行侵染,这种方法诱导生根率高且易于操作,根诱导率、成愈率及分化率远高于浸泡法;发根农杆菌转化试管苗,后期愈伤组织分化产生5个幼苗.发根农杆菌菌液侵染甘农薯1号和夏波蒂两品种的块茎盘,7 d后就有很小的毛状根突起产生,2周后即有大量毛状根产生,3周后毛状根产生量有所减少,产生的毛状根3周时其成愈率分别为31.0%和27.0%,愈伤组织分化成苗比较困难,分化出3个幼苗,分化率分别为6.45%和3.70%.转化材料进行冠瘿碱检测表明,分化苗均为胭脂碱阳性反应.环腐病菌接种试管苗结果表明,分化植株与对照相比抗性明显增强.  相似文献   
33.
【背景】假禾谷镰孢(Fusarium pseudograminearum)引起的小麦茎基腐病是我国小麦生产上的新病害。自噬是真核生物中普遍发生的细胞过程,调控多种植物病原真菌的生长发育和侵染,但其在假禾谷镰孢中的作用还不明确。【目的】明确假禾谷镰孢自噬相关基因FpAtg3在该病菌生长和致病中的作用,解析假禾谷镰孢致病机理,为小麦茎基腐病科学防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从NCBI数据库中下载主要真菌的Atg3氨基酸序列,利用MEGA5.05构建系统进化树。利用Split-PCR策略构建FpAtg3基因敲除盒,经PEG介导的原生质体转化导入假禾谷镰孢野生型菌株中。利用潮霉素抗性筛选阳性转化子,并经PCR检测获得FpAtg3基因缺失突变体(ΔFpAtg3)。构建pKNTG-FpAtg3重组载体,导入ΔFpAtg3菌株,利用FpAtg3自身启动子启动FpAtg3的转录,以获得FpAtg3缺失突变体的回补菌株。利用假禾谷镰孢营养生长的培养基PDA、CM和MM测定菌丝生长速率和菌落形态;PDA培养基上测定菌丝形态和菌丝融合率;CMC培养液中测定分生孢子的产量及形态;皮氏培养基上测定孢子融合芽管调控的...  相似文献   
34.
菲利普孢囊线虫(Heterodera filipjevi)是严重危害我国黄淮海地区小麦生产的重要病原物之一。为揭示该线虫侵染后合胞体建立早期病原与宿主细胞的互作机制,以H.filipjevi易感材料温麦19和抗性材料抗线2号为研究对象,应用real time PCR分析了线虫侵染后不同时段10个可能与防卫相关的UniGenes相对表达量的变化。结果表明,与细胞结构相关的基因UniGeneAK335102(GenBank ID,下同)在抗线2号中的表达量高于温麦19,而另一个与细胞结构相关的UniGeneDR737925在温麦19中的表达量高于抗线2号。与应激相关的一个UniGene JV948284在侵染后各时段,在温麦19中的表达量均远高于抗线2号。与抗性相关的UniGene JP233598在接种线虫3 d以后,在抗线2号中的表达量明显高于温麦19;UniGene JP852719(Ascorbate peroxidase)基因在抗、感材料中的表达量无明显差异;UniGene(CV767657)TIFY 3A-like protein在温麦19中的表达量随接种后时间延长而降低,而在抗线2号中的表达量仅在接种后3、9 d时的表达量相对较高。信号转导相关UniGeneCD87797与WRKY转录因子家族UniGeneEU665453,在温麦19中的表达量随接种后时间延长而逐渐增加,但在抗线2号中则逐渐降低。MYB转录因子UniGene JF951950的表达量在温麦19中接种早期较高,而在抗线2号中接种后期较高;另一MYB转录因子UniGeneAK330737(similarity to Os06g0258000)在抗线2号中的表达量明显高于温麦19。综上所述,在菲利普孢囊线虫侵染后的早期,10个可能与防卫相关的基因表达模式在抗性和易感材料中存在不同程度差异,此结果对揭示小麦对菲利普孢囊线虫抗、感的分子机制有一定启示。  相似文献   
35.
植物有机质处理土壤防治黄瓜根结线虫病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用12种植物有机质处理土壤,在盆栽和田间小区试验条件下研究了它们对黄瓜根结线虫病的防治效果及其对黄瓜植株生长的影响。盆栽试验结果表明:蓖麻叶、麦糠、楝叶和花生饼粕对黄瓜根结线虫病防治效果较好,分别达到70.44%、68.17%、56.09%、54.92%;田间小区的试验结果与盆栽试验结果基本一致,防效较好的有麦糠、楝叶、蓖麻叶和菜籽饼粕4个处理,防效分别达到71.55%、69.99%、63.14%和62.19%。通过分析应用不同植物有机质处理地土壤对黄瓜植株的地上部鲜重、地下部鲜重以及株高的影响,发现麦糠、楝叶、松树锯末和菜籽饼粕对黄瓜的生长表现出明显的促生作用,其中麦糠的促生作用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36.
小麦黑胚病药剂防治研究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有效防治小麦黑胚病,室内测定了8种不同杀菌剂对小麦黑胚病菌(A lternaria a lternata)的抑菌效果。试验结果表明,敌力脱对小麦黑胚病菌菌丝生长抑菌活性最强,EC50为3.38 m g/kg;烯唑醇、世高抑菌效果也较好,EC50分别为6.61和6.89 m g/kg。代森锰锌对病菌孢子萌发抑菌活性最强,EC50为0.25 m g/kg;麦叶净、福美双、烯唑醇抑制效果也较好,EC50分别为0.30、0.80和1.76 m g/kg。通过两年田间试验发现,22%麦叶净W P 600倍液喷雾对小麦黑胚病防效最好,平均防效达80.59%;其次为25%敌力脱EC 1 000倍喷雾,两年平均防效为74.97%;22%麦叶净W P 800倍和12.5%烯唑醇1 500倍液喷雾也有较好的防效,两年平均防效均超过60%。从防治时期和次数试验结果来看,扬花后5 d喷药防治效果最好,随着施药时间延迟,防治效果也随之下降;两次施药效果明显优于一次施药。  相似文献   
37.
小麦品种抗禾谷胞囊线虫机制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小麦品种抗胞囊线虫病的机制进行了初步研究。发现不同抗、感品种根系形态存在一定的差异,品种抗性与侧根数量呈负相关,抗病品种侧根数量比感病品种少。对苗期和分蘖期侧根横切面石蜡切片观察发现,感病品种侧根横切面表皮的薄壁细胞圆形,细胞与细胞之间的空隙较大,排列疏松;抗病品种侧根横切面表皮的薄壁细胞是椭圆形或方砖形,细胞与细胞之间的空隙比较小,排列比较紧。根系分泌物对胞囊线虫卵孵化影响的试验结果表明,小麦对胞囊线虫病的抗性与根系分泌物无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38.
不同种子处理剂对小麦全蚀病的防治效果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为了筛选小麦全蚀病的高效防治药剂,对8种种子处理剂(敌萎丹、立克秀、全蚀净、烯唑醇、扑力猛、多茵灵、适乐时和三唑酮)进行了室内毒力测定、盆栽试验和田间防效试验.室内测定结果表明,敌萎丹对小麦全蚀病菌茵丝生长抑制效果最好,EC50为0.24mg/kg;其次是立克秀、全蚀净和烯唑醇,EC50分别为0.33、0.41和0.43 mg/kg;扑力猛和多茵灵对小麦全蚀病菌菌丝生长也有一定的抑制效果,EC50均在1.5mg/kg以下;适乐时和三唑酮抑茵效果较差.盆栽拌种试验结果表明,全蚀净防效最好,为83.3%;其次为敌萎丹,防效为81.12%;立克秀、烯唑醇和扑力猛防效也都达到70%以上.大田拌种试验结果表明,全蚀净防效最好,防效达到72.09%;防效在50%以上的处理有敌萎丹和适乐时,防效分别为55.56%和50.29%.综合评价认为,全蚀净和敌萎丹为防治小麦全蚀病的较好种子处理荆.  相似文献   
39.
为了解小麦品种中育6号对菲利普孢囊线虫(Heterodera ilipjevi)焦作博爱群体和燕麦孢囊线虫(H.avenae)郑州荥阳群体的抗性遗传特点,在前期对该品种对两种禾谷孢囊线虫群体抗性鉴定的基础上,采用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分析方法,分析了温麦19×中育6号杂交组合F2代群体抗性分离状况.结果表明,中育6号对两种禾谷孢囊线虫的抗性表现均为数量性状遗传,且由一对主基因控制.其对H.avenae郑州荥阳群体的抗性存在负向部分显性,是显性基因和加性基因共同作用的结果,且以加性效应为主,抗性主基因遗传率为59.35%;对H.filipjevi焦作博爱群体的抗性表现为负向完全显性效应,主基因遗传率为38.12%.  相似文献   
40.
生防菌株对地黄枯萎病的防治效果及其促生作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地黄根际土壤中分离到对地黄枯萎病菌有较强抑制作用的B6、B2 1、S15、S5 2、S72、S92、S95、T3和T4等9株生防菌。经盆栽试验和田间小区防治试验,结果表明,S15、S72、S5 2、B6和T4对地黄枯萎病的防效都达到了5 0 %以上,且S5 2、S15和S95对地黄具有明显的促生增产作用,具有较好的开发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